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港的“码头革命”
——走进山东港口日照港全球首个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一)
逐梦前行的关键抉择——— 照搬照抄没有出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一声汽笛长鸣,装载货物的“仁建广州”集装箱货轮靠泊日照港码头。
茫茫雾海中,高大的自动化桥吊舒展长臂,娴熟地从船上抓箱、装车,来往穿梭的无人驾驶集装箱卡车(简称“无人集卡”)准确地将集装箱载往堆场。
记者震撼,相比过去,眼前繁忙的码头,几乎没有作业的工人。即便如此,装卸过程依然行云流水、精准无误。
有人说,从过去散杂货码头,到如今自动化港口,日照港华丽蜕变。
事实上,日照港一直在变。“荒滩上起步,夹缝里生存,开放中成长”,黄海滩头巨港出的故事,道出了日照港向海图强的坚定梦想。
大宗散货一直是日照港的运输优势,但港口强不强,还要看集装箱。时间追溯到2017年,日照港集装箱发展进入快车道,码头扩建迫在眉睫。
“当时有两种选择,建设传统集装箱码头,还是创新自动化码头?通过考察研判,最终采取了创新自动化码头的方案。”说起那段历史,曾参与自动化码头建设的山东港口航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博娓娓道来。
“算运营成本,自动化码头使用的人力资源,比传统码头减少至少60%;再者,智慧绿色是港口未来发展趋势,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那么,难题摆在面前:日照港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怎么建?
放眼全球,包括山东港口青岛港以及上海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几乎都是整体新建。项目动辄数十亿元的“天价”投入,让很多港口望而却步。业界普遍认为,这是第一梯队“千万级”大型港口集团的“专属”。
“传统就是用来打破的,既然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样板,我们就要自己研究自己干!”2018年,日照港日新集装箱自动化研发团队成员、技术“大拿”胡继龙作为项目组牵头人,带领团队从零开始攻关。
经过团队的多方学习、深入研究,思路逐渐清晰:建设自己的全自动化码头决不能照搬照抄,决心通过科技攻关,将传统码头改造升级为适合日照港实际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但外界质疑不断:不同于新泊位建设的“白纸上写字”,在原有传统泊位上改造,需要统筹考虑的因素依然很多,耗资数亿元能带来多大效益?
“想都是问题,干了才知道答案!”多方论证后,建设集装箱自动化堆场先行探路。项目组成员如饥似渴补知识,通宵达旦连轴转。结合港口条件,胡继龙提出了双悬臂自动化轨道吊设计建议,并自己动手设计自动化堆场布置及工艺设置。
2018年3月项目一期开工,仅用10个月,国内首创的规模化、平行岸线布置的双悬臂自动化堆场正式投产。二期项目紧随其后,于2020年6月全部改造完成。
14台双悬臂自动化轨道吊,20万平方米自动化堆场,相较于传统码头,集装箱的作业效率提高了50%以上,人工成本节省70%。就这样,钢铁巨臂挥舞,让日照港集装箱吞吐量增速逐渐领跑全国沿海港口。
突破自我的硬核创新———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给码头装上中国制造的“最强大脑”
来到日照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眼前的集装箱、堆场与海岸线呈平行式分布,场面甚是壮观。
“这是在传统顺岸式码头基础上升级改造的,属全球首创,也是我们与其他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采用的集装箱与海岸线‘T字形’垂直式分布最大的不同。”日新研发团队成员王浩现场当起了解说员。
2019年8月,山东省港口集团成立,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加速推进,让日照港再次面临“两难”抉择:既要实现建设集装箱“内贸中心港、外贸近洋干线港、远洋喂给港”的战略定位,又要尽可能节约建设成本,并在短时间内形成生产力。
集装箱自动化堆场的成功试水,让日照港更加坚信: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于是,以“远控岸桥+无人集卡+自动化轨道吊”为基本布局的顺岸开放式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就成了日照港的“创新订制”。
14个月!这是日照港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创造的建设速度。记者现场体验整个作业流程———
船舶靠港,远控桥吊抓取集装箱,智能理货系统确认集装箱信息。岸桥下方负责运输的无人集卡已经就位,桥吊将集装箱精准投放至集卡车上,由其运送至堆场。堆场的自动化轨道吊接到指令,将集装箱抓放至指定位置,等待社会集卡前来取货。
一气呵成的作业流程看似简单,从纸上规划,到地上落实,却是一次次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技术攻关。
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运行全靠系统指挥,这意味着,整个过程中,既要调度好远控岸桥、无人集卡、自动化轨道吊三种自动化设备,还要让它们协同作业。
于是,从作业工艺的研究、设备本身技术方案的设计优化,到网络架构的研究、5G基站建设、后台系统的自主开发,再到与码头作业流程的对接测试,上百个关键点,600余项清单问题,一遍遍模拟、计算,一遍遍推倒、重来。
无人集卡作为链接远控岸桥和自动化轨道吊的智慧桥梁,面临着码头环境不固定、作业工况多变等因素,实现自动化的难度很高,属于“卡脖子”技术。怎么办?
