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架起菜农增收致富金桥
建强基地 创新机制
徐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蔡思祥 通讯员 杨梅)10月20日,全省绿色蔬菜产业发展推进会在南京召开。我市作为先进典型,年入沪果蔬量达百万吨,交易额60亿元,带动全市农民人均增收200多元,“徐州模式”在推进会上受到“点赞”。 近年来,我市按照“强基地、树品牌、带农户、促增收”发展思路,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徐州模式”叫响了苏沪两地。 严格标准,实现涉农县区基地全覆盖。我市从坚持标准、常年保供、四季保鲜、适应市场、丰富餐桌的绿色蔬菜消费需求出发,启动了外延示范基地创建,按照质量可追溯、物流标准化、供销渠道稳等要求,认定一批示范基地。全市已挂牌蔬菜外延基地20家,面积12.2万亩,实现7个涉农县(市、区)全覆盖,每个涉农县(市、区)挂牌基地均在两个以上。下个月,将对铜山棠张、贾汪墨青等7家基地进行挂牌。 拓宽渠道,实现入沪蔬菜量效齐增长。以企业为主体,通过“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的方式,在上海设立了特色农产品直销窗口32个,外延基地果蔬直营店23家,与上海市食行生鲜等22家新兴业态企业建立稳定产销关系。1-9月份入沪蔬菜交易量76.2万吨、交易额36.72亿元,挂牌基地供应上海蔬菜31.34万吨、销售额20.46亿元。预计全年果蔬入沪交易量可达100万吨、交易额60亿元。邳州燕兴基地与上海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建立了“批零联盟”,实行基地直采、集中配送供应链管理模式,基地生产的苦瓜、丝瓜直供上海超市,两种菜品的上海零售价格降低10%左右,邳州产地批发价格上涨20%左右。 产销对接,实现基地市场信息双共享。全市参与创建的外延基地全部安装了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并与上海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平台对接,7个县(市、区)77个蔬菜信息监测点,以及20多种蔬菜的面积、产量、上市档期等产地数据,及时与上海大市场需求信息有机链接,实现销售信息对接、产销信息共享,扭转了菜农信息少、盲目生产的困境,又为“菜园子”走向“菜篮子”提供了信息高速公路,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同时,挂牌基地积极对接上海批发市场、电商、农超等新业态,与上海市场形成深度合作,探索农产品多种营销模式,破解“产品出村”难题,实现“上海菜,徐州来”。我市举办了2019徐州(上海)现代农业投资推介暨蔬菜外延基地合作洽谈会等4场主场产销对接,搭建了徐州名特优农产品进上海的“直通车”,共签订购销协议46项,合作项目23个,投资额30.4亿元,交易额52.6元。 集聚发展,实现辐射示范带动大提升。通过基地建设,引导农民从“单打独斗”的生产模式转变为“抱团发展”的规模经营,促进“小指头”变成了“大拳头”。铜山区润嘉公司在经营好1200余亩自营核心蔬菜基地的基础上,辐射带动周边地区1万余亩土地流转,有3000余户农民依托公司种植蔬菜,年带动农民增收6000余万元。新沂市永晖农业科技公司联合周边合作组织、种植大户,带动普通农户,形成了产销共同体,目前核心基地面积达800余亩,种植十多个蔬菜品种,积极发展订单生产,有效满足上海市场需求。 “近两年,徐沪两地在蔬菜产销层面成果丰硕,但是还存在着基地建设水平与上海高端化精细化消费不匹配、基地生产主体与上海市场主体对接不匹配、基地蔬菜品种与上海市场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如何做到产销精准对接,如何把“富民金桥”越架越宽、越伸越远,道路还很长很远。”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黄广杰说,下一步,我市将在区域布局上重点建设四大优势区域,即环城区域着力发展越冬生产日光温室和夏季“防虫网、遮阳网”综合利用的叶类蔬菜;黄河故道沿线,西部区域,突出根茎类蔬菜,中部城区,突出发展时令蔬菜,东部区域,突出发展早春西(甜)瓜;丘陵高亢区域,突出越冬辣椒、黄瓜、茄子等设施蔬菜和出口大蒜。创响“徐州农好,上海侬好”“徐州—上海蔬菜外延基地”区域公用品牌;在信息招商体系、物流体系、质量安全、科技支撑四大体系再建设再完善。积极开拓直销配送等新业态,探索订单模式、合资模式、合作开发模式和联合运作模式等合作方式,把徐州果蔬销到上海的千家万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