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展频道 > 三农

乡村振兴 徐州真行

来源:徐州日报  作者:  时间:2022-12-13
农业强 农村美 农民富

徐州日报记者 李宁 蔡思祥 李臻 于龙 龚严巍 胡明慧 林雪 蒋新会 杨波 王海春

初冬时节,岁稔年丰。11月25日至27日,2022徐州·淮海经济区品牌农产品展销会暨园林园艺展精彩呈现。

这是一场名特优农产品的嘉年华、农业的成果展、园林园艺的大舞台,成为徐州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检阅。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近年来,徐州市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视察徐州重要讲话指示要求和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接过脱贫攻坚的接力棒,踏上乡村振兴的新征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咬定青山不放松,只争朝夕勇担当,务实落实善作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用实干担当和砥砺奋进绘就一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壮美画卷,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已经绘就,一部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正在谱写。

建高标准农田,让种地『有盼头』

稻菽如浪,田畴如织。通过连续多年建设,新沂市草桥镇窑湾镇5万亩连片高标准农田呈现出“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天碧蓝、鸟齐飞”的田园美景。

近日,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发布消息,2021年度沛县朱寨镇、丰县欢口镇、睢宁县高作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和新沂市草桥镇高标准农田整镇推进项目入选全省首批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

徐州地处苏北粮食主产区,被誉为“淮海粮仓”。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产量连续4年突破百亿斤大关,是全国21个过百亿斤城市之一,2022年粮食总产107亿斤,较上年增长4.6亿斤……高标准农田是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保证。

“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近年来,徐州不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走出一条“粮田”蝶变“良田”的新路子。

良田怎么建?做好规划、统筹推进、健全制度,统一布局、政策支撑、同向发力,让种田农民吃上了“定心丸”。

2021年,徐州正式出台《徐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打破镇村行政限制的空间布局,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国土空间、水资源利用、镇村布局、乡村振兴等规划充分衔接,重点规划沿黄河故道、京杭大运河、国道310片区等“八大区域”,实行连片规模治理,整区域推进,目标建成优质粮食生产基地474万亩。

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全市“三重一大”项目考核内容,我市又相继制定出台19个规范性文件,完善了管理制度体系,市县两级均成立领导小组,将其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重要内容。

整合涉农资金4.2亿元,徐州5年来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依靠财政支持的同时,还撬动社会资本,积极鼓励经营主体参与,创新投资模式,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寻求互惠共赢的资金支持。

目前,全市耕地面积866.8万亩,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面积621万亩、占比达到71.8%。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已连续4年获得省级验收排名第一、连续3年获得省通报表彰、连续两年获省政府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督查激励奖。

高标准“高”在哪儿?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让昔日的“望天田”逐步化身为“吨粮田”。

“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铜山区张集镇店东村优质稻麦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在10年前曾是盐碱地,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1.2万亩土地现由十几个大户共同进行规模化种植,新品种和新种植模式率先推广和示范,2021年水稻平均亩产615公斤,亩均收入比全区平均增加500元左右。

“补丁地、巴掌田,种植收割两困难,灌溉需要跑断腿,涝了只能干瞪眼。”这是以前丰县常店镇孔庄村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自实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后,该村坑坑洼洼的田块变得平整连片,灌溉水渠修到田间地头,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全部实现机械化耕作。

为有效解决高标准农田项目工程管护的“后顾之忧”,睢宁县农业农村局和人保财险徐州睢宁支公司积极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潜在缺陷责任保险试点,在全省率先签单。“高标准农田质量保险”有效解决了高标准农田项目“建后管护难”的难题,实现了项目实施后有人用、有人管、有钱修、长效益,为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提供了保障。

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高标准农田建设让种稻种麦成为一个“有盼头”的事业。

构建全产业链,让农业『有奔头』

今年在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高屯村,沛县敬安镇苏润种业培育出的“苏润509”线椒迎来丰收,亩产首次过一万斤。

作为全国著名的辣椒制种生产基地,敬安镇辣椒制种面积已近2万亩,带动农民就业8000余户,年销售收入8亿多元,获国家、省、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6项,授权国家专利88项,产销占据全国辣椒制种市场的近半壁江山。

