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徐州供电公司全面推进徐州供电事业高质量发展
传承红色基因 锤炼过硬作风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启源 通讯员 张峰 周洋 如何抓住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的良好机遇乘势而上? 如何运用徐州重情重义、敢闯敢干、红色基因的地域特质支撑打造江苏电力“北大门”? 如何推动公司悠久历史、深厚底蕴的传承精髓转化成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答好徐州供电发展的‘三问’考卷,成为了新时代赋予徐电人的使命担当。”国网徐州供电公司党委主要负责人在今年年中工作会议中如是说。 进入新时代,国网徐州供电公司积极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大力弘扬淮海战役精神,牢固树立“解放思想、密切协同”新风气,把握发展机遇,找准发展规律,勇于探索实践,以思想大解放的“先人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快人一拍”。 强化系统思维 坚持跳出徐州看徐州,把徐州供电放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去审视和考量。国网徐州供电公司聚焦优质服务提质转型,围绕“发挥什么样的优势、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争当什么样的角色”系统谋划和推动企业改革发展。 6月11日,国网徐州供电公司召开党委中心组(扩大)学习会暨《共产党宣言》解读与思想大解放专题讲座,引导公司广大干部员工准确把握核心内涵,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全面推进公司高质量发展。7月31日,国网徐州供电公司与贾汪区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推动能源变革发展。积极打造社会综合能效全面提升的地区发展样板,共同谱写新时代政企密切合作、共谋发展的新篇章。 立足江苏电力“北大门”定位,发挥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比较优势。国网徐州供电公司积极寻找破解发展难题、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长期以来,国网徐州供电公司坚持以电力为中心的绿色能源方案解决者角色定位,围绕“不限电、少停电、用好电、省心电、省钱电、绿色电”,以责任推动提质转型,不断优化电力营商环境,当好电力先行官,架起党联系群众的连心桥。 眼下,国网徐州供电公司供电营业窗口已覆盖全市7个政务服务中心,首个专门为园区提供用电服务的供电服务中心已在徐州经开区正式成立并高效运转,开发园区客户已实现“办电不出园区”,小微企业客户办电“只跑一次”,客户办电体验持续改善。 提升基层组织力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要以党旗为引领,把身份亮出来。 一支队伍就是一种形象,要用党性做保证,把品牌树起来。 一个组织就是一种力量,要用专业去尽责,把责任担起来。 …… 8月3日下午,国网徐州供电公司乡镇供电所组织力建设主题论坛(东部片区)在新沂公司举行。本次主题论坛是落实公司党委全面加强乡镇供电所组织力建设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精准把脉农电系统组织力建设现状的一次重要活动。供电所党支部书记围绕党员绩效目标管理、达标支部建设等方面内容进行了交流分享。 在加强乡镇供电所组织力建设的同时,国网徐州供电公司深入开展“建凝聚人心好支部、做遵章守约好党员”活动,组织实施“旗帜工程”,搭建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聚力乡镇供电所组织力建设,开展“组织在身边·书记面对面”“向先进看齐·做合格党员”主题活动,推行“十必谈”“四必访”,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接地气、聚人心、见成效。 与此同时,国网徐州供电公司聚焦“三项制度”改革,开展关键岗位和业务流程链条诊断,打破传统内部专业管理界限,运用内外部视角审视和改进业务流程,推动组织机构模式创新;加快培育核心人才队伍,加强教育培训,化解结构性缺员、能力型缺员、动力型缺员问题,把员工的职业潜能转化为专业化的职业技能。 倡导一线工作法 秉持掌握情况在一线,决策形成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的工作理念。在国网徐州供电公司里,领导班子成员率先垂范,带着责任、带着课题,挂钩乡镇供电所深度驻点调研,向基层问策,向群众学习。 除此之外,国网徐州供电公司坚持以点带面,运用政风行风热线、12345等平台,主动了解市场动态和客户真实需求,加速转变服务理念,增强工作合力。拓宽基层调研、厂务公开、信访接待日等渠道,深度掌握干部员工诉求,主动做好服务、及时化解矛盾;坚持换位思考,狠抓“四项整治”、行风举报工单数量和触电人损案件数量“双压降”,完善工作方法,推动管理提升。 践行基层方法论 8月21日,国网徐州供电公司2018年度领导干部培训班正式开班。此次领导干部培训班,是该公司党委从公司适应改革形势、增强专业管理水平、推动公司转型发展的角度,从人才强企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的教育培养,系统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 锤炼基层干部员工。国网徐州供电公司聚焦专业专注和担当奉献,加快锤炼基层干部员工能干事、干成事的专业能力。敏锐把握基层特点,持续深化“三基压实”工程,以提升优质服务能力、业务流程透明度为重点,促进专业间协同并进、共同提升。 不仅如此,国网徐州供电公司注重超前谋划,强化密切协同,从全局角度鼓励基层单位结合实际,在优化营商环境、建设高端电网、服务乡村振兴等方面通力合作,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高质量发展品牌项目;尊重基层创造,持续深化创新,运用科技沙龙、创新工作室等载体,推动成果加速转化,营造良好发展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