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马湖上的“环保一号”
|
徐州日报记者 刘淑婷 3月18日,骆马湖的一艘船上,邓增雨、李质丽夫妇起了个大早。前一晚,他们通过水上“公共电话”预约了垃圾接收,要将船上的垃圾集中收集交给湖上的船舶污染物接收船。 早上9点,电话的主人李运奎发动船只起航,骆马湖“环保一号”出发了。 船民“交作业” 和脏臭“说再见”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践行船舶污染物‘应收尽收、应交尽交’,实现船舶污染物‘零排放’。”李质丽从抽屉里拿出一张红色的纸,纸上印的是新沂市地方海事处印发的《告船员书》。 “收集船到我们这,我们就把垃圾交给工作人员。”邓增雨与妻子李质丽在船上工作、生活已有20年,吃、喝、拉、撒都在船上,船对他们来说,和陆地上人们的房子一样,是他们的家。“就像学生上学时交作业,我们也要不定期交垃圾。” “各位船民,这里是‘环保一号’。”扩音器里的声音从远到近,渐渐清晰,“大家是否有船舶污染物要上交,请将垃圾、污染物上交。” 李运奎将“环保一号”减速,停靠至邓增雨的船旁,“来了啊,李大哥。”李质丽和李运奎打着招呼,邓增雨则拿出收集好的垃圾交给“环保一号”上的作业员。 垃圾从随意丢弃,到集中收集,20年间,邓增雨夫妇可谓见证了水上的变化。 “以前扔垃圾不方便,大家的环保意识也没有那么强,有垃圾就直接倒进湖里了。”说起以前的垃圾倾倒方式,李质丽下意识捂了一下鼻子,“脏啊,臭啊,现在可不一样了。”李质丽走出船门,舒展了眉头,“现在多好啊,一个电话就有人上门收,水质也眼见着变好了。” 水上“大胃王” 食量惊人 2020年诞生的“环保一号”全长14.76米、宽4米、型深1.6米,从体型上来说,算不上“大个子”;最大吃水量28吨,配备生活污水舱2个、油废水舱1个、分类垃圾收集箱2组,最大可回收生活污水12立方米、油污水4立方米、生活垃圾500公斤,从数量上来说,它绝对称得上是“大胃王”。 在“环保一号”启用之初,新沂市地方海事局便为它选择了完善的人员配置:船长、轮机长、作业员。 58岁的李运奎,是它的船长。“最多的是生活污水,像马桶的、洗菜的、洗衣服的,还有就是生活垃圾,厨余的、有害的,另外就是油污水,都要分开处理,集中收集。”在担任“环保一号”的船长之前,李运奎曾是一名一线环保执法人员,对于这些专业知识可谓是烂熟于心。 “上门服务是我们的特色,因为码头具备收集功能,所以针对预约船舶、待闸船舶、经停船舶、故障船舶,我们的功能就显现了,可以流动收集,更灵活,更方便停靠。”李运奎笑道,“你需要,我上门。我的电话已经成了骆马湖上的‘公共电话’了,《告船员书》上就写着我的电话,船民有上交需求的可以提前一天打给我。” 近两年的时间里,李运奎日复一日坚守着这艘“大胃王”,守着手中的“公共电话”。 “它是我的骄傲,我因它得到了一个‘伟大’的使命,它给了我光荣和成就感。”天黑来,天黑走,几乎没有休息,是李运奎对这份骄傲和环保事业无声的“告白”。 2021年,船长李运奎和“环保一号”向骆马湖交出了优秀的答卷:通过对骆马湖港口停靠船舶污染物接收和电话预约接收等方式,共接收船舶99艘次,行驶里程362公里,接收船舶生活垃圾210公斤,生活污水8300公斤,含油废水69公斤。 护湖不松懈 “李运奎”是你我他 “具备船舶污染物接收、储存、转运等功能。”李运奎对“环保一号”的能力相当肯定,“该船的投入使用,有效缓解了以往‘船—岸’接收模式水污染潜在风险,提高了船舶污染物接收能力与处置效率,保证了辖区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有序推进。” 到了中午,李运奎匆匆扒了几口饭,没有半小时,就又返回了工作岗位。 像李运奎一样,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碧水保卫战中。如何用好水资源、治理水环境,如今已成为摆在各级面前的重要“考题”。 从中央到地方,水环境治理工作备受关注。“近年来,国家对京杭运河水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京杭运河、骆马湖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的天然输水河道,水质和生态环境安全尤为重要。”李运奎坚定地看着远方,掌握方向盘的双手黝黑、粗糙,脸上的神色有种运筹帷幄的淡定,“除此之外,骆马湖现有徐州、宿迁、新沂两市三地5个取水口,对船舶污染防治及应急处置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李运奎说,令他没想到的是,和船民打交道的过程顺利得让人惊讶,“我们要求一分,大部分人都能完成得很好甚至更多,对他们来说,护湖就是护家,他们心里明白。” 下午5点,头顶的太阳已从东转到了西。李运奎转动手中的方向盘,“环保一号”返航,宣告了一天工作的结束。 李运奎将船停好,熟练地跳上岸。突然他又停下脚步,转过头,夕阳的余晖映入他的双眼,将眼前的一切罩上了一层温柔的滤镜。 “水环境治理仍在路上,不可松懈。” 风吹日晒令李运奎的眼眶布满皱纹,目光所至,岸边的垂柳耷下弯弯的枝条,嫩嫩的绿意从树枝一直蔓延至一望无际的骆马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