“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经济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要因地制宜抓好谋划和落实。”五年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徐州市委、市政府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形成了“五大主导产业”。

“五大主导产业”中,截至2021年,绿色蔬菜产业产值1138.3亿元、位居全省第一;优质稻麦产业产值250.2亿元、位居全省第二;高效水果产业产值101.1亿元、位居全省第一;规模生猪产业产值127.7亿元、位居全省第二;生态肉禽产业产值103.5亿元、位居全省第一。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徐州全力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实现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让农业“有奔头”。

——品牌强农,提升产业竞争力。

邳州大蒜获评全国首批特色产业集群,沛县黄皮牛蒡、邳州白蒜、新沂水蜜桃、邵店板栗、铜山金杏、棠张桑果、沙塘韭黄、贾汪大洞山石榴、南许酥梨等获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沛县牛蒡、丰县苹果、新沂水蜜桃、贾汪大洞山石榴获批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数量居全省第一,丰县牛蒡、维维食品饮料股份有限公司等6个区域公用品牌22个产品品牌成功入选江苏农业品牌目录。

近年来,我市农业品牌效益显著提升,下一步,将主攻涉农国字号、旗舰型行业龙头企业,突破多而不精、大而不强的发展瓶颈。

——质量兴农,让标准化生产落地生根。

向周边农户收购麦麸和玉米芯制成培养基,历经52天、12道工序,种出金针菇、白玉菇和蟹味菇3种高品质菌菇,销往国内外各大超市、餐厅,位于铜山区的江苏康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搭建了一条标准化的产业链。“这样生产出来的菌菇口感好,产量比传统种植更大,让农产品产生‘工业效益’。”康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厉芳介绍。

近两年,徐州甘薯研究中心推出了六项行业标准。徐州市丰县青山羊、沛县黄皮牛蒡、铜山窖栽韭黄、邳州大蒜、睢宁籼米、新沂水蜜桃、徐州经开区鸡腿菇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都有了“徐州标准”。今年8月,新沂市阿斗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葡萄)和邳州市金丰公社服务有限公司(大蒜)入选首批江苏省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

——绿色惠农,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秸秆打捆后运到村里的秸秆收储点,除去打捆运输成本,每吨能挣200元左右。”睢宁县官山镇三烈村村民张珉喜笑颜开,“以前我们不知道秸秆如何处理,不能焚烧又发愁没地方放,现在好了,原来这些秸秆都是钱呀!”

据了解,全市每年秸秆产生量633万吨,可收集量517万吨。2021年度,徐州市秸秆离田利用量达到103万吨。秸秆综合利用已在徐州走出了一条创新秸秆产业、强农惠农富民的乡村振兴之路。

——科技助农,使百姓餐桌更丰盛。

在贾汪区墨青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宽体钢架温室大棚,一串串番茄挂满了两米多高的藤蔓。工人们正穿行其间挑选、采摘番茄。园区生产核心区建设全智能连栋温室2.2万平方米、高标准日光温室3.5万平方米,以研发、种植优质小番茄为主,采用了穴盘育苗、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高垄覆膜等新技术,运用了物联网控制等新技术。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的日益普及,徐州市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比例达到35%,同比增长5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近年来,徐州市实施以人才下乡、能人返乡、资本兴乡为主要内容的“三乡工程”,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睢宁县姚集镇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刘振苏,在陈井村乡村振兴实践站成立面塑工作室,开课授业。在他的带动下,陈井村有150余人从事面塑制作。“技术熟练的村民一天能制作近20个面塑玩具,能挣100多元。”姚集镇陈井村党总支书记武新宇说,陈井村乡村振兴实践站已吸纳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近600万元,吸引5名人才下乡、6名能人返乡,带动300余人就业,促进村集体增收100余万元。

