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穿越时代风云的壮丽史诗---兼谈曹学海的诗歌创作
郑 薇
打开曹学海诗集《春去春又来》,读者可以看到许多作品艺术地再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我们不妨把这些作品从各个单元中提取出来,按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重新做一次排列,就可以看到一部穿越时代风云的壮丽史诗。
《天涯诗草》单元中的《独秀园》《八一南昌起义指挥部旧址回想》,把读者带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面前。
慢步安庆独秀园,重温中国《新青年》;
登高俯视长江水,不尽思绪聚万千!
1920年夏至1921年春,随着“南陈(独秀)北李(大钊)”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工人运动渐起蓬勃之势,作为两者结合产物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以及赴日、旅欧留学生中相继成立,建党条件基本成熟。1921年7月,中共“一大”分别在上海和浙江嘉兴召开。此后经过不断探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烈意识到武装革命的重要性,“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遂于1927年8月1日由周恩来主持,发动南昌武装起义。
吹响起义号角,瞬间地动山摇;
人民军队呼之欲出,从此描绘中国新貌。
正是这一文一武的展开,才有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才有了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风云际会》单元中的诗篇《八一军旗颂》,以军旗为标志,勾勒出建党7年后武装革命不平凡的岁月。
裂天的惊雷呵撼地的暴雨,
暴雨中飘扬着“八一”军旗。
南昌的枪声呵井冈的火炬,
瑞金的不眠夜呵遵义的晨曦。
嘹亮的军号呵劲舞的军旗,
铁流滚滚呵翻越雪山、草地。
延安的灯光呵西北坡的星辰,
抗日的烽火呵三大战役的奇迹……
您轰塌了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呵,
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从1921年7月建党,经过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2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了1949年10月新中国的诞生。
新中国成立不久,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出兵朝鲜,战火烧到我国鸭绿江边,毛主席、党中央发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英雄的志愿军部队开赴朝鲜前线浴血奋战,涌现出了无数的战斗英雄。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就是以志愿军英雄为原型塑造的。上世纪70年代后期,越南不断在我南疆挑衅,对我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我国被迫发动对越反击作战。这两场战争,一场是立国之战,一场是卫国之战。确保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诗作《红松赞》《最后闪烁的目光》,讴歌了两场战争中的革命英烈。《红松赞》令人对英雄肃然起敬,《最后闪烁的目光》令人泪雨滂沱。
《短歌行踪》单元第一首诗《秋登云龙山》,写作者 1976年10月的一次登山活动。开国领袖毛泽东生前曾于1952年10月29日登临云龙山,纵论徐州历史文化和徐州历史人物。此时,诗人睹物思人,在山上仿佛见到了“老人家”即一代伟人毛泽东。“秋光云龙飞红霞,山巅犹见老人家。”然后笔锋一转:“指点当年古战场,笑看十月爆竹花!”完美地再现了人民群众欢庆“四人帮”垮台、十年“文革”内乱结束的重大历史事件。
《风云际会》板块卷首《翱翔的春天》,写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冰雪融化,山溪河流喧哗不已,寓意改革开放的春天就要来了。组诗《山野田头采风》中的《车轮飞转》《回故乡》《静谧之夜》中的《明珠与天灯》以及歌词《唱不尽咱农村好风光》,写改革给农村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
时代在发展,主流向好,但是也有“杂音”。改革开放初期,被“文革”内乱耽误的一代青年,已经意识到并积极探索如何使自己的祖国成为一个先进的国家。当然也有在“文革”中受到委屈和磨难的人产生“信仰危机”,甚至有人在办理出国手续的时侯,突然对在场的人大声狂喊着:“我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卖掉了,我再也不回来了,我再也不做中国人了……”
对此现象,诗人在《我要问问你》这首诗中,没有使用责备或批判的言论,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谈心的方式表明自己的心迹,呼唤“信仰回归”:
可我怎么也没想到,你说母亲又穷又丑,
还有什么恋头?
我要问问你,还记得我们常说的那句话吗?
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
你还说,母亲就是这样子了,
没法治了,这把老骨头!
我再也不回来了,再也不做中国人了……
你自以为看破了红尘,别人都比你矮一头?
我要说:假如世界上真有童话中讲述的水井,
老人沐浴后能返老还童,那么,我将踏遍全世界去寻找,
为母亲洗脸、擦身、浴头,
让母亲返老还童,眉清目秀!
改革的道路不是平坦的,甚至在某些时候还会出现反复,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天涯诗草》单元第一首诗《鸽子窝答问》,写于1984年。当时社会上出现一股否定改革的逆流,对改革人物横加指责甚至打压。当年6月,作者出差北戴河,发现了鸽子窝的奇特现象。便借写鸽子不贪图安逸、不墨守成规和勇于开拓的形象为改革者发声,唱起了赞歌:
他们不愿在幸福窝里呢喃,
他们不愿在憨吃闷睡中尽享安乐!
