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增强区域集聚力和辐射力
|
||
|
||
|
◎文/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旭东 图/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艳 70年砥砺奋进,70年铸就辉煌! 为充分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从9月23日到29日,我市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9月23日上午,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围绕“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主题,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钱刚,市交通运输局党委委员、工会主席王培河,市教育局副局长李清,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徐雷详细介绍了我市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在经济、社会、交通、教育、金融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70年来,徐州人民奋发图强、开拓进取,全市各方面发展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以来,徐州坚持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为主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旋律,以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为主抓手,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保护生态环境,大力提升城市功能,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心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持续增强。 争先进位,发展特色更鲜明 数说: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755亿元,自2012年以来7年接连跨上5000、6000亿级两大台阶,总量保持苏北第一、淮海经济区首位,综合实力跃居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30位。 采样:2018年,徐州成功摘得联合国全球唯一人居奖,今年又荣获江苏省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苏北唯一的一等奖。近年来,先后获批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近期又成功获批国家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权威解读: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钱刚说,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概括来讲,主要实现“两大突破,三大成就”。“两大突破”:国家和省战略层面取得历史性突破和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取得重要突破。国家层面,2017年6月,国务院批复《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徐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这之后,徐州发展又迎来了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等多个国家重大战略叠加的历史机遇。省级层面,在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中,将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作为独立板块纳入。区域协同发展上,在我市的倡导推动下,淮海经济区连续多年召开市长会议,推动各市经济社会往来日益密切。“三大成就”:产业支撑力显著增强,城市承载力大幅提升,发展竞争力实现飞跃,徐州初步走出一条具有徐州特色的中心城市转型发展之路。 四通八达,立体交通更便捷 数说:我市干线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513.3公里,位列全省第一,“米”字形高速铁路网不断完善,高铁(含动车)通达全国省会城市25个,通达比例高达74%,与北京、上海、南京并列全国第一。地铁1号、2号、3号线3线同步建设,创造了地铁建设的徐州速度。观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全面建成,T2航站楼投入运营,有效满足机场年旅客吞量46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5万吨、年航班起降架次5.2万架次的需要。机场航线覆盖国内22个省的省会及重点旅游、商贸城市。市区万人拥有公交车15.71标台,全市镇村公交开通率达100%。 采样:9月20日到22日,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向市民开放试乘,并将于本月底正式运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权威解读:市交通运输局党委委员、工会主席王培河说,市交通运输局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将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打造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标杆和示范项目等要求,积极发展铁水联运、公铁联运。高标准贯通“河海统筹、欧亚陆桥、快捷路网、空中走廊”四大物流通道,重点打造5大联运体系和6大联运基地,推进铁路港、内河港、航空港、公路港一体化协同,以多式联运带动综合运输深度融合,服务实体经济降本增效。 “学在徐州”,教育优势更显著 数说:徐州作为江苏教育大市,已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拥有完善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体系的地级市之一。目前,我市高等教育规模仅次于南京,居江苏第二位,其中矿业工程、测绘科学、神经语言学、麻醉学等一批专业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职业教育实力突出,全市有各类职业院校30所,骨干院校数量居全省第二;基础教育体量庞大,全市在校生164万,占全省六分之一,规模居全省首位。 采样:今年4月28日,徐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发展大会,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支持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的实施意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持续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加快学校规划建设、加大教师补充力度、加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推进名优骨干教师培养、强化教师激励政策等6项重点任务。 权威解读:市教育局副局长李清说,徐州正处于由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迈进的关键时期,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区域教育中心,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无论对徐州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的巩固和强化,还是对城市综合竞争能力的增强,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徐州将强化高等教育辐射带动作用,建设区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心,打造“学在徐州”教育培训品牌,全面提升基础教育办学质量。 招金引银,区域影响更广泛 数说:截至今年8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5525.33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7917.27亿元,上市公司11家、市值813.68亿元,新三板挂牌企业23家、市值29.49亿元,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723家。全市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44家、财务公司1家、金融租赁公司1家,证券分支机构38家,市级保险公司71家,共有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地方金融从业机构近百家,机构数量和业务规模均居淮海经济区前列。 采样:今年8月27日,举行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首批入驻金融机构建设启动暨合作签约活动,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项目启动全面建设。 权威解读: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徐雷介绍,为扶持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徐州市政府出台《徐州金融集聚区发展扶持意见》(徐政发〔2017〕68号),先期设立规模1亿元的金融发展专项资金,对入驻区域金融服务中心的各类金融机构在机构搬迁招引、房产置换以及高层次金融人才引进等方面,明确扶持奖励政策。其中,对新设立入驻金融集聚区的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类金融机构给予一次性开办补助;对新入驻金融集聚区的金融机构负责人、高层次金融人才,根据其相关贡献,经评定后,给予相应奖励或补助。 展望 2025年,跨入“万亿俱乐部” 2035年,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取得标志性成果 近期国家印发实施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将我市纳入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徐州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面临的新的重大机遇。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钱刚介绍,徐州将密切与长三角主要城市经济往来和产业对接,精心办好徐州——上海大院大所对接合作恳谈会、杭州湾投资洽谈会等重要活动,全面提升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区域整体发展能级,力争到2025年,中心城市首位度显著提升,跨入“万亿俱乐部”,到2035年,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紧紧围绕建成长三角北翼重要的副中心城市这一目标,一是全力打造长三角北部经济隆起带,将其建设成为长三角跨省际协同发展的示范,从而拓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纵深。二是巩固提升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功能,聚力建设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系统完善区域公、铁、水、空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三是全力建设淮海国际陆港,以世界眼光规划建设淮海国际陆港,完善“一港双核、港区一体、多点联动”规划布局,创建国家一类陆路开放口岸,全力打造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和东西双向开放的内陆型国际中转枢纽港,成为徐州壮大枢纽经济、全面对接长三角的重要开放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