截至今年10月,我市吸引大专以上高学历人才下乡返乡7095人,建成省级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11个,带动农民就业超过5.8万人,培育高素质农民3万人次。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产业兴旺,让农民能够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邳州铁富镇姚庄村做大做强银杏产业,形成“苗、树、叶、果”四位一体的银杏综合生产示范基地和“合作社+基地+企业+农户”全产业链生产模式,现有银杏种植专业合作社370余家,入社农户9194户,个体苗木销售和电子商务公司485家,从业人员37810人。银杏“时光隧道”也带动了姚庄村包括周边600多户老百姓致富,村集体经济增收30多万元。每年秋季,家家户户都忙着制作土特产,盐豆子、萝卜干、现炒现卖的银杏果都是游客最喜欢采购的农产品。“要是销售好的话,卖点自家产的土产,一天就能有近千元进账,这也成了当地村民的又一生财之道。”邳州铁富镇姚庄村治调主任马彦全笑着说。

今年前三季度,我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62元,增长6.6%。

改善住房条件,让农村『有温度』

初冬的阳光洒在丰北一望无际的沃野上,沿着阡陌间平坦的水泥路,车子开进了一片白墙灰瓦的“别墅”群中,孩子们在游园里追逐玩耍……“三年前,我们一家六口还住在破旧的老房子里。”丰县师寨镇小李庄村村民李春丽感慨万分,“没想到现在自己也能成为‘别墅’的女主人。”

一排排整齐的联排“别墅”,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一盏盏明亮的太阳能路灯……在徐州广袤的乡村,7万余户农民告别过去简陋破败的村庄,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改善农村住房条件,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乡村宜居宜业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2017年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提出“让苏北老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江苏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于2018年启动了苏北农房改善工作,并将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牛鼻子”工程。

2018年至2021年,徐州市累计完成农房改善项目171个,新建农村社区110个、城镇社区61个,改善农民住房条件73040户,29.3万户农民群众过上了与时代同步的现代乡村生活,19个项目入选省级示范创建项目名单,水、电、网等线路敷设入户率均达到100%。

农房改善的“睢宁模式”、空间治理的“邳州方案”、易地搬迁的“沛县探索”等成为苏北农房改善工作的经验典型,美丽宜居村庄、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省级传统村落、绿美村庄在徐州遍地开花。

农房改善,改的是“房”,为的是“人”。我市各地将农房改善的基准以农民群众的需求为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真正实现了从“要我搬”到“我要搬”的转变。

因地制宜,留住乡愁,让农房改善有温度,群众生活有品质——

邳州市重点依托规划发展村庄,突出特色风貌,围绕高铁沿线、高速沿线、国省干道沿线、艾山风景区、黄河故道、黄墩湖滞洪区、石膏矿塌陷区等重要片区,以线带面、连线成片,打造一批新型农村社区,按照田园乡村建设标准,推进实施农民住房改善工作。

在沛县张寨镇陈油坊村,农房改善没有推倒重来,而是在农民原有自住房基础上加以美化和完善;大屯街道挖工庄村将“百年移民渔村”作为规划设计和建设理念的核心,进行“村庄田园融合,古朴现代交融”设计布局……沛县按照“地矿融合”易地发展、“全域整治”环境优化、“田园乡村”特色提升的要求,因地制宜推出三种特色模式,有效实现了农民就业创业、居住条件改善的整治效果。

睢宁县在农房改善设计之初积极融入历史记忆、乡风民俗、生活习俗、人口结构和时代元素,着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苏北民居风貌;同时,突出原有村庄的自然肌理和巷道肌理,最大限度保留古树、水塘、碑石等乡村印记,让农村留住浓浓乡愁。

推进农房改善工作,要让农民搬得出、留得住,更要能致富——

为让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沛县围绕农房改善项目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加快建设大沙河和徐沛快速通道两大现代农业产业带,大力发展绿色稻麦、优质果品等8个高效农业产业集群,提高土地产出和农产品附加值;用好农业资源,复垦耕地由村集体牵头流转,组建土地股份制合作社,实行土地规模经营、收入按股分配。

睢宁县依托镇级工业园区、新型社区高标准厂房和黄河故道沿线资源禀赋,放大电商、饰品加工、旅游等产业优势,积极建设“家门口的工厂”,打造“没有围墙的基地”,培育“乡村旅游示范带”;深化四级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形成了稻米、蔬菜、食用菌等多个初深加工链条,带动6000多名低收入人口增收致富。

