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为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建言献策
|
||
|
||
|
||
|
||
|
||
|
||
|
5月18日,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专题研讨会在我市召开。本报记者专访了与会的7位长期从事区域发展研究的著名专家学者,以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为主题,从不同的角度为助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把脉支招、建言献策。 推进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六点思考 国家发改委原副秘书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名誉会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顾问 范恒山 如何履行好使命职责,推动协同合作务实深远的发展,为区域争力,为国家立标,我谈六点看法。 第一,推进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方向对,意义大。对于我们淮海经济区而言,协同发展不仅可以有效避免在单打独斗的状态下面临腹背受敌而导致的投入成本高、发展效益低的问题,而且通过和衷共济取长补短形成集合优势和帮带效应,成为加快提升各自地区和整体区域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第二,要把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协同发展的核心目标。协同发展是手段,实现高质量发展才是目的。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的要义在于这种高质量发展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的发展,是以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基础的发展,是以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本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为支撑的发展,是以市场体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经济调节有尺度的经济体制为保障的发展,而这样的发展,只有协同才能做到。 第三,要把推进实现资源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作为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协同发展的基础是市场的一体化建设和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这个基础打好了,其他方面的协同就有了根本保障。做到这一点,需要思想上提高认识,更重要的是要排除在思想背后的利益干扰,要走出自身一亩三分地的利益约束和限制。 第四,要站在一体化的高度推动协同发展。区域一体化不仅要求资源要素在区域内无障碍的自由流动和地区间的全方位开放合作,而且要求基于区域,而不是自身行政板块来统筹配置资源要素,开展项目建设,推进重点领域的发展。淮海经济区应站在一体的高度来谋划推动协同发展,但在操作上可以立足实际,讲究方式、分阶段、分地域、分步骤逐步推进。 第五,要加强与国家区域战略的对接融合。国家区域战略在站位上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在内容上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在措施上具有务实性和操作性,是重大的发展红利。对接融合国家战略,不仅能不断明确淮海经济区发展的方向,提高淮海经济区发展的品位和地位,而且能够不断注入新的发展能量和发展内容。 第六,要充分发挥徐州在协同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徐州应当在突破思想约束方面走在前面,在破除阻碍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方面走在前面,在推动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建设的协同合作上走在前面。 以供给结构调整推动扩大内需 实现淮海经济区跨越式发展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国际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郑新立 当前我们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来推动扩大内需,有五个发展的重点需要紧紧抓住。淮海经济区如果能抓住这五个重点,就能够后来居上,就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一,要用技术创新带动制造业的升级,打破供给的瓶颈。现在我国有200多种工业品产量都是世界第一了,但是有一些高精尖的产品,关键的零部件和一些优质的名牌产品,仍然是卡脖子的环节,还大量的依赖进口,包括芯片、新材料等。通过技术创新把制造业的这些短缺的产品补上去,就能够创造出新的优势。 第二,要用城乡融合推动来实现乡村振兴,打造经济发展最大的新动能。上个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的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核心内容就是要创造城乡之间生态要素能够双向自由的流动,包括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资本、人才能够自由流动,从而加快乡村的振兴。《意见》提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以同地和异地入市,另外提出农村的宅基地和集体的公益性建设用地,可以由村集体通过有偿的回收,改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城市郊区连片开发的经营性建设用地可以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这就能够把三块地作为一个平台,撬动城市资本下乡。 第三,就是以PPP模式促进公共服务的发展,补上供给的短板。现在公共服务发展滞后是一个突出的短板,通过政府与企业合作的模式制定一定的政策,同时给公共服务业投资建立一个价值补偿机制,使投资公共服务也能够取得合理的投资回报,公共服务业就会出现一个迅速发展的局面。 第四,加快新基础建设,为数字经济提供支撑。