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强省建设正当其时
河南:农业强省建设正当其时
这是河南农业成就骄人的时代:在万顷田畴书写了粮食总产十二连增的辉煌记录,大量农副产品走出河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中国粮仓、国人厨房的美誉当之无愧。
这也是河南农业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内部要素、外部环境变化日新月异,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等还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站在高起点上,河南农业如何顺势而为、冲破瓶颈,完成历史性的一跃?省第十次党代会高瞻远瞩,提出了建设农业强省的总目标,为中原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阡陌纵横,风景无限。未来五年,我省要书写农业发展新的华章,助力中原更加出彩。
一幅蓝图——建农业强省
既有机器人务农的炫酷场景,也有老牛蹒跚耕田的沉重画面,农业是最古老的产业,如今在全球呈现着新旧杂糅的面貌。我国农业现代化目前已进入中后期,一只脚迈进了现代农业,一只脚尚留在传统农业中。
历史反复证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就不完整、不牢固。“十三五”是我国“四化”同步的关键期,必须补齐农业现代化这块短板。
河南是中国的缩影,推进农业现代化也是今日中原的重要使命。
以机械化水平为例,我省目前主要实现了粮食作物的机械化耕作,而欧美农业发达国家连水果等经济作物生产也实现了机械化。
省委书记谢伏瞻在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了我省未来五年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全国领先”“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目标。省长陈润儿指出,要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产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
河南建设农业强省的途径就是要发展现代农业。何谓现代农业?省农业厅专家介绍,就是用现代经营方式、科学技术、管理手段、物质装备武装农业,集市场化、科学化、机械化、信息化等特征为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
现代农业的元素,在我省近年的农业实践探索中不断涌现。
按照省第十次党代会的规划,未来五年我省现代农业元素将快速增加增强,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将日渐完备。
从卖小麦到卖蛋白粉。推进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建设,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产业集群。
从汗流浃背到端着茶杯种田。夯实农业物质技术基础,提高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实现绿色生态种田。
从“老把式”的三五亩到新型农“人”大手笔。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
实现这些高大上的目标,中原底气何来?
若论农业资源禀赋,我省并不突出。但多年来我们始终把“三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河南目前已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全省粮食产量突破1200亿斤,成为第一个实现年产粮食千亿斤的省份。农业科技成效显著,“十二五”时期获得国家科技奖项37项,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全覆盖。小麦粉、饼干、方便面产量均居全国首位。畜禽产量居全国前列,双汇、三全等品牌国内知名。
在省委政研室农村处处长王民选看来,我省发展现代农业基础条件具备,但短板突出,需要跳起来“摘桃子”,且时不我待。农业是基础性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支撑作用。农业也是河南的传统优势产业,实现现代化的进程越短,对二三产业的推动支撑作用就越强。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现代要素的注入。”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云认为,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经济强省、先进制造业强省等目标,与建设农业强省是内在统一的关系。今后几年我省工业、交通、通信等领域实力会不断增强,将为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建设农业强省提供坚强的支撑。
一条主线——供给侧改革
山东平度市的高端品牌芹菜,一斤卖到近200元的“天价”。我省许多菜农种植的普通芹菜,却常常陷入滞销困境。
小小芹菜的难题,折射出全省农业供给侧的大问题:种植结构单一,优质率不高,粮经饲比例未达到最优化。此外,精深加工滞后,中高端供给不足,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大而不优,多而不强,优质高端农产品供给不足,反映出我省农业的深层次矛盾。
“实现整个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是当前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点。”省农业厅计划处处长汤其林指出。
做好这篇涉及农业生产力调整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大文章,我省已开始谋篇布局,统筹推进,努力破除制约农业发展的种种瓶颈,推动农业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的进展。
调整结构,契合市场需求。结合河南具体情况,在适当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的同时,大力发展“四优”,即优质小麦、花生、草畜和瓜果。到2018年,符合企业加工标准的优质专用强筋、弱筋小麦种植面积要达到1200万亩,牛肉产量达到90万吨,奶产量达到430万吨。
补齐短板,夯实农业基础。我省将坚持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进一步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一项技术可以带来一场革命,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今后将强化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大力提高机械化、科技化水平。推进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品质、品相、品牌。
降低成本,兼顾生态效益。许多农民都认为土地变得越来越“馋”,一旦“减肥”,产量也会跟着下降。这是多年来以大水大肥大药维系高产量的粗放农业生产方式造成的结果。
增产必须考虑边际效益,必须顾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今后,我省将积极推广节本增效技术,实现化肥、农药施用量零增长,提高农业投入品综合利用效率。同时,推进规模化经营,实现集约、高效发展。
拉长链条,促进三产融合。杞县大蒜出口业务红火,但多为原蒜,本地精深加工蒜制品很少,且超过半数是通过山东等地出口企业间接出口。
今后五年,我省将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牵引,带动种养业发展,提升壮大现代粮油产业、现代畜牧业、特色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打造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
一张王牌——保粮食产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调研时指出,河南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我省粮食生产承载着中央的殷切期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河南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
粮食产量,一次次让河南自豪:用全国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4的小麦、1/10的粮食,创造了连续十二连增的奇迹,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而这一切,离不开多年持续建设高标准粮田的强基固本努力。
在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的同时,我省开展高产创建,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
56.6%。
专家普遍认为,虽然目前国内粮食的生产、库存水平都较高,但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和农产品工业用途扩展,粮食的需求仍呈刚性增长态势,中长期内仍处紧平衡状态。同时,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有了粮食生产这一“压舱石”,就有了从容应对各种挑战的底气。
民以食为天。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
新形势下,粮食到底该怎样保?目前,粮食生产各种资源要素已经绷得很紧,片面追求粮食产量,会带来巨大的环境生态压力。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不再片面追求粮食连续增产,但一定要巩固和提升粮食产能。有了产能,只要市场有需要,就能产得出、供得上。
未来五年,我省将继续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提升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机械化、科技化水平,突出发展优质小麦,促进粮食绿色高产高效,承担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
一个主体——促转型升级
“90后”的师鹏飞曾留学英国,如今成了“海归农夫”——尉氏县耕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在他的农场里,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人工除草,前来采摘的客人络绎不绝。
推进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人”。像师鹏飞这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我省正逐年增多。目前,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达20万家,经营耕地面积1666万亩,其中农民合作社13.2万家,家庭农场2.96万家,许多农民也由此实现了土里刨金的梦想。
“一家一户的小农模式很难去主动适应市场,而新型经营主体则更加重视新技术应用、遵循市场规律。”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田建民分析。
重视市场,减少种植的盲目性。兰考县信禾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冲亚每次耕种前都会出外考察市场。有一年考察回来,他立马毁了200亩的洋葱苗。就是那年洋葱上市后,每斤价格低到一毛钱左右。
积极融入互联网大潮,新型经营主体在生产、销售等环节不断提升竞争力。在温县投资农业的鑫合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时监控湿度、墒情、病虫害等农田信息,让耕种变得精准高效,智慧农业梦想开始照进现实。
新型经营主体搅动了中原农业的一池春水,农业生产方式因之发生了深刻改变,正由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转变,不断提高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生产效率。
未来五年,我省将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今年全省将培训新型经营主体20万人以上。
岁稔年丰、衣食无忧,是中国农民绵延几千年的梦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中原农业现代化步伐铿锵,河南农业强省的绚丽画卷正在广袤大地渐次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