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展频道 > 产业公司

汉服风起霓裳

来源:徐州日报  作者:  时间:2023-03-27
受访者:杜梅

非物质文化遗产“汉服设计制作技艺”传承人。为了做好汉服,杜梅通过翻阅典籍、研究历史文物等方式挖掘汉民族服饰历史,从制式、布料、染织工艺、文化内涵等方面“重现”传统汉服;做好汉服传承、推广普及汉服文化,杜梅开展汉服公益讲堂、参加公益性的汉服展览及演出并开发汉服文创衍生产品,让汉服走入寻常百姓家。其代表作品《汉乐华章》�
杜梅(右二)和员工讨论汉服的设计样式和材质。 本报记者 陈艳 摄
 
 
 
造型精美、款式多样的汉服。
 

本报记者 李悦悦

●汉服

汉民族传统服饰,因其平面裁剪理念分为上衣、下裳,俗称“衣裳”,也可称为汉衣冠、华服、华裳等。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凝聚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如果说历史是一段被时间深埋的记忆,汉服则是一把拂尘,掸去尘埃,为华夏的古老文化卷轴增添光彩。

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历史悠久,经过千年发展演变,已经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服饰体系。汉服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承载着深厚的艺术、思想、历史价值,它不仅是华夏先辈的智慧与艺术才能的结晶,更是中华文化的延续,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象征。

一梦千年

陈列于徐州博物馆内的陶舞俑,杜梅已来看过许多次,但每每“重遇”,仍有初见之感。

不似寻常观赏者,在汉服传承人杜梅的眼中,每当看到身着长袖式单衣、裙摆拖地的陶舞俑时,褪去的颜色仿佛被再次染上斑斓华彩,陶舞俑们化身舞姬,重回大汉王朝歌舞升平的宴会上,随着跨越千年的钟鼓丝弦齐鸣之音舞动身姿,倏尔甩袖向上,长袖如瀑布般垂落,在空中纷飞飘舞。

“这些舞俑不仅再现了汉舞,其服装的制式及颜色背后的时代信仰、思想,承载着的更深层次的文化理念。”杜梅说,“透过汉民族传统服饰的变迁,我们不仅能看到曾经的王权至上与等级制度的表现,也能看到古人天人合一、飘逸洒脱的风格和宽大随和、包容四海的气度。”

恰如《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华夏二字的背后,是汉服与礼制的密不可分。

一部汉服史,半部中华文明史。

在历经沧桑磨难、金戈铁马、夷狄入侵后,汉服的款式、形制、用料、剪裁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着明显的不同,但主体部分并无甚大变化,逐渐造就了汉服交领右衽、上衣下裳、褒衣大袖、无扣结缨的形式,同时又以盘领、直领等为补充的特有文化特点。

又因汉服属于“平面剪裁”制衣体系,没有省道和肩斜,加之用料宽大,穿着时,衣袖往往会随着人的动作形成优美的流线,这种行云流水的设计风格亦成了汉服所独有的韵味。

历经几千年发展,汉服的作用不再仅仅是御寒蔽体,其形制特征、纹饰搭配彰显出华夏民族的审美取向和时代风骨,其所蕴含的等级文化、政治文化和亲缘文化也愈发浓厚,成为昭名分、辨等威、别贵贱、识礼仪的重要符号。

从“黄帝之妻嫘祖养蚕制丝,以作衣裳”到身着轻纱丝绸,从“三重衣”到“华袿飞髾”,从配色单调到颜色大胆……那上衣下裳,代表天地阴阳;那圆袖交领,代表天圆地方;那中缝垂带,代表人道正直;那盈盈水袖,代表渴望自由。

华夏儿女将古老的岁月抽丝剥茧,把汉之庄重、晋之飘逸、唐之热情、宋之文秀、明之中庸,缝制在朝代更替的青衫绿巾中,为汉服注入鲜活的灵魂。

云锦风起

直筒袖、窄袖、琵琶袖、广袖……仅从袖型,就足以令人对汉服之广博咂舌。而不同的袖型,对应的款式、场合也各有不同。

“不同的场景适宜穿着的汉服各有不同。比如在郑重的社交场景中,男士穿深衣、圆领袍,女子着大袖衣裙、交领袄裙等款式,显得自信得体;而在日常休闲时,简单的窄袖衣搭配裤或裙,更显得闲适自在。”杜梅说,每制作一件汉服,都是在刻画一个人物,不仅要符合形制,也要匹配穿衣人的性别、年龄、性格、 修养、精神等多方面信息。

