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一体化促进经济要素、生产要素加速集聚,推动产业发展阔步向前
|
◎徐报融媒记者 沈扬 见习记者 尹思源 交通建设一体化衔接、商贸物流一体化布局,是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从《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到《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徐州与淮海经济区兄弟城市之间“打造命运共同体,共建淮海大家庭”的美好蓝图正一步一步变成现实。 近年来,随着一个个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相继建成,一条条跨省毗邻公交线路顺利开通,淮海经济区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进程已经明显加快,初步形成了“对外开放、区域互联”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与此同时,各类经济要素、高端生产要素同样开始加速集聚,产业发展带动的城市能级提升正在愈发凸显。 一 从G30连霍高速徐州南出口,沿着宽阔的206国道继续向南行驶9公里,这里已经进入宿州市地界。围绕加快落实国家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和淮海经济区发展战略大背景而推进建设的宿徐现代产业园即坐落于此。 曾经,这片位于宿州市埇桥区最北部的地方,并没有现在这般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因为距离宿州主城区相对较远,这里的发展并不快速。但今天,伴随着宿徐现代产业园的落户,这片与徐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连为一体,地处东陇海经济带和淮海经济圈中心位置的区域,已经开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发展前景无限美好。 安徽广识电气有限公司是由江苏广识电气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一家高科技企业,占地面积70亩,项目总投资超过3.7亿元。公司主要从事电力自动化设备、轨道交通杂散电流监测防护设备、电能质量治理设备、智能供配电设备的研究设计和制造销售。去年3月,建有柔性钣金加工生产线、成套产品组装线的一期工程试运行,已具备年产智能供配电设备5000台套的能力。而随着宿徐现代产业园生产基地的投运,广识电气的生产能力必将大幅提升,也必将促使公司加速成为供配电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 二 宿州资源性产业比重偏高,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缺乏龙头企业及关联企业,产业链条较短,配套能力不足。而徐州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早已快速发展,在调整产业布局时,一批转移搬迁的配套企业需平台承接,拥有丰富人力资源且与徐州交通便利的宿州,就成为了徐州布局产业配套的理想之地。 同样位于宿徐现代产业园的陆盾机械公司是一家从事挖掘机、装载机和叉车等工程机械生产的企业。两年前,该公司从徐州整体迁入,随后短时间内即办理了注册、用地和融资等手续,不仅生产规模扩大,生产工艺也进一步提档升级。2019年,企业产值超1.8亿元。近期,韩国现代集团又向公司转移了整机装配生产线,正式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将超过10亿元。 探索打破省际行政壁垒和交通瓶颈,主动加强与徐州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等方面的有机衔接,努力实现基础设施、公交通勤同城化,基本公共服务、安全环保应急联动一体化,城市功能衔接、要素市场流通便利化,是宿州拥抱发展的切实举措。 近年来,通过加强与徐州优势产业的深度对接,参与徐州万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和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中心建设,对接淮海国际陆港建设,促进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宿州已加快形成了互融互补、协同协作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和前景。 三 交通的便利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打开了区域合作的广阔前景,更为类似广识电气、陆盾机械这样的企业,腾出了转型的空间,促进了产业的腾飞。而这一切,还要从2018年12月的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说起。在那次座谈会上,徐宿两地首次提出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园,此后,两地加快推进共建步伐。2019年11月,徐宿快速通道——符离大道建成通车;符离大道K902省际直达公交线路开通,徐宿两地空间距离缩短到40多公里,时间距离缩短到30分钟。 一条纵贯南北的符离大道,将徐州和宿州两座蓄势腾飞的兄弟城市紧密相连,使徐宿两地实现了由“互联互通”向“快连快通”、由“一体发展”向“同城发展”、由“产业协作”向“全域协同”的历史性转变,交通的力量由此可见一斑,它打破了城市发展的空间瓶颈,让人流、物流、信息流得以加速融合。 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徐宿两地有典型意义。据了解,徐州早在2002年就启动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专题研究,2006年开始酝酿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大交通”格局优势已经彰显。之后,乘着区域协同发展的东风,徐州与宿州合作共建产业园区,这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行动,也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推动两地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政策与服务一体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信未来随着徐宿两地协同发展之路越行越稳,两地发挥区域优势,借助交通之力打造的协同发展样板,必将成为省际交界地区深化合作的“先行区”,在推动淮海经济区协通发展扬帆远航的同时,也为全国同类地区合作发展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