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青山半城湖”:“两山”理论的徐州篇章
◎曹典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论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一方面表达了党和政府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决心,另一方面与人民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愿景相契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徐州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以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实现了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向“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转变,谱写了“两山”理论的徐州篇章。 『一城青山半城湖』的逻辑: 徐州推进『两山』理论的实践经验 “两山”理论在徐州的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全面恢复了“山水徐州”城市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再现了徐州“青山绿水”脉络,基本形成了现代徐州特色城市风貌,城市生态环境结构性效益显著,形成了更加优良的城市生态环境。“两山”理论在徐州的实践也获得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徐州先后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等荣誉,2018年又喜获“联合国人居奖”。从徐州“两山理论”的实践出发,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经验:一,领导重视、高位推动是基本前提。二,科学规划、制度建设是关键举措。三,多元投入、市场运作是第一保证。四,项目化实施、一体化推进是方法路径。五,部门合力、市县联动是支撑力量。六,严格监督、精细管理是重要保障。七,建立第三方社会监督机制。这些宝贵经验是“两山”理论在徐州实践的理论成果,也是党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现,对于其他地区打造“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实践价值。 (作者为江苏师范大学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基地执行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建设: 徐州推进『两山』理论的典型实践 徐州推进“两山”理论采取了因地制宜、科学推进的原则,把“两山”理论与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结合起来,把“两山”理论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把“两山”理论与居民生活改善结合起来,实现了“一城煤灰半城土”向“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华丽转变,“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建设成为徐州推进“两山”理论的典型实践。一,因地制宜:采煤塌陷区湿地改造一举多得。徐州基于采煤塌陷地现状,采取将塌陷地改造成湿地旅游景区的方式,改善了生态环境也转变了发展方式。如:贾汪区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庞庄煤矿塌陷区转型九里湖国家湿地公园和安国湿地的建设。二,科学治理:采石宕口变景区。为治理采石宕口,徐州将宕口治理和景观打造融为一体。如:建设金龙湖宕口公园,将采石废弃场改造为五山公园,垃圾堆改造为山体公园。三,多措并举:河道湿地成绿都。科学治理现有水系,改善水生态环境。如治理大沙河,实现行洪道变景区、沙荒地变“果都”的转变;房湾湿地公园建设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四,空间治理:城乡旧貌换新颜。徐州下辖县级市邳州通过公共空间的清理、规划和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提升环境质量。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施珠江大沟综合整治工程,对官湖镇授贤村、铁富镇姚庄村进行公共空间治理,构筑了一条特色标识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城青山半城湖』的根据: 徐州贯彻『两山』理论的发展逻辑 徐州之所以能成就山水宜居城市的蜕变,就是坚持贯彻落实“两山”理论的结果,即“两山”理论是“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理论根据。“两山”理论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所以,实现“两山”理论不仅是党的使命与宗旨所在,更关乎人民的福祉,需要以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前提。一方面,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两山”理论的实现提供了制度和法律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完善生态环保监管长效机制,从而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另一方面,“两山”理论的实现又是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成果。“两山”理论的实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优势、制度优势、理论优势、文化优势的集中展现,是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成果。践行“两山”理论,需要严格遵守和执行制度。不断落实推进“两山”理论的决策部署,就是为建设美丽中国、全球生态作出贡献。 『一城青山半城湖』的构想: 徐州推进『两山』理论的政策措施 徐州依山带水,独特的城市骨架决定徐州必然要围绕“山”和“水”做文章,必然要坚持推进“两山”理论。为实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构想,徐州采取了一系列体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包括,一,“荒山绿化”工程。实施客土上山、炸坑填土、垒砌鱼鳞坑、增土培肥、大苗栽植等措施,实现了本不宜绿化的石灰岩山地全部绿化的新突破,使全市每一座荒山都披上了绿装。二,“显山露水、退渔还湖”工程。启动大规模生态建设,大力推进“退建显山、退渔还湖、去港还湖、扩湖增水”,使徐州山水城市特质得以彰显。三,“宕口修复”工程。从2007年开始,全面展开大型宕口生态修复建设工作,采用生态绿化、岩壁造景、历史遗存保护等手法,完成了采石宕口向人文景观的转型。四,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工程。借鉴国际先进采煤塌陷地治理经验,坚持“宜农则农、宜水则水、宜林则林、宜建则建”的原则,成功走出了一条煤矿塌陷地治理的有效路径。五,“生态湿地”工程。制定出台《徐州市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抓好森林、湿地和生态脆弱地区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全方位构建城市生态屏障。六,加强水生态治理。强化节水管理、加强再生水利用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的“三步走”措施收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