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庄一『马』当先,走出乡村振兴特色之路
|
||
|
||
|
||
|
||
|
||
|
||
|
◎文/徐报融媒记者 杨旭东 图/徐报融媒记者 孙井贤 隆冬时节,走进贾汪区潘安湖街道马庄村真旺自然村,整洁宽阔的柏油路旁,一幢幢风貌统一、整洁靓丽的民房映入眼帘,村口路两旁的绿化带内,风格多样的特色小品引人注目……村民武念恩说:“通过村庄环境治理,现在路两边全是绿化,冬有青,夏有荫,秋有果,春有花,环境可好了,我们很幸福,也很自豪。” 自去年4月份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以来,如今的真旺村不仅具有苏北农村特有的乡土气息,更因为环村水系的建设与村旁的潘安湖相得益彰,让整个村落更富有田园水乡韵味。人居环境整治使马庄村发展锦上添花。 近年来,贾汪区牢记嘱托交答卷,砥砺奋进促转型。马庄村以基层党建为引领,文化润村为两翼,文旅产业为龙头,走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独具马庄特色的发展之路,在乡村振兴中保持一“马”当先的势头。 党建引领,新形势新作为 马庄村党建工作不仅仅体现在坚持了30年的每月1日升国旗上党课、每月25日党员活动日,更体现在村里发展进程中,党员总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正如马庄村老书记孟庆喜常说的,“叫破了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 不久前,贾汪区潘安湖街道马庄村三组村民王彩荣,因为小女儿得了红斑狼疮需要去徐州市的大医院住院治疗,但又一时拿不出钱来。由于丈夫早年在外地打工时因工伤去世,小女儿之前因病进行了截肢,家庭经济状况一直不好。此次旧病复发,更是雪上加霜。 马庄村三组的党员志愿者孟洪永包挂王彩荣家,得知此事后,主动告诉她,她家的情况可以申请“大病救助”。于是,他帮着王彩荣准备各种申报材料,逐级上报,进展顺利。 孟洪永告诉记者,除了王彩荣家,他一共包挂10户家庭。“通过经常到包挂户走访交流,得知谁家有喜事、丧事、难事、急事、病事,谁家有矛盾纠纷、信访、当兵入伍、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我作为志愿者都会上门联系,主动服务。这也被称为‘十必联’工作法。” 说起“十必联”,马庄村的很多党员志愿者都会提起“党员联系户”制度,一直以来,马庄村注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农村,每一名党员联系多户村民家庭,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这在群众中不仅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和反响,更树立起基层党员和党组织的良好形象。马庄村党委副书记、团委书记王浩介绍,“ ‘十必联’的工作方法,针对家中喜事、丧事、急事、难事、病事,当兵入伍、信访诉求、矛盾纠纷、孤寡老人、留守儿童这10种情况党员上门联系。做到小事不出党员联系户、大事不出村小组。这种工作机制让服务群众变得更直接,群众能够得到更多实惠。”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组织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前进。如今马庄村116名党员挂牌亮身份,成立一支以党员为主体的志愿队伍,面向全村群众开展走访活动。全村600多户家庭,户户有党员联系,个个党员都有联系户,有问题先找党员联系人,解决不了再找党小组,形成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的良好局面。 群众所需,工作所向。2019年,马庄村还以党建为引领,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在原先的村民议事会中融入政协元素,积极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试点工作,注重将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成立协商民主议事会议,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开展广泛协商,解决了一批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在提高村民自治意识、自治能力、推动实现“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由众人商量”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文化润村,新时代新风貌 “打竹板,笑开怀,志愿宣讲走上台。 四中全会刚召开,精神要义须明白。 你来说,我来讲,党的领导把方向。 ……” 临近春节,“贾汪区新时代文明实践‘讲+演+问’村居行活动”也掀起了演出高潮,在寓教于乐中为广大群众送上节日祝福。