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展频道 > 产业公司

徐州:让『第一动力』更加强劲

来源:徐州日报  作者:  时间:2022-10-20

徐州日报记者 李悦悦

“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创新”成为未来奋斗的“关键词”。

近年来,徐州成功获批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高分通过国家创新型城市验收,顺利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徐州处处闪耀着创新光芒。

用创新提升产业新高度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作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徐州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破旧立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出产业发展的新道路、孕育新质态、转换新格局。

数字见证徐州产业转型之效。今年1至8月,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集成电路与ICT产值分别增长71.7%、6.4%、9.9%和20.4%,工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值增长76.2%。新能源汽车、多晶硅、电子元件等新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45.2%、85.1%和13.0%。

立足机遇看挑战,立足发展看成因。创新的种子长成产业的“参天大树”,离不开徐州的持续浇灌——

徐州市“十四五”规划提出,我市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打造以产业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高水平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和创新型城市;

《徐州市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创新发展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数字产业;开展数字科技创新赋能行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设一批特色数字化产业链;

8月,市委工作会议强调,要突出创新引领、动能转换,抓住用好难得机遇,以创新引领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迅速展开系统工作布局,充分激发科技创新动能,增创绿色发展新优势,加快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9月,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会议研究并原则同意《徐州市创新产业集群培育提升工作方案》。徐州市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着力培育全市“343”创新产业集群,促进更多科研成果在徐转移转化,强化项目、政策、人才等要素支撑,为创新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

徐州在产业创新的赛道上加速奔跑,产业创新活力加速迸发。2600吨级“孪生”起重机出世,徐工凭借“高性能柔性臂架技术、超起技术、独立悬挂技术”三大核心技术,全面提升大型陆上风电机械安装效率和安全砝码……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在徐州“开花结果”,创新之手大力托举起产业发展的新高度。

打造创新创业“肥沃土壤”

科技创新成果如何走出实验室长出“经济之果”?怎样提高人才的创新科研能力、加速创新人才集聚?如何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扶持企业成长?……一个个产业发展之问,指引着徐州的“创新突围”之路。

锻造企业、人才创新发展的“四梁八柱”,加速构建高能级“创新矩阵”。徐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安全科技产业园、邳州博创非晶科技产业园、丰县新能源微型车辆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一个个创新平台在彭城大地“落地生花”。

用政策机制为平台“夯基垒土”,徐州制定印发了《全市科创平台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全市科创平台建设工程2022年工作要点》,大力构建“1+3+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实现创新要素市场功能更加健全、运转更加高效;全面优化发展布局,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科产城融合示范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集聚地。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徐州锚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目标,重点培育云龙湖实验室、细胞治疗药物产业创新中心等重大载体,做大做强徐州经开区、徐州高新区、淮海科技城等创新发展引领极。

深入开展“卡脖子”技术靶向攻关,徐州大力提升创新平台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百余家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为全市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如今,“一城一谷一区一院”集聚效应凸显;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正式挂牌成立;江苏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科技园分别获批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科技园;中国(徐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成并正式运行……一个个创新平台开启了徐州科技创新“新实践”。

以江苏淮海科技城为例,今年以来,科技城培育近60家企业申报国家高企,其中41家企业完成申报工作;在高企的梯次培育方面,已公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个批次中累计获批136家;截至目前,新增市级以上科研平台7家,其中省级3家。

平台点燃创新引擎,创新潜能得以释放。一个个产品在平台走入市场、一名名创业者在平台成长、一家家企业在平台实现发展,徐州全面释放双创活力,成为创新创业创造的一方热土。

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

“无论是政策、资金还是人才,我们都感受到了徐州支持科技企业发展的力度和诚意,这让我们的冲劲越来越足。”江苏乐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新总工程师吴士岭说。

“从创新研发到生活服务,全面的保障为我们免除了后顾之忧,放心大胆地埋头科研,奋力向前冲锋。”中国矿业大学职业健康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粉尘治理与职业防护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世航说。

科技创新向来是“硬骨头”。难么?难!怕么?不怕!创新人才的底气来自哪里?

底气,来自于徐州持续优化的创新生态环境——

徐州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理念,出台“人才高地28条”、“彭城英才计划”、“555”引才工程、“彭友圈”青年人才集聚计划、《徐州市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办理办法》等政策,聚焦体制改革、队伍建设、精准服务等领域,着力解决子女教育、配偶安置、医疗保障等“关键小事”,为科研人员吃下“定心丸”,吸引更多“千里马”在徐创新创业、竞相奔腾。

2021年,徐州市新引进领军人才698名、专门人才5260名、大学生53680名,省双创团队入选数、双创人才入选率均居全省首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2.81件。人才“外脑”加速转化为发展“内功”,凝聚起徐州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

底气,来自于徐州愈发活跃的市场创新氛围——

徐州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激活人才的活力,让人才肆意在创新舞台挥洒汗水:聚力“政用产学研”,集中建设科学装置、科研院所,深入高校挖掘核心关键技术,鼓励校企联动为企业创新突围,不断完善“硬件”“软件”,推进优质项目转化落地,让科研人才发光发热,扎根徐州。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今,从工业、服务业到农业,创新人才身影在每个领域处处可见,越发靓丽的人才创新“火炬”呈现燎原之势,点燃产业发展火种。

斗转星移,站在新的发展节点,徐州创新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在建设具有徐州特色的创新引领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徐州必将坚定地走在创新发展的征途上。

责任编辑:管理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关于我们 | 工作人员查询

黄淮网(www.86hh.com)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