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等都是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相结合的新基础建设,通过加大这方面的建设投入,可以为数字经济的发展、为信息化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的信息化提供的一个强大的支撑。 第五,要发展煤炭清洁利用技术,确保能源安全。去年我们石油进口三亿多吨,占我们油品消耗总量的70%,已经跃过了安全线。中国的资源禀赋就是缺油少气,所以发展煤炭技术,是提高能源的安全性和对环境污染排放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 中国城镇化新格局中的淮海经济区 河南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 张大卫 针对淮海经济区建设提点建议和意见。 第一,中国城镇化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有四个:一要继续提高中国城镇化率;二要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使城市居民在就业和生活品质上有充分保障;三要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和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四要以智慧、绿色、开放、共享等理念,对城市进行更新和改造。 第二,中国城镇化体系协调和平衡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区域协调发展的框架下,中国城镇化体系建设现在已经形成了几个相互交叉、融合的逻辑。第一个逻辑,以国际经济合作走廊为主架,以四大板块为基础,推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第二个逻辑,形成以中心城市引领中心发展,形成城镇的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梯次清晰的空间结构。第三个逻辑,兼顾到一些正在形成的和不太成熟的城市群合作,还有一些省际交界地区合作,比如说兰州和西宁等城市群,还有珠江、西江、汉江生态经济带,这样一些流域的经济带。当前,一些区域被边缘化了,或者比较模糊,空间战略布局的思路或者决心仍然不坚持不连贯。我们规划世界级城市群和国家中心城市眼光是向外向上的,要坚持国家战略要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作为国家战略及国土规划的重大支点,要引领大区域、高质量发展和空间结构的优化。 第三,淮海经济区徐州中心城市的地位我们怎么去看,淮海经济区怎么去做,徐州中心城市的地位怎么去加强。我觉得中心城市还是要注意培养几大功能:一是产业链接,我们现在中心城市的产业要和周边这些城市的产业尽快地链接起来,形成一种供应链的关系;二要注意要素的支撑,包括金融、交通运输、物流等等;三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平台要实现区域内共享,徐州要为周边的这些城市提供这样一些共享的平台和共享的机会。同时,还要有足够的创新就业消费的吸收能力,要注意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宜居环境,要注意打造新平台,发展创新型经济,要坚持黄河故道区的整治与发展。 徐州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几个建议 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 洪银兴 首先是对徐州的区域定位。我认为徐州的发展,实际上是三大协同发展交汇点的问题,第一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第二是长三角一体化中间的中心城市,第三是“一带一路”交汇点的节点城市。所以从协同发展来看,徐州要有三大目标:一是融入长三角,能够获取发展的动力;二是辐射淮海经济区,在辐射淮海经济区中间获取发展的市场和资源;三是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发展开放型经济。 其次,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包含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建设现代化的城乡区域体系。在淮海经济区中,徐州怎样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体系?协调联动中间,我觉得必须要解决的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淮海经济区10个城市怎么形成一个经济板块,在更大范围内来优化资源配置,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世界银行报告中对重塑经济地理提出三条,一是提高密度,实现经济集聚;二是缩短距离,降低运输成本;三是减少分割,建设统一市场。我认为这三条就是我们淮海经济区一体化的几个内容。按照这个要求,淮海经济区一体化基本推动因素就是要自主合作,基础设施共享,和有效政策组合。 按照这个要求,我认为现在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怎么划中心城市。在发展经济区里有一个增长极的概念,中心城市要极化,要真正成为发展群,才能真正加快推进徐州中心城市的现代化。城市现代化的要素我认为概括为几个方面:产、城、文化、生态和枢纽。城,指中心城市必须成为一个市场中心,徐州要成为淮海经济区的市场中心,能够成为淮海经济区内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散地。产,在区域中心成为中心城市,关键就是要成为现代服务业中心,尤其是金融中心。生态方面,我们要考虑怎么把徐州这个城市变成工业型城市,形成它的生态价值。文化方面,徐州的文化是很好的,应该说是非常深厚的,已经形成了文化中心和教育中心。枢纽方面,我们要考虑如何把徐州的交通枢纽发展成枢纽经济。城市的国际化需要更加开放的环境来吸引外资银行、高科技研发中心的入驻,徐州的特色是高校比较集中,所以完全可以利用把这个科技创新中心建起来,把科技成果辐射到周围去。 深化一体化,迈向同城化 安徽省政府参事 程必定 判断一下淮海经济区的发展导向是什么?它有个导向问题,从国内来看,一个城市随着现状的发展,第一阶段是一体化,第二个阶段是同城化,第三个阶段是国际化。徐州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排名第30位,这很了不起。徐州都市圈已经形成了,都市圈的条件也具备了,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我认为在这个阶段,我们的导向就是“深化一体化,迈向同城化”。中央今年有一个文件,叫建设现代都市圈,因此推进周边城市和周边中小城镇同城化发展,是建设现代都市圈的方向。 怎么同城化呢?我认为有五条建议,第一,是不是可以创新?公交同城化,交通同城化,把配套交通体系建立起来,规划建立轨上都市圈。第二,生态保护要同质化,能不能学习和复制安徽省和浙江省建立的生态补偿体制,共同打好蓝天碧水绿地保卫战。