首页 > 书画频道 > 文学天地

使者·使命—李永田《穿越徐州抒乡愁》读后

来源:黄淮网  作者:曹学海  时间:2024-08-02

黄淮网(曹学海)  李永田先生要我为他的文集《穿越徐州抒乡愁》也写一篇序言,我感到突然,有些惶恐。仔细想想,也许是我参与分享了一场文化盛宴的缘故。

2024年5月,徐州老新闻工作者、散文作家胡连俊先生的新著《穿越徐州》面市,瞬间引爆朋友圈和舆论场,好评如潮。这部普及徐州五千年历史文化的读物,也触动了在外游子的心。远在京城的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国史专家、演讲家李永田先生读着这本书,宛如回到了心心念念的故乡。晨钟暮鼓响起,黄河风涛呼啸,往事回忆的思绪化作灵动的文字,心灵深处走来家乡的父老乡亲。他本想写几篇读书札记,以为老友的新作出版发行祝贺,却始料未及的是一发不可收,从5月上旬到7月下旬两个多月里,他以83岁高龄,以青春年华般的激情,写下39篇约6万字的抒发乡愁的美文华章,在黄淮网和徐州广播电视报上连载,着实让家乡父老和广大读者感动不已。

我也是被李永田先生“乡愁”之作感动的一位读者。每当黄淮网刊出他的“抒乡愁”,我便一睹为快,感动之余,随手写个短文谈谈感想发到网上,如《大墩子文化与“水杉精神”一脉相承》《李先生是一位重情重义的人》等。

想必李永田先生读到了我写的这些读后感,更得胡连俊先生的推荐和介绍,他有此动议也许是在情理之中了。但是,要为李永田先生这样一位学术大家的文集写序,我自感确实没有相应的能力和水平。不过,作为读者,我还是从中获得许多教益,深刻感受到这位学术大家奋力写作“抒乡愁”的良苦用心。

李永田先生39篇“抒乡愁”,如果我们只理解为是他的“怀旧之作”,那就不免有些片面和浮浅了。为什么他在读了胡连俊先生的新著《穿越徐州》后,瞬间引爆心中久已蕴藏的乡愁,在短短的两个多月的时间内写出那么多散文、随笔和札记?为什么他在诸多篇章里阐释生成在徐州大地上的彭祖文化、两汉文化、苏轼文化等等,热心地传经布道?为什么他在这些美文华章里,反复讲述并讴歌徐州人的勤劳善良、重情重义?我们不妨读一读他在其著作《道可道》(《道德经》诗解)一书的扉页上写的一段话:“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这不就是现成的答案吗?读着这段文字,一个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者便站立在我们面前。

奋力写作、传经布道,讴歌徐州人的勤劳善良、重情重义,这都源自李永田先生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使命感。

重情重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李永田先生在“抒乡愁”(之十二)中写道:《穿越徐州》书中的众多人物,他们的品格共同之处是:有情有义!

在徐州古代历史上,徐国时期就有季子许诺践诺,即使徐国君死,亦将赠剑挂其墓前树上。徐国人知恩善报,以《徐人歌》颂之,以“挂剑台”记之;三国时期就有陶谦向刘备“三让徐州”,一段佳话传千年。在现、当代历史上,就有抗日英雄胡大勋,倾尽家财,不怕牺牲,驰骋运河两岸,为民族解放抗战杀敌,徐州解放后,带领10多位复转军人,挺进城南七里沟造林防沙,河滩绿化建果园,积劳成疾,66岁便走完一生;“子弟兵的母亲”庄印芳省吃俭用,捐献100万,拥军100年,直至逝世;上世纪60年代以来,徐州就有见义勇为好人王杰、夏爱民、宋玮;助人为乐好人张广之;诚实守信好人刘开田、贺思群;敬业奉献好人渠立强、掌家忠、李影;孝老爱亲好人张玲兴、张公兰……

为此,李永田先生在“抒乡愁”中大声疾呼:“有情有义的徐州人”这简洁、通俗、浑厚的八个大字,应该是我们徐州最靓丽的一张名片,应该大书特书,薪火相传!