他们飞了,飞了——
去博击凝固的云块,去开拓新的鸟国!
他们不愿在无忧无虑中陶醉,
他们不愿在平平稳稳中苟活!
他们飞了,飞了——
去击碎猎人枪上的准星,去扫清航路上的残雪!
不久,从中央到地方,许多新闻媒体发表有关报道和评论,引用古诗“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句,形象地表述改革开放势不可挡,彰显了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贯彻改革开放政策的决心和信心。
进入新的世纪,这位曾经在15岁时写出《红松赞》的资深诗人,相继过了50岁、60岁的年龄,依然激情澎湃,以诗代史,描绘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游历古战场九里山时,他写下《九里山新歌》:“九里山前新战场,刘项如今是客商。不闻战马嘶鸣声,但见投资兴业忙。”在京沪高铁全面建成运行后,他写了《高铁站》一诗:“京沪高铁灯万盏,银龙穿梭一瞬间;月老羞愧半遮面,真想自罚下凡间。”在徐州回龙窝文化街区,他写了《行走徐州回龙窝》:“回龙窝里龙回头,再现当年春与秋;周边高楼揽日月,古今相容展风流!” 2017年,已年届花甲的诗人随徐州市老记者杭州三日游,激情创作了《杭州三日阴晴叠》,描绘了杭州的多姿多彩,诗的后两句可谓神来之笔,气势若虹!诗曰:
杭州三日阴晴叠。
日出江波红,雨打水花跳!
西湖娇美;西塘古朴;西溪妖娆。
还有那南浔古镇可挥毫!
即令钱塘为砚池,
也难把杭州景色尽情描!
诗歌创作,最忌“无病呻吟”。曹学海的诗歌创作,题材始终贴近时代,贴近人民,贴近生活,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祖国、对家乡的挚爱。
2018年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的迅速发展实施霸凌打压政策,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等气势汹汹向中国猛扑过来,企图遏制中国的崛起。诗人义愤填膺,挥笔写下《咏崖柏》诗,表达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
根抓山崖志不移,风吹雨打头不低;
电击雷劈奈我何,挺身苍穹永直立!
2022年,已是65周岁高龄的曹学海在徐州城西马山脚下开垦荒地,取名“春晖园”。人们以“当代陶渊明”“世外桃源般的诗意生活”赞誉他。而他在微信中回复朋友,曰:“悠然非南山,续作隆中对。老夫振雄风,征途马如飞!”(《独白》)他有时在“春晖园”里与好友一起讨论国际纷繁的局势,以诗作论,写了《春晖园里隆中对》(二首),诗曰:“春晖园里隆中对,转动地球理乱云。天下大势已定局,分久必合合久分。”提醒人们:短期内大势不可逆转,必须丢掉幻想,奋起抗争;同时又要讲究策略,最大限度地消弭不利因素:“冷战热战共狂飚,龙争虎斗何时了?管控分歧头等事,和平发展最为高。”在《世界之路——致美国总统拜登》诗中指出:“世界上本有路。人为阻断、对抗,前路只能是血雨腥风。”他直言拜登先生:“不冲突,不对抗,相互间多一些尊重。聚焦合作,把分歧管控,前路才有双方共赢!”针对国际经济复苏不振,国内经济增长下滑的态势,他在《春晖园遐思》一诗中写道:
今天,雪花静静地飘落在田垄上,
豌豆苗、绿叶菜盖上“雪被”睡觉了,
虫儿藏在土壤里也不再歌唱了,
金黄色的洋姜花早已化作泥土了,
只有枯杆残枝儿还拽着黑色的叶片,
在风雪中依偎着期盼春天的来临……
这里,诗人借描绘春晖园在冬季里的萧条景象和农作物的状态,暗喻“经济寒冬”的现实,非常贴切地揭示了处在困境中的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表现。然而,随后他以千钧之力落笔,一问一答,道:
春晖园啊,你真是这样静静的吗?
不!你分明是在积蓄能量,
只待春雷一响,又现繁华似锦,满园春光!
这首写于2023年1月14日的诗篇,向人们传递着信心和希望。两年来,我国经济形势回暖态势明显,稳中向好。现在,当我们回望两年前诗人的预判时,欣慰地感受到他的预判有些已经成为了现实,令人鼓舞。
纵观诗人跨度达53年的诗作,题材涉及中国共产党建党、八一南昌起义、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等各个历史阶段,艺术地描绘了历史风云,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可以说,这部诗集是一部穿越时代风云的壮丽史诗,值得我们去品读和体味。
2024年12月25日
作者简介
郑 薇,本名曹俊隽。2004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大学,文学学士,独立作家。著有都市言情小说《夏木茵茵》,《晋江文学》(网)连载;长篇纪实文学《追梦记》(当代文艺出版社202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