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看不见”到“看得见” 安徽打造风险立体化监测网
巡礼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
人民网合肥7月4日电(杨僧宇、周坤)当前进入汛期,一个城市如何在遭遇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的时候,实现城市的保供、保畅、保安全呢?7月4日,“巡礼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安徽篇)网络正能量主题活动走进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探访安徽省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
安徽省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智慧监管平台。人民网 杨僧宇摄
城市生命线是指城市的燃气、桥梁、供水、排水、供热、综合管廊等与城市功能和民众生活密不可分的城市基础设施,就像人体的“神经”和“血管”,它们是城市安全运行的保障。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党委专职副书记范观兵介绍,从2021年起,安徽省全面开展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目前,省级智慧监管平台已累计汇集14.4万公里的城市地下管网基础信息数据,地上建筑模型覆盖面积945平方公里,建成全省工程数据库“底座”。
并且,通过专业模型分析,对城市燃气、桥梁、供水、排水等专项进行风险评估,形成“风险四色图”以及风险清单。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安徽省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一期工程已完成布设16.3万余套前端感知设备,实现传感设备精准布控、高效监测。
如今,在燃气方面,突出对地下相邻空间可燃气体全天候监测,弥补传统燃气人工巡检短板和空白区;在桥梁方面,系统每天做到2次综合健康评估,相比过去1—2年检测1次,大大提高风险识别及时性;在排水防涝方面,结合气象预报等信息,运用城市内涝模型,预测城市积涝趋势,超前应对城市内涝……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供图
范观兵表示,安徽省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通过大数据分析,为老旧管网更新改造、重点工程治理以及行业监管等提供决策依据,推动城市安全运行管理“从看不见向看得见、从事后调查处理向事前事中预警、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
截至2023年7月,安徽省各级监测中心发布并有效处置三级以上预警850起,其中二级以上预警19起,成功预警并联动处置了一批城市安全重大险情。下一步,安徽省将全面开展城市生命线二期工程建设,努力打造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发展先行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