第三,资本和服务,教育、文化、科技资源能不能共享呢?不要重复建设,在这个方面可以重点抓一个机制——社保机制,社保费用的结转,特别是医疗费用的一级结算。第四,市场准入同质化,我们在质量检查、安全方面,要出台一个标准,企业等级市场准入统一标准,各种行政限制要取消。最后一个是产业发展同质化发展,产业服务合作,要各具特色,要各做其长、各做其优,徐州有优势的别的地方就不要再做了,我们各做其长,各做其优,能不能形成一个产业联盟?比如说徐工在工程机械方面是领头羊,我们能不能做制鞋的产业之都?等等。建议这些方面一定要取消各种恶意竞争,一定形成激励政策,一家人共同发展。 打破壁垒 融合发展 打造边界地区发展示范载体 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张述存 我提出几个关于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具体问题,向大家请教。 第一,关于淮海经济区建设范围的再探讨。日照与连云港同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东部起点城市,自身发展较快,港口贸易繁荣。日照与连云港之间的协调分工,双港联动,甚至可以探讨市场手段的资源整合,形成强大的堡垒,真正成为淮海经济区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出海口。日照以不同的形式加入进来,对于淮海经济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关于打造淮海经济区的方向目标任务的问题。边界地区在资源集聚方面缺乏优势,普遍落后,边界地区如何突破,淮海经济区将是一个很好的示范载体。我认为,淮海经济区要成为边界区域协同发展的先行区,要成为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的试验区,要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区,要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示范区。 第三,加快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制度供给,打破行政壁垒的问题。一是连续几十年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协同机制怎么样和新的10个核心城市的协同机制有效的融合,完善创新成为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二是经济区之内,除了政府层面的合作对接之外,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也存在一个联盟的问题,迫切地需要尽快成立并运作起来。三是从智库建设上来说,建议还要有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智库、专项的智库,形成一个经济区发展的立体智库体系。四是从规划方面来看,要有分领域的专项规划,与各个领域专项规划的协同促进整体区域发展的协调。 第四,淮海经济区融合发展的问题。一是加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二是加强产业的协同发展;三是加强环保融合;四是加强开放融合;五是加强社会事业的融合。 第五,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功能分工问题。在打造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在具体实施的着力点上,建议中心城市功能分工进行,成员城市优势互补,各放异彩。通过成员城市特色的挖掘,最终形成协同发展,并各具特色的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城市群。 第六,淮海经济区的人才问题。淮海经济区的发展急需人才支撑,高质量的发展必然需要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我们必须要正视并采取措施解决这一问题,要制定科学的人才政策,从区域协同发展的角度入手,进行经济区人才政策的设计与规划,最大化经济区的人才吸引竞争力,最便利人才在整个经济区城市之间的流动。 省际交界地区的协同发展之路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 史育龙 我基于进一步深化务实合作,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省际交界地区协同发展之路提三点建议。 第一,从经济区的全局谋划未来发展蓝图。在广泛凝聚共识的基础上,建议以“十四五”规划为契机,整合各市的力量,共同研究编制国家级的区域规划,客观理性地分析各市的比较优势和发展定位,整体谋划区域基础设施格局,设计区域性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共同商定事关淮海经济区发展全局的重大工程项目,研究提出系统支持打造省际协同合作示范样板的政策建议。 第二,进一步做大中心城市。中心城市是经济区的核心和龙头,中心城市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经济区的发展水平,淮海经济区人口密集、交通便捷,但是长期没有形成具有强大辐射带动能力的区域中心城市,缺少高水平的中心城市,也成为制约淮海经济区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的关键因素。对于徐州这样一个已经具备一定区域中心功能的城市,要按照培育发展现代都市圈的意见要求,增强辐射功能,促进包括萧县、砀山这些跨省周边县区一体化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都市圈,进一步促进城市体系做大做强。 第三,建议淮海经济区十个市共同打造国内最佳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我建议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进一步加大力度。在要素方面,建议结合不久前出台的几个文件,在土地流动方面做出进一步探索。在人口方面,结合2019年新型城镇化重点任务,建议淮海经济区能够率先实施新的人口落户机制。在产业服务方面,建议学习佛山等城市,打造供应链集成服务平台,帮助企业降成本、拓市场、减污染的做法,以及依托大企业,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设立产业发展保护区,努力形成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合理、便捷高效的要素市场,打造低成本的营商环境。最后,要着眼于智能化的信息基础设施来打造硬件基础设施。我们作为一个跨省的重要经济区,在智慧区域数字经济方面完全有条件走在全国前列。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晓航 魏宁 邬政 吴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