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铜山:实施人居环境治理 力争乡村表里如一
铜山区人居环境治理后的村庄一角。闫峰摄
“新城南隅旧沙场,红色崔庄。红色崔庄,战地黄花分外香。春来陌上缓缓去,处处蚕桑。处处蚕桑,产业兴村农妇忙。”这是江苏徐州铜山区棠庄镇党委书记郭华良笔下的崔庄村,这个曾经打响淮海战役中著名的崔庄狙击战的地方,如今经过人居环境整治和特色产业发展展现出了现代乡村人们安居乐业的模样。
从去年7月开始,铜山区启动了一项以提升农村产业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的“百村示范、千村达标、万户集中居住”人居环境治理工程。“乡村振兴理当表里如一。”铜山区委书记王维峰认为,把乡村的人居环境治理好,还原现代乡村该有的样子,是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打赢的“第一仗”。现在看来,这一仗打得风生水起。
为乡村人居环境治理配套建设的生活垃圾处理中心。闫峰摄
外环境治理,让村庄美起来
“走在村里,就好像进入旅游景区一样的感觉。”8月9日,一支来自山东枣庄的考察团正在汉王镇紫山村里考察,粉墙黛瓦错落有致的农家院落、蜿蜒曲折柳暗花明的村内街巷、格调鲜明的民宿旅馆都吸引着他们的目光。一位参观者告诉记者,他们镇上也在推进人居环境治理工作,此来就是希望能学学紫山村的好经验。
紫山村是典型的苏北乡村,今昔对比已有云泥之别。在过去,群众住的从砖瓦房到平房再到砖混楼房,在整体布局杂乱无序的同时又因基础配套设施的缺失,形成了村庄环境脏乱差的尴尬既往。
人居环境的治理由表及里,先从外部环境开始,关键要舍得投入。依托紫山村“近景靠城”的特点,当地政府先后投资8000余万元对村庄进行了包括道路、污水管网、美化亮化等在内的一系列环境和配套设施改造,原来的土路改造成彩色观光步道,被挤占的公共空间清理后改造成花园绿地,村民的房子“穿衣戴帽”改造成明清或民国风格的外立面,又复建和新建了部分景区景点等旅游业态,紫山村的面貌被彻底改变。
作为紫山村里的专职保洁员,69岁的祖伯平将自己管护的保洁区打扫一遍需要一个半小时。这个活对他很轻松,“村里的路是清清亮亮的柏油路,没水没泥,家家门口放着两个垃圾桶,大家都很自觉,垃圾又不乱仍。”
因其靠近拔剑泉景区,焕然一新的紫山村逐渐吸引来不少观光客,旅游人数的增多又带动了农家乐、民宿等服务业的兴起。昔日的破败小山村,摇身一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汉王镇政府工作人员黄刚告诉记者,今年前6个月紫山村接待的游客人数已接近百万人次,“像枣庄那样的考察团几乎每天都有。”
紫山村只是当地人居环境治理的一个缩影。一年来,铜山区先后打造出了包括汉王镇紫山村、柳泉镇北村村、单集镇新河村、三堡街道潘楼村、棠张镇沙庄村等在内的一大批不同类型村庄,这些村庄既有产业带动型的,又有文化保护型的,还有田园风光型的,不一而足。
紫山村。闫峰摄
软环境提升,居民素质高起来
乡村变美要常态持久,还需要机制保障和素质提升。
垃圾分类是棠张镇沙庄村正在做的有益尝试,也是铜山区推进农村软环境治理的重要一步。据了解,棠张镇是徐州市首个垃圾分类试点镇,沙庄村则是棠张镇首个垃圾分类试点村,该村厚厚的5大本生活垃圾兑换登记帐册上,记录着村民们用生活垃圾换生活用品的情况。按照约定,村民每交上来1公斤餐厨垃圾可积1分,每月积满60分即可兑换价值2元的酱油或醋一袋。从登记册上可以看到,全村每户每月的积分都保持在60分以上。村支书吴学允说,这个数据意味着大家基本上做到了“应交尽交”。
生活垃圾收集之后被运送到附近一处垃圾处理中心,餐厨垃圾经过高温高压设备处理后变成有机肥,其它垃圾则被打包处理送至垃圾处理场。据了解,像这样的垃圾处理中心,在棠张镇有3个,覆盖了全镇17个村,每天的垃圾处理量超过了2000吨。
除了积分激励,生活环境的改变也带动着人们生活观念的进步。“村庄环境变得这么好了,谁还好意思再乱丢垃圾?现在咱老百姓都有了环境保护的意识。”紫山村保洁员祖伯平会随身带一本印有《环境保护法》的小册子,“得空就和大伙唠唠这上面的内容”。同村祖伯童夫妻俩已经养成爱卫生的习惯,除了每天把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还会把院墙外面的瓷板画用湿布擦拭一遍。在他们看来,这不光是自家的事,更重要的是“不能让来往的游客说闲话”。
村民素质的提升,是乡村软环境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今年7月22日,第三届“棠张好人”评选结果揭晓,又一批30位普通群众成为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人”文化已经扎根乡村土壤并落地开花。在棠张镇党委书记郭华良看来,乡村人居软环境治理,是通过外部环境的提升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的一种有效尝试,其本质是提升民众生活品质,进而提升现代乡村软实力。
祖伯平工作之余会拿出印有环境保护内容的小册子读一读,他身后是村里设置的垃圾分类箱。闫峰摄
硬实力打造,一村一品强起来
乡村振兴,产业兴是硬实力。村村各不同,一村兴一品。
引发郭华良诗兴的红色崔庄,通过挖掘红色历史,投资200余万元在村内新建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淮海战役文化主题广场。同时,由村党支部牵头,投资1700余万元建成集果品种植、观光、采摘为一体的农业生态园。
同属棠张镇的铁营村则重点发展蚕桑产业,全村有2200亩桑地,201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2486元。该村还通过土地流转,建成数百亩高效密植桑园,使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桑蚕产业成了这个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贫困户脱贫的重要支柱产业。目前,整个棠张镇桑园面积超过3万亩,养蚕户6500多户,是徐州目前唯一的蚕桑与丝绸业全产业链基地。
柳泉镇的北村村位于微山湖边上,借助依山傍湖抱岛的生态资源优势做起了旅游产业。通过人居环境治理,先后建成了3个农业休闲观光园,培育了10家渔家乐,建设了渔船码头,购置了25艘游船,成了周边地区知名的乡村旅游聚集地,平均每天的游客量达2000余人。这个有着936户村民的村子,年人均收入超过2.7万元,村集体每年从旅游业上得到的收入超过50万元。
由此,铜山区在不挖山、不填塘、不毁林的基础上,把全区1272个自然村分成三类,对100个基础较好的村进行全面整治提升,形成百村示范;对1000余个基础条件一般的村进行系统清理,实现千村整治。
多年前,紫山村村民张丽在院里院外种了12株石榴树,如今一颗颗粉红色的石榴即将成熟。张丽说,这些石榴她从来不卖,都是送给亲戚朋友和街坊邻居,如有游客或路人经过想尝尝,她也非常乐意摘下一两颗送给他们。每到这个季节的晚上,她家小院里常会聚集起一些朋友,或是饮酒烧烤,或是喝茶聊天,新鲜的石榴也是必不可少的桌上佳品,好不惬意。在她看来,“乡村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