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展频道 > 产业公司

徐州:创新驱动成转型发展主引擎

来源:  作者:  时间:2018-12-13

 科技创新与人才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徐州协鑫硅材料生产线。
贾汪区紫庄镇科技超市。
徐州华恒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微软云创科技园。

 

文/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魏宁 图/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齐浩 孙井贤 白雪

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视察时强调,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必须有信心、有耐心、有定力地抓好自主创新。

今年以来,徐州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依靠创新驱动,推动徐州高质量发展进程。

10月11日,徐州—上海大院大所对接合作恳谈会在上海举办,由吴孟超院士与刘允怡院士、王红阳院士共同发起成立的“徐州医学与生命科学院士专家联盟”揭牌。这是继今年4月12日,吴孟超院士工作站、江苏吴孟超肿瘤精准医学中心、江苏吴孟超医学高科技创新转化基地在徐州科技创新谷揭牌之后,96岁的吴孟超院士再次与徐州牵手。

这次成立的“徐州医学与生命科学院士专家联盟”,得到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1位院士的积极响应。吴孟超在会上表示,成立院士专家联盟的目的是促进徐州高端人才集聚,造福淮海经济区百姓,让这座千年古城,更具新的生机。

如今,像吴孟超院士一样,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汇聚徐州。他们带着先进技术和理念而来,为徐州转型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强大动力。

作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徐州正在加速转型步伐,加快发展动能转换。近年来,徐州重视科技创新和人才招引,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搭建了一批创新创业平台,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加大投入力度

加速建设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作为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赛摩电气的电子皮带秤已做到多个全球第一:计量精度全球业内第一;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同时获得OIML和EC认证0.2级(国际皮带秤最高的准确度等级)皮带秤证书的企业。

2015年赛摩在创业板上市后,抓住全球制造业分工调整和我国智能制造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利用资本市场资源,整合并购智能制造行业优质企业,还打造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智能工厂、智慧电厂板块,建立了赛摩智能制造生态圈。公司先后起草了8项国家标准,拥有国内外专利100余项,软件著作权60项,今年被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近年来我市加快对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培育,选择一批科技成长型企业,引导向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智能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与新能源等高新技术领域方向发展。目前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近400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5300亿元。

为给企业研发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市县两级财政均设立知识产权专项资金,不断扩大专利支助范围。其中市本级知识产权专项经费投入,从当初2009年100万元,提高到2018年的3000万元,专利专项资助政策不断健全。

为增强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推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我市设立企业贯标专项奖励资金,对每家通过贯标绩效评价的企业奖励3万元。

市科技计划经费安排重点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和成果转化,向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倾斜,促进企业增加经费投入;大力开展创业投资、科技贷款、科技担保等投融资业务,开展股权质押和知识产权质押等新型贷款业务,多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对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信贷投入。从2013年以来,全市已累计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180余家,发放科技贷款15亿余元。

今年4月,市委第42次常委会议研究通过《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工作意见》,围绕加快构建“产业+企业+平台+高校+人才+金融+政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促进区域创新跨越发展展开,重点实施“1247”(深化“一中心”、突出新旧两个产业方向、建设四大优质载体、落实七大创新任务)行动计划,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意见》提出以打造区域性产业研发集聚中心、创新产业孵化集聚中心、产业化发展集聚中心和高层次人才集聚中心“四个中心”为重点,到2020年,全市区域创新实力、产业创新能力、创新体系建设、创新要素集聚水平明显提升,主要创新指标淮海经济区大幅领先,达到全国中上水平,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在全国科技创新格局中处于先进行列。

筑巢引凤来

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11月9日,江苏圣耐普特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暨蹇锡高院士工作站在徐州科技创新谷揭牌成立。

据介绍,此次“牵手”铜山的蹇锡高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聚合改性和耐热高分子材料。新成立的江苏圣耐普特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蹇锡高院士工作站将致力于新型橡胶材料产品研发。

目前,徐州科技创新谷入驻企业200多家,引入创新创业人才1500多人,拥有院士团队6个,孵化器5个,省“双创”人才十多位,正成为创新型特色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自主创新高地和创新创业人才聚集高地。

