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搞起了旅游业,在家吃旅游饭比出门打工挣得多。”潜山县水吼镇马潭村民方卫兵从没发现自己有经商的潜力,更没想到分享农家生活也能带来经济收益。以前他在广州打工,不仅无法照顾家人,每月2000多元的收入对于一家的生计只是杯水车薪。
近年来,潜山县加大精准扶贫力度,实施扶贫规划公益行动、旅游“百企帮百村”行动、省市专项资金帮扶行动、重点村宣传推广行动、旅游扶贫人才培训等旅游扶贫“五大行动计划”,推出了景区+农户、酒店+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能人+农户 “五种旅游扶贫模式”,旅游扶贫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全县有18家旅游经营企业与18个旅游扶贫重点村、160户贫困户结对帮扶,有6000多名贫困人口通过发展旅游实现脱贫,占全县脱贫人数的15%左右,其中18个旅游扶贫重点村中,旅游扶贫脱贫人数约800人,占脱贫总人数的25%。
一、“景区+农户”旅游扶贫模式。依托国家A级旅游景区,完善配套服务,带动贫困户“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实现农民增收脱贫。如天柱山镇依托天柱山旅游,结合自然禀赋和资源优势,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开发了天柱大峡谷、九曲河漂流、阅山居等景区景点,通过“景区带村,村景融合、农旅结合”的方式发展乡村旅游,仅茶庄村旅游从业人员达600多人,涉及旅游产业的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0%以上。水吼镇马潭村依托白马潭漂流景区,打造“村景合一”的综合型生态休闲观光度假区,支持农户开办农家乐、种植果树和无公害蔬菜,让贫困户分享景区发展带来的收益,2016年村集体收入达10多万元,顺利实现贫困村出列,入选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
二、“酒店+农户”旅游扶贫模式。增加农产品销售渠道,鼓励宾馆饭店与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农业合作社、贫困户签订有农产品定点采购协议,帮助村民增收。如王府国际大洒店,利用林庄村土壤优势,建立蔬菜基地,对有一定劳动能力,愿意自己种植的贫困户,提供全程技术指导,以高于市场0.3-0.5元的价格收购,仅去年收购林庄萝卜等绿色土特产10万多斤,实现农户增收2000余元;利用平峰村生态优势,采取订单方式,帮助农户发展养殖业,根据养殖意愿,对贫困户实行包供苗、包供料、包技术支持、包产品回收“一条龙”服务,较好的解决精准扶贫对象缺启动资金、缺销售手段、缺发展动力的问题,实现扶贫对象“家门口就业”,目前已同8户精准扶贫对象签订养殖购销协议,并提供发展生产资金4万元。
三、“公司+农户”旅游扶贫模式。立足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采取“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公司运作、人人参股、持续经营”的模式,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如源潭镇查冲农业生态观光园、梅城镇潘铺农庄按照“旅游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旅游发展”的发展思路,引导农户以山场、土地入股,返聘贫困群众参与劳务,将休闲农业和农特产品开发相结合,开发观光、采摘、垂钓等休闲项目,把企业、市场、农户、游客连接起来,人均年增收超4000元,实现“分红+工资”脱贫双保障。
四、“合作社+农户”旅游扶贫模式。发挥合作社带动作用,引领村民致富奔小康。如天柱山镇茶庄村,引导分散的旅游服务主体组建农家乐协会,统一规范经营管理,构建利益共同体。天柱福元乡村民宿休闲区引领村民成立天柱山油茶合作社、大王山休闲农业合作社,一方面带动并指导当地村民利用自家闲置房屋逐步改造为“民宿”,联手打造乡村民宿度假群落;另一方面与安徽省林科院、上海交大芳香植物研发中心等科研单位合作,将村民的山田地逐步改造成油茶基地、芳香植物康复花园、天柱山原产中草药基地、山野菜基地等,带动周边贫困户共同走向富裕,每年每户分红可达4000多元。
五、“能人+农户”旅游扶贫模式。发挥致富能人作用,以先富带后进,带领村民增加收入。如官庄村书记余晓八,发挥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农业资源等特色优势,依托美丽乡村建设,从配套旅游服务入手,注册成立德馨庄生态旅游发展公司,村集体经济控股51%,同时吸纳村民入股,发展农林观光、农事体验、赏花采摘、生态休闲旅游,并探索“生态旅游+候鸟旅居”的新路子,统一规划建设特色民宿。目前,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0余万元,人均收入达6000多元,有效提高了村民经济收入、改善了村民生活质量,公司入选全国“公司+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
坚持“旅游+”的发展理念,实现从“美丽乡村”向“乡村休闲”、从“农家乐”到“乐农家”转变,让广大群众尤其是贫困人群成为旅游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已成为精准扶贫的“潜山模式”。
来源:潜山县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