“无人驾驶的操作原理和开车是一样的。我们在无人集卡不同部位安装了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这些就像是‘眼睛’”,日新研发团队技术担当徐冠男解释破题思路,“在5G和北斗技术的加持下,‘眼睛’看到的信息被传送至无人集卡调度系统,系统计算出车辆的运行路径,然后下达指令让卡车自动行驶。”
“为完成整个流程,我们与企业合作研发应用首个集成无人集卡、远程智慧驾驶等高端模块的国产集装箱码头操作系统,并首次成功将北斗+5G、国产码头操作系统应用到全自动化集装箱作业全过程,打破了国际自动化码头技术垄断。”徐冠男补充道,言语中透着自豪。
紧接着,集装箱码头里如何实现无人集卡与社会集卡有序共行,这让自动化的难度系数再升级。研发团队的成员们选择了“死磕”!
写了上万条代码,开了上百次的分析论证会。研究、争论、试验、修改……最终,自主创新的车路协同系统,打破了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和堆场封闭管理的制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
就这样,装上中国制造的“最强大脑”,实现一个个“硬核”创新,让日照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频频“出圈”:
——突破核心技术,告别“无人集卡+安全员”时代,实现无人驾驶在全球港口行业首次落地;
——自主研发的无人集卡全场调度系统和轨道吊、岸桥调度系统融为一体;
——桥吊陆侧“一键抓放箱”成功率精准到100%,居目前行业内最高水平。
数据显示,日照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综合成本降低70%,整体平均作业效率提高至少15%,实现全球领先。
携手同心的合力攻坚——— 技术整合背后,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人心力量
在山东港口日照港集装箱码头远程控制中心,一张日新集装箱自动化码头研发团队的特殊合影,挂在最显眼的位置。
照片中的“C位”,是山东港口“连钢创新团队”带头人张连钢。这背后是一个会师攻坚的动人故事:
今年9月,日照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项目进入关键时刻,破解无人集卡作业需要“安全员”监督这一难题,如何让“安全员”下车,成了难啃的“硬骨头”。
连钢创新团队来到日照港,以融合支持的方式加入了课题攻关。从现场监测,到集中研讨,再到测试完善,兄弟同心,并肩作战,合力深挖制约瓶颈,攻克世界行业难题。
不仅如此,连钢创新团队与日新集装箱自动化码头研发团队确立了“定期联系、技术指导、导师现场攻关、跟班学习”四大机制,通过定期会商、共同研讨、现场带徒等形式,成为项目强力冲刺的“提速器”。
的确,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永远不会一帆风顺,用团队力量为战车加油,才有了实现梦想的突破时刻。
今年6月,日照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15台无人集卡第一次试船作业,“结果一塌糊涂”。一时间,团队陷入低谷:“是不是方向走错了?”“码头十几亿元的投资,可能就转不起来了。”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项目攻关小组重新上阵,针对问题进行试验,修改;再试验,再修改……连续两个月的鏖战,无人集卡车组成车队,在码头现场开展系统实测,全部流畅运转。
日照港集装箱发展公司副总经理、日新集装箱自动化运营中心主任孙立启亲历并见证了整个项目的艰辛过程,“你问我项目的制胜法宝是什么?我感觉,除了团队的生命力和战斗力,还有整个港口集团的支持和理解。技术整合的背后,是人心的力量,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越干越想干、越干越会干、越干越敢干。”
“如今,日新集装箱自动化运营中心成立,致力于完善码头系统功能和作业流程,让我们的自动化码头以更高效率运行、更高质量运营,更高绩效产出。”孙立启说。
对山东港口日照港来说,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启用只是个起点,凭借“革命+拼命”的奋斗精神,会带来更多更精彩的创新故事。(孙向阳 宋庆艳 张海鹏)
来源:日照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