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展频道 > 产业公司

用生态底色描绘转型亮色

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  时间:2018-11-08

 

    淇河两岸风光锦绣。

    金秋时节,淇滨区桑园小镇色彩斑斓,令人向往。

    中国鹤壁樱花文化节吸引了众多省内外游客。

 

    十一月的鹤壁,淇河两岸金绿两色美景交相映衬,令人心旷神怡。这一幕对鹤壁人来说的寻常美景,却让许多“大城市”的市民羡慕不已。

    自2014年被确定为全国首家国土空间优化发展实验区以来,鹤壁始终走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前列。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入选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荣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一个个来之不易的荣誉,见证了这座城市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互融并进的发展足迹。

    探究其生态文明建设一路领先的秘诀,不难发现——鹤壁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放在“生态文明、活力特色、幸福和谐”城市定位中的首位谋划推进,以建设绿色城市、低碳城市、循环城市、海绵城市、节约城市“五个城市”为抓手,用生态底色描绘转型亮色,以生态环境的优势彰显鹤壁转型发展的优势。

    生态转型为城市发展明方向

    曾经的鹤壁,因煤而兴,又因煤而困。作为全国重要的煤出口生产基地之一,长期的煤炭开采,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让当地付出了沉重代价,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千疮百孔”的采煤沉陷区,“黑、脏、乱”的老城区环境,一度曾是鹤壁的写照,也成为群众的心头之痛。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鹤壁主动求变,在探索中寻求答案,负重起跳,通过生态转型破解资源型城市“转身之困”,把生态转型、产业转型与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告别煤炭工业“一柱擎天”的产业格局,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城市生态转型之路——

    积极推进非煤矿山综合整治,鹤壁全面开展煤矿超层越界开采专项检查整治行动,通过开展井下实测,有效遏制了煤矿超层越界开采行为。按照主要矿产矿山企业“三率”考核制度,责令达不到最低要求的矿山企业限期整改,督促其采取新型开采工艺,最大限度综合利用矿产资源,确保“吃干榨净”,充分保护矿区生态环境。

    原鹤煤集团4对主力矿井分布在山城区周围,经过数十年开采,全区197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采空区面积就达20平方公里。该区以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采煤沉陷区治理等工程为抓手,在沉陷区之上建成6平方公里的中小企业创业园,通过土地换投资等形式,吸引23家企业入驻,推动转型发展“换挡提速”。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降低工业能耗,鹤壁全面实施了产业园区改造提升工程,对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大的燃煤电厂、水泥厂等进行改造,淘汰落后设备、产品和工艺;在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园区建设集中供热锅炉,替代企业原有分散的小锅炉,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自“十二五”以来,全市累计淘汰落后水泥产能45万吨、造纸11.2万吨。

    “现在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街道两旁绿树成荫,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心情格外舒畅。”对于生态环境的变化,鹤壁市市民张兵感触颇深。

    如今,漫步淇河岸边,郁郁葱葱的植被会让你沉醉于自然之美;行走山野乡村,空气中弥漫的花果芬芳,会给你回归大自然的清新感觉。

    节能减排为城市生态减压力

    除采取淘汰落后产能、采煤沉陷区治理等措施外,生产方式的转变也是鹤壁生态修复的着重之笔。通过实施产业低碳化、污染物减量化、建筑绿色化、交通清洁化、可再生能源规模化等一系列举措,鹤壁城市生态持续得到减压。

    为减少煤炭运输过程中带来的扬尘污染,鹤壁市横跨鹤山区、山城区、淇滨区、淇县建设了全长约30公里的输煤管带工程,将位于鹤山区的河南煤炭储配交易中心鹤壁煤炭产业园区与同力电厂、丰鹤电厂及鹤淇电厂进行连接。

    “这是目前世界上已建成最长的圆管型带式输送机,正式投运后供煤量每年可达310万吨。”鹤淇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何毅敏表示,由于管带系统在输送过程中完全封闭,大大减少了煤炭在运输途中的抛撒和因公路运输造成的尾气排放、扬尘污染等。据估算,在同等距离下,管带运输成本相较公路汽运每吨可节省14元左右,每年可减少使用柴油约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万吨,真正实现了煤炭运输的绿色、低碳。

    此外,充分利用建设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的契机,鹤壁因地制宜,利用西部荒山丘陵发展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不断扩大。

    在淇县庙口镇白寺村,该市投资8.5亿元建设了10万千瓦荒山光伏发电项目,2017年的发电量达1.2亿千瓦时。“按火电每千瓦时消耗标煤310克计算,这一节能减排示范项目2017年发电量相当于节约标煤3.7万吨。”该项目负责人表示。

    记者从鹤壁市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办公室获悉,自2014年以来,该市高标准实施节能减排项目155个,完成投资74.68亿元,生态环境显著改善——2017年,鹤壁市PM2.5平均浓度为65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达225天,空气质量在全省7个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中稳居领先地位;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5.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

    水系治理为城市提质注活力

    被誉为“北国漓江”,多年来始终保持二类水质标准的淇河,一直是鹤壁乃至全省的骄傲。

    多年以来,鹤壁市高度重视淇河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立法早、行动早,严格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淇河。早在2002年,该市就组建了由市长牵头负责的鹤壁市淇河生态保护建设领导小组,随后,相继出台《鹤壁市淇河封闭式管理规定》《鹤壁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淇河保护的决定》《鹤壁市淇河保护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划分一级红线、二级黄线、三级绿线保护区进行分级保护管理。

    据统计,为了治理水系,鹤壁市先后投资2.7亿元对淇河、羑河、汤河等河流进行综合整治,完成盘石头水库工程、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引黄入浚工程建设和27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城市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常年保持在100%,被确定为全省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正在争创国家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同时,该市全面建成五级河长体系,明确各级河长634名,积极开展“清河行动”、河流专项联合执法活动和水污染防治攻坚等专项行动,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目前鹤壁市正在全力实施“五林共育”“五边共美”“五水共治”五年行动计划,规划建设“三廊三带三区”绿色生态体系,努力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山水相望、林河相间。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如今,一座崭新的“绿城”正拔地而起,一幅碧水蓝天的画卷已铺陈开来,太行掩翠、淇水如碧、林茂粮丰、鸟语花香,鹤壁正在生态转型的道路上大步前行,一个满城青秀、富有魅力的生态之城正加速崛起。③5

    文/本报记者郭戈图/本报资料图片

 

责任编辑:管理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关于我们 | 工作人员查询

黄淮网(www.86hh.com)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