他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并乐此不疲。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践行的。

我另一个强烈感受,是李永田先生致力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只是停留在传经布道上,而是知行合一,言行并举。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家乡徐州的文化建设出谋划策,身体力行,付诸实践。

本世纪初,徐州的文旅业还没有现在这样红火,李永田先生就为家乡策划了一个苏南没有、神州未见、人间独一无二的项目,这便是“汉风桃花源”。他对这个项目有一番解读:“汉风”,是盘旋在古老彭城上空两千余年的一股和谐之风、自强之风,它是900万徐州人民及其先祖们世代锤炼、薪火相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一种习俗、一种品格、一种理念、一种追求,也就是一种精神!“桃花源”,当然是指东晋诗人陶渊明笔下那处沒有战乱、沒有灾害、沒有暴君、没有赋税,人人劳作、家家富足,“夫耕于前,妻锄于后”,相帮相助、尊老爱幼的梦中仙境了。千百年来,人们吟咏着、赞美着、研讨着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同时也考证着、寻找着、描绘着心目中的桃花源。

他将“汉风”和“桃花源”叠加在一起,既留住了时间,又扩展了空间。“汉风桃花源”横空出世,犹如一位古朴简约、靓丽端庄、风姿绰约、亭亭玉立的东方美人,亲切地在向世人招手、微笑、问候。她的灵魂是“汉风”;她的载体便是“桃花源”。

这个文案,颇得清华大学的几位专家首肯,他们又精心地拿出了实施方案,北京一家企业愿出百亿投资参与建设。不少家乡的朋友和官员为之鼓掌叫好、奔走协调,红火了大约半年,然而最终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施,令人颇感遗憾。

不过,李永田先生的心血也没有白费。“汉风桃花源”项目,虽未能实施,但其影响力也不可小觑,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间,徐州开展大规模的文化强市建设,一些名胜古迹如两汉文化、苏轼遗迹、明清古建筑群等等,或被挖掘重修,或被升级扩建,尤其近年徐州开发的一条全长约3.5公里的历史文化轴——彭城七里,依次串联起黄楼、文庙、回龙窝、户部山、下圆墩等数百个历史文化遗存,已经或正在实现李永田先生的梦想。

近年来,徐州的文化旅游业红火起来了,这里面应该有李永田先生的功劳啊。

最后,我想谈谈读了《穿越徐州抒乡愁》获得的一个重要启迪,那就是怎样认识故乡与祖国的内涵和关系。众所周知,我们从小就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但是许多人至今还不十分明了何谓祖国。其实,祖国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她是实实在在的存在。

李永田先生的“抒乡愁”,字里行间浸透了他对生养自己的故乡的思念和眷恋。他写道,离开故乡几十年,仍然爱说家乡话,爱吃家乡饭,爱听家乡戏,爱见家乡人,爱在报刋之中搜寻各种家乡的讯息。有时候,偶然在马路边遇到一辆“苏C”牌照的汽车停在那里,也会上前搭讪一番……

当他在文中写到故乡的母亲河——故黄河时,突然思绪连成一条线,笔下跳出“黄河母亲——祖国母亲——大地母亲!”接着呼喊出“让我们将未了的孝心都化成大爱吧,撒遍天下!”

读到这里,我就在想,祖国的内涵和关系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祖国是由我们56个民族的故乡组成的,故乡是我们14亿中华儿女看得见、摸得着的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那山川大地、海洋湖泊,我们中华民族祖祖辈辈休养生息的地方——那散布在国土上的一座座现代化的城廓,那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村村寨寨,就是我们的祖国啊!

爱祖国,就从爱故乡开始吧!

几十年来,李永田先生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写满了“故乡之恋”“祖国之恋”,他不遗余力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使者,履使命,不仅说到了,更是实实在在地做到了。

       2024年7月

作者简介

曹学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在职研究生(1996-1998年),曾任北京大型新闻画刊《中华英才》记者、国家科技部《大众科技报》记者兼该报《新视界》周刊副主编。1997年至1999年参与编辑《乔木文丛》,任《胡乔木谈新闻出版》卷第一编辑。曾出版专著、文集十余部,代表作《一个记者的报告》《曹学海文录》等。

责任编辑:管理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关于我们 | 工作人员查询

黄淮网(www.86hh.com)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