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明慧 通讯员 董妍
稻虾田里农民提起浸了一夜的诱捕笼,一座座白墙黛瓦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房前屋后树木郁郁葱葱……走进郑集镇石楼村,一派新景象令人耳目一新。
生产高效
5年前,石楼村还是远近闻名没有固定资产和公共积累的“空壳村”。2013年,石楼村借助股田制改革机会,成为江苏省首批农村土地经营权股份合作制经营模式试点村,通过土地流转盘活了村里近2000亩土地。
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益和集体收益,村支书张辉带领大家先后成立沃田谷物合作社、沃田农机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社,购进粮食烘干机等先进设备,统一为农户进行谷物烘干和储存。通过统一管理、高效耕作,粮食生产和质量大幅提升,2015年村集体收入增加50万元。
股田种粮尝到甜头后,石楼村又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动起了脑筋。利用流转出来的土地,扩大浅水藕种植规模,与盱眙龙虾协会合作,产调500亩水田作为“稻虾共养”试点,建设电商中心,成立徐州耕源农副产品有限公司,与中化现代农业徐州果树技术服务中心合作进行优质水果种植,发展农产品电商,拉长农业产业链,并依托“稻虾共养”核心示范区辐射周边区域,形成了“股田+合作社+公司+技术中心”的经营组织体系。
“试点股田制是石楼产业振兴的第一步棋。如今,石楼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已逐渐找到了一条产出高效的发展农业现代化道路。”张辉说。
生态优美
石楼村近年来以改善村容村貌为抓手,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努力实现农村水清山绿、清洁宜居的生态环境,全村绿化覆盖面积61620平方米,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60.2%。
污水处理一直是农村环境整治的难点。记者在石楼村看到,高集自然村新建了一座生活污水处理厂,日污水处理量可达30吨,通水使用后显著提高了石楼村整体水环境质量,排污净化从源头实现了绿水长流。
村内建立了保洁、河道、园林3支队伍,实行全天候市场化保洁,放置了分类垃圾箱200余个,生活垃圾实现“日产日清”。村内5条河道和3条主干道全面推行“一河一长”和道路分工包挂,实行“河长”“路长”负责制,村两委人员担任河长和路长定期巡查,河道、街道整治责任到人。
自今年7月成为郑集镇人居环境整治先行示范村以来,石楼村大力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广场绿化、围墙美化、房前屋后整治、违章拆除作业,共出动挖机机械120台班,人工600人,清理垃圾300余方,清理公共空间3000余平方米,喷绘580平方米。
生活宜居
打通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难点在村一级。为破解这一难题,石楼村投入50余万元新建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借阅、文艺排练、棋牌休闲等功能一应俱全,村民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新建成的村卫生室,配备了血糖仪、呼吸机等基本医疗设备和正规执业医师。高集村卫生室主治医师赵玉皊说,现在村民小病不出村,圆了村民就近就医梦。
以前村里没有水冲厕所,石楼村就通过公厕户厕“双厕互补”推进厕所革命,投资建设3个水冲公厕,如今改厕工作全部完成。村民休闲散步没有去处,石楼村就以党建、廉政、法治、自治、德治以及生态主题,建设六大文化广场和长廊,每一条巷道围绕一个宣传主题,让文化渗透到群众心里。
与此同时,石楼村又在酝酿新的集中居住规划,计划在前王楼、后王楼、焦庄、小荣家、单楼5个自然村533户中实行集中居住。
目前,石楼村“一轴、两核、两带、三区、五园”的村庄、产业、旅游“三规合一”功能布局已经规划完成。下一步,石楼村将打造以“乡村休闲和文化旅游”为核心的城郊型经济模式,引领三产融合发展格局,塑造石楼村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