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姑苏区第二次党代会上和姑苏区、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十三五”规划中,姑苏区、保护区提出了“实施四大战略、着力打造‘四区’”的目标任务。“实施文化引领战略,打造文旅融合发展创新区”是一项重要内容。
为充分评估当前姑苏区、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文旅融合发展现状,汇聚各方专家智慧,进一步促进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共生发展,把传统优势、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产业升级优势,今天起,本报“时评版”推出“古城文旅融合专家笔谈”专栏。专栏将刊出10位专家的文章,围绕“实施文化引领战略,打造文旅融合发展创新区”主题,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古城文旅融合的路径与方法。敬请关注。
民宿的概念已家喻户晓,但完整的街巷民宿业态,事实上至今还没有真正形成。苏州不但可以率先倡导,并有着全面实施和运作的得天独厚的基础和条件。
苏州古城区的街巷资源十分丰富,大部分还都是考证有据的“历史街区”。但长期以来,我们一贯强调的是在“保存、保护”前提下的战略性的“文旅融合”,很少落实到具体的运作。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园林古迹、名人故居,以及评弹昆曲、工艺美术,加上服饰美食、民风民俗,理论上当然都是底蕴深厚、不可多得的旅游文化资源。但“资源”并不等于“业态”。没有“业态”,或者是“业态”过泛,就不可能形成具体的消费对象和消费群落,就不可能形成具有投入产出效应的消费模式。
应该说,提出街巷民宿的概念,就是要把古城街巷的民居住宅以“民宿”的形式改造规范并形成独特的“业态”,从而适应和满足日益增多的“背包一族”和崇尚个性化消费的大众旅游群落。
目前,苏州古城区年平均旅游客流高达三四千万,现有的宾馆住宿设施事实上并不能尽如人意。星级宾馆有限且消费过高,低档旅舍客房的卫生安全条件往往不能为消费者满意。而当前广为流行的民宿形式,因其硬件和软件的恰如其分,正好可以填补这一空白,满足最基本也是最广泛的旅游者的需求。最为关键的是,这一形式对遍布古城区的街巷民居住宅的保护性利用,几乎是一种无可替代的不二选择。
街巷民宿的探索应加大力度。以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平江路为例,这条街目前当然是名气很大,人气十足,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可以称之为是古城改造的成功范例。但外界有所不知的是,眼下看到的平江路,仅仅是沿河一侧,除此以外,其所在的区域往进深处,还有近一万套大小不等的古旧民居,它们分布在相通或相连于平江路的一条条小街小巷之中,与原住民一起,被“保护”和“保存”着。假如以街巷民宿为概念,通过街巷及建筑立面的整治以及内部结构的改造,包括集中式大堂和导向系统的设置,形成以古色古香的外环境和现代舒适的内环境为特色的国内规模最大的街巷民宿,对置身于繁华喧嚣的旅游者来说,无疑有“一缕清风”之感,是其差异情趣体验、区域文化感受以及激发怀旧意识的极大诱惑。再辅之以合适的性价比,客源自然旺盛,从而足以与平江路的商旅业态相映成辉,成为古城区文旅融合可持续业态的经典写照和重要保障。
除平江路区域以外,古城区的其它民居住宅群落,客观而论,当下最具保护利用价值的文旅融合的主导方向还应该定位在街巷民宿。这一方面是因为受制于古城区街巷民居老宅的保护条例,不能大拆大建,不能违规经营。另一方面则在于苏州是一个闻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又是现代旅游概念中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旅游住宿”的需求越来越大,个性消费的选择性越来越高。所以做大做强具有苏州古城特色的街巷民宿业,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