马庄农民乐团自编自演的快板《牢记四中全会精神》,通过快板这种村民听得懂的语言,让党的理论方针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深受群众欢迎,赢得群众阵阵掌声。 马庄乡村文化建设搞得好,离不开马庄农民乐团。这两年,马庄农民乐团队伍不断壮大,编排了《文明实践铸辉煌》《四中全会精神要牢记》等节目,组织乐团在全区开展巡回演出,以文艺力量推动新时代新思想到群众心中,也彰显出马庄文化建设的魅力。 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振兴。去年,为做大做强马庄乡村文化品牌,集“商业+文化+生活+娱乐休闲”的马庄文化大集开工建设,这里将成为马庄文化展示的窗口。马庄文化大集位于神农广场北侧、乌金路以南,东接潘安湖神农码头、西连马庄文创综合体,总用地面积约103亩,总投资达1亿元。其中,北部配套景观游园占地约65亩,南部商业区占地约38亩,建筑面积约13941平方米。 “我们马庄村文化大集,总的来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配套景观游园、一部分为商业区,这样可以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综合性、多样化的休闲娱乐场所。”王浩介绍,马庄村紧邻潘安湖,配套景观游园借助潘安湖水利优势,利用原有沟塘,梳理河道水系,配置休闲设施,塑造文化环境内涵,为游客和马庄居民提供“生活、休闲、娱乐、展示”的多元场所。 特别是商业区,规划有民俗表演艺术厅一栋,为民俗体验区的核心空间,聚集人气,进行大型民俗表演、农民乐团演出;民俗文化集市两栋,交易、售卖马庄香包等民俗商品,拉动马庄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同时对马庄民俗特色进行展示与宣传;民俗DIY工作室4栋,为游客提供民俗深度体验的场所,可在此深度展示民俗产品制作工艺与流程,为游客提供DIY体验。同时还设有民俗艺术家主题工作室26栋(香包工坊、剪纸工坊、美食工坊等)及两排沿街商铺,既满足马庄文化大集功能需求,还可提供就业岗位三四百个。 文旅富民,新产业新奔头 目前,马庄香包“火”遍大江南北,来自海内外订单应接不暇,产品远销英国、加拿大、日本、荷兰、芬兰、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 香包火了,市场需求大了,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香包制作的队伍里来。“很多在外打工的妇女都回来跟我一起缝制香包,每月能挣3000多元。”王秀英开心地说,她在潘安湖景区还有了自己的香包制作室。 2018年10月,马庄村在原来香包制作室的基础上,将手套厂老厂房改建成2000多平方米的香包文化大院。古色古香的院落里,制作室、体验馆、展示销售馆、研发工作室等六大功能区一应俱全。如今,马庄香包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村民致富品牌。香包大院吸纳了300多名村民在此从事香包生产、销售,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村里为此专门开设了培训课堂,每年培养上千名香包制作人,既能带动就业,又提高了纯手工定制香包的产量。 马庄人没有想到,几年前从70平方米“小作坊”起步的小小香包产业,如今年产值已过千万元。 在传承香包非遗文化的同时,马庄人也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推陈出新,开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撸起袖子加油干”等系列香包产品。 不仅是香包文化产业红红火火,毗邻潘安湖的生态优势正变成马庄发展的经济优势,潘安湖成为了马庄旅游富民的“金池”。坐落在潘安湖畔总面积500余亩的婚礼小镇是马庄村第六党支部的党员徐刚回乡创业所建,这两年随着马庄参观客流的源源不断,婚礼小镇也天天客流爆满,更带动马庄村民近百人就业。王浩告诉记者,村里有六分之一的村民如今都在潘安湖景区就业。导游、司机、保洁、绿化、保安、餐饮,这都需要人,不仅离家近,收入也比以前有所提高,这大大增加了大家对未来能够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信心。” 香包产业做大做强,乡村旅游有声有色。马庄村正不断补齐产业发展的短板,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马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撑。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今天的马庄不再只是苏北的一个小村庄,也是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马庄精神随着全国各地参观者的口耳相传和理论文章传遍全国,马庄经验更成为乡村振兴一个可鉴可学的生动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