受家庭影响,小学时杜梅便动手缝制衣物了,凭着对制作服装的热爱及爱人的影响,在上世纪90年代,汉服这一概念还未盛行时,杜梅便开始了她的汉服设计制作生涯。

汉服工艺复杂,了解历史、尊重历史是第一步。

为了设计好汉服,杜梅经常到外地采风,西安、甘肃、敦煌……打卡参观各地的博物馆成了杜梅行走的“必修课”,古人的智慧为她增添了无限灵感。 而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汉文化发源地的徐州,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也为杜梅提供了天然典籍。

汉画像石、汉兵马俑、楚王陵、龟山汉墓她不知去看了多少次,在一次次与文物的对视中寻觅千年前的影像;戏马台、九里山古战场、龟山民博馆、萧龙士艺术馆遍布着她的足迹,在一步步探寻中描画出汉服风韵。

查典籍、翻文献、学礼仪……在不断地钻研中,杜梅不仅掌握了历朝汉服样式和制作技艺的基本信息,还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作方法。

“汉服的制作过程除了有设计、选料等多道大工序,小工序更是不计其数。制作一套传统汉服礼服不仅需要服饰文化的积累,更要耐得住寂寞。”从杜梅亲手制作的一件绣着十二章纹的汉服可以看出其工艺之精细,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12种图案在黑色的帝王礼服上被绣得栩栩如生,显露出尊贵与霸气。

从绘纹样、挑面料、制版、裁样、试衣,再到多次调整,而后裁样布、缝制、熨烫,直至最终成衣,杜梅用了6个月。

“章纹的绘制、领和袖的制作看似简单,但最为耗时。只有反复修正改进并严格按照工序逐步完成,才能制作出符合中国传统礼仪规范、版型规整的汉服。”杜梅说。

霓裳新妆

跨越千年,汉服将以怎样的形式获得新生、又会展现何样新貌?

走在户部山的青砖高墙间,常能遇见一群少女:着一袭裙襦,持一把团扇,再配一款垂珠步摇,婆娑云裳步步生莲,罗步轻挪泠泠作响,车声人声楼宇渐渐成了缥缈云烟,晕染出脱俗气息。

汉服是华夏先辈高度智慧和艺术才能的结晶,最好的传承方式,便是让汉服走进人们的生活。

“几年前,汉服爱好者还比较少,大多集中在年轻群体。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汉服,汉服也不再仅是年轻人的热潮,而是有了更多年龄群体的爱好者。”徐州市文化艺术促进会会长韩松说,从传统节日到日常生活,汉服爱好者频频出现在街头和公园,潮流之外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千年文明的文化自信。

让汉服走出历史,以工艺设计还原传统汉服的视觉效果,通过颜色、印花、布料拼接融合等方式融入现代审美……如今的汉服,是古今融合的汉服,现代工艺和传统技艺的结合,为汉服增添了新的时代魅力。

让汉服走出徐州,通过中国·徐州汉服设计大赛、汉文化旅游节、徐州花朝节的举办,汉服走秀、汉服舞台剧表演让古老的汉服制作技艺与汉文化一同在徐州“活”了起来,汉服成为徐州“看得见、穿得出、传得开”的文化符号。

让汉服走向世界,各地基于汉服的“衍生品”越来越丰富,汉服文化正逐渐成为集文化性、综合性、公众参与性于一体的社会性的大型文化。

随着海峡汉服文化节、汉服文化周、中华礼乐大会等全国性活动的展开,对礼仪、音乐、茶艺、国学等各类传统文化内容的探讨交流活动逐渐增多;汉服专著的出版、学术论文的撰写、以汉服为主题的古典音乐及影视作品的创作与推广也越来越受欢迎……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聚焦汉服,加入发扬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行列中,华夏文明在一丝一绦间延续,文化自信亦在一针一线中织就。

“或许不是每一个人都要学会汉服制作的技艺,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韩松说。

责任编辑:管理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关于我们 | 工作人员查询

黄淮网(www.86hh.com)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