徐州工业园区在农民群众搬入新居后,利用辖区200余家企业充分吸纳农民群众就近就业;贾汪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在农房改善的同时,充分利用种植的草莓、大蒜等高效农作物,推动产旅融合发展,形成了“高效农业为增收,草莓采摘促旅游”的良好局面。

今年以来,徐州累计改善农村住房2.3万户,超额完成省定两万户目标任务。新一轮农房改善,徐州已明确目标,将更加聚焦农村危房和老旧农房,更加提倡加固改造和翻建插建,更加强调县级推动和农民自愿,力争2026年6月前实现1980年前所建农房愿改尽改。

壮大集体经济,蹚富路『有招数』

睢宁县邱集镇仝海村,2012年之前还是软弱涣散的省定经济薄弱村,村部只有六间破败的房屋,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是名副其实的“空心村”。近年来,仝海村抢抓发展机遇,壮大集体经济,通过成立睢宁慧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带动旗下的仝海米业、合作社、高床山羊养殖场,走出了一条“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到2018年,村固定资产就超过千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7万元,村级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昔日的“空壳村”变成了“百万村”,过去的软弱涣散村变成了闻名全县的先进村。2021年,仝海村成功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名单。

仝海村的变迁是徐州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映照——占全省总数1/4的62.78万农村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269个经济薄弱村全部达标,两个省级重点帮扶县全部摘帽,扶贫工作连续5年在全省考核中位列第一等次。

农业农村工作,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徐州聚焦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集成发力壮大集体经济。在省委派驻5支乡村振兴工作队基础上,今年市委再向铜山区、贾汪区选派两支工作队共31名队员,目前已实施各类帮扶项目110个,到账各级财政资金3.7亿元。

而如何不断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在徐州广袤的田野上,每个村都有“招数”——

“大家看一下,直径70厘米的大煎饼,超香,有喜欢吃手工杂粮煎饼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我们汴塘的杂粮煎饼……”在贾汪区汴塘镇孟省村煎饼坊里,直播团队负责人、“新农人”宋超正在进行视频创作。标准化生产+直播+视频带货,成为了汴塘煎饼新的生产销售模式,推动小作坊迈向大产业。

沛县胡寨镇吴双楼村依托农地股份合作社流转850亩土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稻虾共作”藕虾共作”等种养新模式,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村集体把资金用在“户户通”工程、亮化工程、村庄环境整治上,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如今,芡实成为带动邳州市赵墩镇倪桥村致富的“金豆豆”,加入芡实种植的村民越来越多,成功打响了“徐州芡实第一村”品牌。经过短短4年的发展,芡实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每年村集体净收入在150万元左右,这些资金主要用在村庄建设和民生工程上。

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我市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行动,大力推进强村富民增收——

贾汪区开展经济相对薄弱村重点帮扶行动,按照“区级推动、镇级主动、村级能动”的方式,对28个经济相对薄弱村进行精准包挂,研究制定了盘活低效资产、建设“高炮”、消费扶贫等11条增收路径,指导帮扶村因地制宜选择实在管用的增收措施,有效提高了村集体收入。到今年年底,全区120个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有望全部超过30万元,村均达60万元以上。

新沂市将清理出的资产资源有序进入平台交易,村集体公共空间治理发包收入322.35万元,村集体房屋建筑物等租赁收入1026.34万元;深入推进企村联建项目建设,强化招商引资发展融合经济,利用好省委和徐州市委乡村振兴工作队的资金资源优势和重点村对接帮扶措施,全面实现村级增收和发展目标。前三季度,新沂市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在100万元及以上的村10个,30万元及以上的村112个,占比达到44%。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2021年,徐州市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75万元,3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超过8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十年“翻番”,年均增长9.7%,增幅持续位居全省前列,2021年达到23694元,增幅11.6%、位居全省第一。

责任编辑:管理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关于我们 | 工作人员查询

黄淮网(www.86hh.com)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