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奋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徐报融媒记者 季芳
5分钟完成电池更换,每年替代柴油120万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000吨……12月8日,全国首个城市新能源渣土车换电运营示范项目落地铜山茅村镇,30辆新能源重卡和徐州渣土运输一号换电站同步投入使用;
12月10日,位于徐州经开区的江苏迅睿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内一片欢腾,历时近两年的技术攻关终于取得硕果,该公司研发的一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仪获国家医疗器械三类注册证,标志着我市生物医疗与大健康产业再迈新台阶;
……
寒冬季节,徐州大地上,产业发展依旧热潮汹涌。
作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破解发展之困,关键在于产业。
近两年来,徐州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并重,聚力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以此重塑经济发展新动能,进而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雷霆行动去产能 传统产业实现凤凰涅槃
12月11日,徐工集团与贾汪区战略合作再传喜讯,总投资50亿元的徐工基础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基地项目,签约落户贾汪区。此前,徐工配套产业园区已在贾汪区青山泉镇正式开工建设。
青山泉镇,曾经遍布焦化厂,如今已成功“破旧立新”,迎来了新的发展使命。该镇党委书记张兆友感慨道:“原先的企业都是纳税大户,关掉很心疼,但转型升级这场硬仗必须打好。挺过阵痛期,定会迎来艳阳天。”
产业转型,牵一发而动全身。
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形势,作为曾经的煤城、钢铁重镇,徐州如何在保持发展冲劲的同时实现华丽转身?
化工产业曾是新沂市的传统优势产业,然而环境污染也让城市发展付出了沉重代价。近年来,该市投资近20亿元,依法关停取缔34家化工企业,搬迁2243户居民,滚动实施78项、总投资360亿元的工业技改项目,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当地一家经营多年的龙头农化企业负责人禚文峰说:“我们‘退城入园’后,产量从500吨升级到3万吨,工人数量没有增加,效能却大幅提升。”
而这仅仅是一个缩影。
徐州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强力实施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四大行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四大行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取得决定性胜利,钢铁企业从18家压减到3家,炼铁、炼钢产能分别下降51.5%和48.4%;焦化企业从11家压减到3家,产能压减50%;水泥企业从62家压减到15家,产能压减2600万吨;9家热电企业落后燃煤机组全部完成关停或改燃;271家化工企业实现“两断三清”,过剩产能大幅退出,传统产业实现凤凰涅槃。
创新激发新动能 新兴产业愈发壮大
项目是转型发展的第一支撑。
11月28日,中南高科·徐州智能制造产业基地暨锦宏工业机器人项目在铜山区奠基,总投资约110亿元,建成后将成为区域领先的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地、国内一流的装备研发基地、绿色低碳的生态智慧园区。
产业转型路上,我市锚定“四新产业”持续发力,半导体级多晶硅、晶圆制造、光刻机、光刻胶等产业链培育领域成果不断;微软、IBM、甲骨文、华为、软通动力、大唐电信、中科曙光等一大批高端项目成功落户。2020年,我市共安排四大新兴主导产业项目83个,徐州经开区东湖医药产业园、徐州高新区生物医药基地等一批平台型载体加快建设。
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
潘安湖畔的江苏吉麦新能源车业有限公司,自4月份发布首款新能源乘用车凌宝BOX以来,持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12月份已达到供不应求的状态。在这款车上,有一项汽车胎压检测应用就来自科技副总梁涛的技术成果。梁涛是河北工业大学电器与自动化领域的专家,也是我市引入的“双创人才专家”。
来自中国矿业大学的万波,作为江苏江昕轮胎有限公司的科技副总,通过力学结构仿真设计,优化产品结构形态,在原材料节约8%的基础上使企业生产的轮胎性能提高20%。
创新就像一列列车,要集人才、平台、信息、市场资本等创新要素,每一节车厢的动力同时发力。
近两年来,我市锚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主攻方向,培大育强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安全可靠、自主可控的新兴产业集群。大力实施《重点工业企业(集团)培育工作方案》,对126个重点企业(集团)加大支持力度,以龙头企业的健康发展促进产业链的稳定可靠。截至10月,高新技术产业和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逆势增长14.7%和20.6%,新兴产业产值占比不断提升,产业结构加速迈向中高端。
加快推动动能接续转换。坚持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突出创新引领发展,面向改革汲取动力,依靠开放拓展空间,持续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知识产权示范市和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成中国(徐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高水平建设“一城一谷一区一院”四大创新核心区,连续3年在上海举办大院大所对接合作恳谈会,新引进“诺奖”得主、两院院士等顶尖人才21人,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产业振兴是攻坚战,产业更新是持久战。
将“宏伟蓝图”变为“可及现实”,越向前越需要保持定力、保持韧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徐州上下正对标对表,落实落细,奋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