规划占地5.9平方公里的淮海科技城是我市建设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标杆项目,现已招引企业3275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5家、国内软件百强企业11家、院士领军企业5家,以及各类板块上市企业14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及“双软企业”106家。经过3年的培育,税收实现了快速增长。2018年1至5月份实现税收1.5亿元,同比增长111.2%。

数年前,在徐州高新区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厂区内,由钱建生等4个中国矿大教授各自成立的以保障安全生产为特色的企业,点燃了一个新兴产业集群最初的星星之火。在他们的引领带动下,先后有48家安全装备企业集聚该高新区。

“打造创新平台载体、拓展成果转化路径、加快科创人才招引、强化科技金融支持,是今后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四大着力点,也是科技创新驱动的关键举措。”市科技局局长梁伟表示,如今,我市创新载体建设初见成效,吸附效应日益显现,各类创新要素正加速向徐州集聚。

徐州高新区围绕突破安全产业早期面临的技术、体制和金融制约等因素,通过与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共同成立“5+1”科技协同创新联盟,每年承办全国安全科技产业协同创新推进会,成立科技小额担保公司,实施企业上市工程。区内已建成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感知矿山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字号”创新平台和1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一个集研发、生产、交易、大数据四位一体的“中国安全谷”由此诞生,在徐州初具规模。

打造人才高地

汇聚发展第一资源

11月28日上午,徐州第一张“彭城英才卡”在江苏银行科技支行成功办理。省市“双创人才”、徐州新帝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九洲成为首张“彭城英才卡”持有人,今后可在政务办理、交通等14个方面享受优惠政策服务。

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彭城英才卡”是高层次人才在徐州工作和生活享受便捷、优质服务的凭证,是我市对高层次人才集成化服务的重要载体,也是体现高层次人才重要价值和业绩贡献的荣誉证件。持卡高层次人才可在政务办理、交通、金融、科研、落户、驾照申请、海关出入境、医疗、文化娱乐、健身休闲等14个方面享受优惠政策服务。

向高层次人才发放“彭城英才卡”是我市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人才高地、落实“人才高地28条”和“人才创业10条”的又一具体举措。首批受理范围为在徐院士(诺奖、外籍院士),国家杰青等领军人才,第五期省“333工程”一、二层次入选人才,省、市双创人才(团队)创业类和全职创新类入选人才,省科技企业家入选对象等。这一工作将进一步健全高层次人才服务的长效机制,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

转型徐州,对于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渴求愈发强烈。

引进培育诺奖、中国或发达国家院士等顶尖人才(团队)给予最高1亿元项目资助……在前不久举行的徐州—上海大院大所合作对接恳谈会上,徐州“人才创业10条”新政,引起巨大关注。

10条新政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的雄心。比如,我市将实施顶尖人才顶级支持计划,引进培育诺奖、中国或发达国家院士等顶尖人才(团队)给予最高1亿元项目资助,给予顶尖人才个人最高500万元奖励,核心成员每人最高100万元奖励。3年内给予顶尖人才每月2万元的特殊人才补贴等。

就在今年初,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人才高地的意见》(简称“人才高地28条”),实施“彭城英才221重点人才计划”,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人才高地,全力服务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

《意见》提出,我市将实施“彭城英才221重点人才计划”,到2020年,新引进培育诺贝尔奖、图灵奖等国际性重要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或发达国家院士等顶尖人才(团队)20名;新引进培育掌握核心科技、引领产业发展、国际国内知名的领军人才(团队)200名;新引进具有博士以上学位、拥有自主创新成果、能够突破关键技术,有在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及相关机构工作经历的研发和管理人才以及金融服务、商贸物流、文化创意等领域的双创人才1000名,建设结构合理、规模宏大、作用突出的技能人才、行业人才和本硕博毕业生人才队伍,持续扩大全市人才工作在淮海经济区的比较优势,着力打造淮海经济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高层次人才集聚区、产才融合示范区和人才生态最优区。

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5年来,徐州共引进1600余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1万多名硕博士研究生,其中海外高层次人才900余人,省“双创计划”266人。


责任编辑:管理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关于我们 | 工作人员查询

黄淮网(www.86hh.com)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