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渐入佳境
(智能传感器和半导体产业链观察)
开栏的话
智能传感器和半导体产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也是科技竞争的主战场。今年以来,我省高位推动智能传感器和半导体产业链,围绕补链延链强链整合优势、握指成拳,全力打造智能传感器和半导体产业新高地。河南传感器产业优势在哪里?半导体产业又有哪些新亮点?本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聚焦行业发展和自主品牌亮点,共同推动我省智能传感器和半导体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何可
如今,无论是在豫东广袤的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农田核心区、漯河智能巡防无人机监控的辣椒标准田,还是在城市燃气管路的远程巡检中、云南自来水厂的监控系统里,甚至是医院使用的5G智慧医疗专网,随处可见智能传感器的身影。
这些智能传感器都产自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以下简称“传感谷”)。作为我省传感器产业发展先导区,传感谷从“一纸规划”到项目“多点开花”,“郑州看传感谷,传感谷看郑州”的品牌效应正逐步显现。
沿着郑州市农业路高架一路向西,就能看到总投资60亿元的传感谷首个项目——启动区,这里是我省打造智能传感产业集群的核心承载平台。
“作为传感谷建设的先头部队,启动区内的产业布局完全按照产业链发展要素而建,规划有创业孵化大厦、中试基地、产学研基地、企业总部基地、产业集聚区及飞地孵化基地,打造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传感物联新高地。”启动区项目负责人刘鹏告诉记者,目前启动区运营中心、众创空间、传感创新街组团已交付。全面建成后,拟入驻300至500家传感物联相关企业。
在启动区搭建的“智能传感产业生态平台”上,轻点鼠标,传感谷一家企业的研发人员很快找到了研发急需的5G模组。“我们的传感器里缺5G模组,没想到在平台上快速匹配到了深圳一家企业,这大大加快了我们的研发速度,降低了成本。”企业负责人王斌说。
“我们打造了行业首个产业大数据平台,汇聚产业全要素数据,组织产业上下游优质资源,构建起线上‘传感生态圈’,如今已有1000余家企业入驻,涵盖3万多个产品类别,几乎可以满足企业所有需求,助力传感器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刘鹏说。
根据2023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论坛发布的《民营经济驱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研究暨2023中国百强产业集群》报告,郑州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成功入选,位列河南第一。经过多年发展,智能传感谷的产业呈现加速集聚态势,形成了气体、气象、农业、电力(网)等多门类传感器产业链及批量生产能力。今后,智能传感谷将重点围绕智能传感器材料、智能传感器系统、智能传感器终端“三个产业集群”,发展环境传感器、智能终端传感器、汽车传感器“三个特色产业链”,形成千亿产业带。
截至目前,智能传感谷已聚集传感器相关企业3011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1家。拥有汉威电子、新天科技、光力科技等6家智能传感器上市企业,产业规模已由50亿元壮大至300亿元,年均增长45%。气体传感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5%,气体检测仪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5%,居全国首位。智慧水务、智慧环保、安全监测等整体解决方案成为行业标杆。
在传感谷,已构建起覆盖“研究与开发—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应用”等环节的全产业链。在郑州现有的专精特新企业中,有600余家与传感器产业相关,占全市专精特新企业数量的35%,产业发展后劲充足,传感谷内智能传感器及终端研发和产业化处于全国上游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传感谷正在布局建设首条8英寸MEMS中试线,“我们计划2年内建成MEMS中试线,这将打通实验室和产业化之间的通道,攻克我省传感领域‘卡脖子’的关键性技术,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全链条闭环,郑州有望成为中部地区最先具有MEMS芯片量产能力的城市。”郑州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子落而满盘活。河南省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河南省智能传感器创新联盟、河南省智能传感器产业研究院相继成立,为全省智能传感器产业研发创新、成果产业化提供支撑。围绕产业链、培育科创链,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等新型研发机构纷至沓来,为传感谷建设提供创新源泉。
放眼未来,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规划,到2025年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郑州市智能传感器产业相关规模达到1000亿元,建设国家级技术中心3个以上,培育超100家高新技术企业。传感谷,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