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船娘眼中的绿色徐州
|
本报记者 祁淑彬 “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在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神农码头,矗立着一块巨石,上面刻着的这句话让贾汪人无比自豪。从采煤塌陷地到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这里的变化让人惊叹,更让人神往。 站在湖边远眺,偶被风吹皱的湖水清澈洁净,宽阔的湖面上成群野鸭低飞,阳光照射下,水岸交相辉映,天地融为一体,远处的树木已经染上金秋的颜色,一派怡人的自然风光。“现在正是我们潘安湖景区一年中色彩最为斑斓的时节。”在水镇码头,90后的船娘朱雪宁笑着介绍。 离开后再回来, 这里不一样了 1990年出生的朱雪宁,老家在睢宁,但爷爷、爸爸、大伯都在这片矿区工作,所以她从出生就生活在这里。“当时年龄小,和家人住在矿工宿舍,印象最深的就是漫天的煤灰,到了饭点,就得赶紧吃饭,不然桌子上、饭碗里都会落下一层煤灰。” 长大以后的朱雪宁,和这里大部分的年轻人一样,南下打工,“当时是在无锡一个纺织厂打工,很羡慕南方城市的环境,有山有水。”2011年,她从父母口中得知家门口的塌陷地要改建成公园,并为本地人优先提供就业机会时,朱雪宁的第一反应是不相信,“小时候矿区给我的印象就是成片黑煤和堆起来成山的煤矸石,怎么可能变成公园?” 2011年下半年,朱雪宁回来了,“当亲眼看到这片湿地公园的时候,真的很震撼,看着以前大大小小的洼塘变成了一片湖,感受到了巨大变化的背后,是所有人付出的努力。”于是,她毅然辞掉了无锡的工作,回家工作。 经过学习培训,朱雪宁成了潘安湖景区第一批游船驾驶员,游客们更喜欢称呼她们为“船娘”。抛锚、推杆、转动舵盘,沿航道行驶、靠岸固定船绳,驾船的一系列操作对她来说并不难,难点在于摸清航道,“其实,也只有在摸航道的时候,才能记起来潘安湖曾经是片塌陷地。” 因为在潘安湖平静的湖水下,有曾经的道路、房屋和农田,深浅不一,“有时候开着开着就搁浅了,要下来推船,前一脚兴许才没过腿,后一脚可能就要到脖子了。”身高1米6出头的她就这样一边开船一边摸索,将15公里的航道完全熟记了下来。 矿区里成长的船娘,已成为“宣传大使” “欢迎乘船,小心别碰头,为了您的安全,请不要在船上随意走动……”在水镇码头,船娘朱雪宁站在船头招呼着游客,不停地叮嘱乘坐的安全事宜。“做梦也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会在父亲挖煤的塌陷地上开起游船。”虽然从早忙到晚,但看着家乡美了,游人多了,朱雪宁的心里也甜滋滋的。 朱雪宁说,从2012年到2022年,自己在这里已经做了10年的船娘,本来船娘的工作内容就是驾驶游船把游客送到对岸就行了,但她发现,很多游客对这片“诞生在矿区”的湿地公园有着更多的好奇:这里原来真的是采矿地吗?这里原来是什么样子?怎么变成了今天的湿地公园呢?……“他们对我们潘安湖发生变化的过程很有兴趣,我就会在驾驶游船的过程中,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一次次为游客的“简单介绍”,让上进的朱雪宁萌发了一个想法:要干就要干好,为什么不能让自己的介绍变得更专业呢? 2019年,朱雪宁通过学习,考到了导游证,“我想把这片采矿塌陷区的故事,更专业更准确地给大家进行介绍,让我们的潘安湖景区、我们的贾汪让更多的人知道并喜欢。” 其实,在同事们的眼中,朱雪宁已经是潘安湖的“宣传大使”了,参加过综艺节目、接受过央媒、省媒等多个平台采访。但在朱雪宁看来,这不是个人的荣誉,“我只是做了我自己应该做的事,把家乡讲给大家听!”她说,这是作为一个“潘安湖人”的责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能够知道,在徐州、在贾汪,还有如此让人憧憬的风景,发生过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神奇蜕变。 常有“稀客登门” ,这里的生态越来越自然 坐上游船,朱雪宁向湖中央驶去,不远处的池杉林保育区已经有了秋天的颜色,“等再冷一些,到11月,这里就更好看啦,一层一层的黄色、金色、橙色……是一年中最佳的观赏期。” 占地近千亩的池杉林,目前是我国最大的池杉培育林之一。湿地公园里的这片池杉生长在水中,有着“水上森林”之称,立于湖畔,浓淡相宜,引人入胜。朱雪宁说,每到这个时候,潘安湖湿地公园就会吸引全国各地拿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其实一年四季,潘安湖的风景都很美。” 除了摄影师,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的“稀客”还真不少。白鹭、天鹅、苍鹭、震旦鸦雀、斑鸫……一群又一群珍贵的雀鸟在潘安湖的碧波上翩跹。如今的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坐拥大小19座湿地岛屿,30余种一、二级野生动物,约100万平方米花卉植物,200多个鸟类品种,是名副其实的生物王国,其中的天鹅、大鸨和池杉林等,都在保护名录内。 “成群结队在这里落脚的鸟类太多了,去年来了一群小天鹅,我认真数了下,足足50多只!”在朱雪宁看来,这些年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最大的变化,就是“越来越自然”了。现在的潘安湖,真的越来越和周围生态环境融为一体,“来这里,你看不到人工湖的痕迹,只会觉得,这片湖,本来就在这里。” 显而易见,曾经的采煤塌陷地如今已经化身为徐州的一处生态宝藏,而这样“化腐朽为神奇”的生态建设和修复地并不是唯一的,截至目前,徐州已有4处国家级湿地公园。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徐州,直面生态之痛,勇于探索、创新实践,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用绿色发展迎回了绿水青山,承载着徐州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记者手记 见证绿色徐州 共绘生态画卷 徐州,有着130多年的煤炭开采史。过去人们曾这样形容徐州:“一城煤灰半城土”。时至今日,徐州生态环境的嬗变,有目共睹,曾经令人头疼的采煤塌陷区,已经成为这座城市里靓丽的风景线。 坚持绿色发展,徐州生态建设的成果正逐渐展现。让过去的荒山秃岭、采煤塌陷地重新披上绿装,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和生态旅游示范区,背后的决心和艰辛,不言而喻。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身在徐州的我们每一个人,都真切感受到了生态环境的巨变,共享徐州生态环境建设的卓越成果。 如今,“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徐州,走出了一条资源枯竭城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交出了一份资源枯竭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时代答卷”。 应该看到,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千秋的大业,绿水青山的保护和恢复是我们每个人都应扛在肩膀上的责任,让我们共同携手,共同努力,将徐州建设成为一座“让本地人幸福自豪,让外地人羡慕向往”的新家园。 图由受访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