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杂交小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河南杂交小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解决了黄淮麦区杂交小麦应用的核心难题
小麦是世界上唯一尚未开发利用杂交优势的重要粮食作物,这一空白正在被我省科技工作者填补。7月3日,记者从省科技厅获悉,由河南科技学院承担的省重大科技专项“强优势BNS型杂交小麦组配与规模化高效制种技术研究”已经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该项目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将极大推进我省杂交小麦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有助于我国抢占世界小麦种业竞争的制高点。
像杂交水稻、杂交玉米一样,杂交小麦被认为是实现小麦大幅增产的重要途径,也是国际上现代种业竞争的焦点之一。进入21世纪,我国二系杂交小麦研究取得连续进展,但成果的适用区域有限。黄淮麦区占我国小麦产区面积近六成、产量超六成,急需可利用的不育系及杂交小麦品种类型。
“BN指的是百农,S指的是不育系,BNS指的就是由百农系列培育出的低温敏感型不育系小麦新材料。”项目主持人、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中心主任、省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茹振钢教授告诉记者,1997年,他发现了温敏雄性不育材料BNY,经过连续7年的改造,于2004年培育出具有“不育彻底、转换彻底、恢复彻底”稳定育性特征、农艺性状符合黄淮麦区要求的BNS。
2005年起,河南科技学院和中国农业大学组织全国多家研究单位开展联合攻关,发现BNS的适用范围覆盖了黄淮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和西南麦区,实用价值非常高。
2012年,该成果获批省重大科技专项。通过项目实施,在BNS型杂交小麦优异亲本创育、强优势组合配制和规模化高效制种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其主要成果有:构建了BNS型杂交小麦防杂保纯体系,使杂交小麦制种纯度达99.99%以上,为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构建了杂交小麦亲本指纹图谱,可用于检测杂交种纯度;选育出新恢复系16个、不育系8个,创制强优势组合3个,可满足不同麦区的亲本需求。
“本项目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实现了BNS型杂交小麦不育系和恢复系创新,杂交小麦品种创新和BNS型杂交小麦种子纯度保障技术创新。”茹振钢介绍说,我省对BNS型二系杂交小麦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对于大幅度提高我省小麦综合生产能力、抢占高技术种业制高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修武,新型杂交小麦亩产最高达到898公斤;在济源、新乡,大面积种植亩产保持在830~850公斤。”茹振钢估算,新型杂交小麦如果能在国内全面推广,相当于新增加了一个河南麦区的产量。②40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