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州日报记者 刘苏 图/本报记者 傅倩
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记忆,这些记忆总是不经意间附着在某个地方。在徐州,户部山便是这样一处承载历史记忆的地方。
从1998年至今,户部山已历经大大小小无数次改建和保护工程,从招商引资,到亮化工程,到古建筑修复,历时近20年。去年年底,户部山上的郑家大院、刘家大院和权谨牌坊相继修建完成,与之前修复完工的民俗博物馆(翟家大院和余家大院)一起,在2016年元旦期间向游客开放。开放期间,旗袍秀、书画展、国学讲座、非遗项目展览、民俗风情表演等节目轮番上演,让这里的人流量在4天的时间里达到近十万人次。
躲开拥挤的人流,1月7日,记者再访户部山,静静品味刚刚修复完工的这3座院落。流连于雕花门楣、青砖黛瓦之间,类似电影蒙太奇的画面不停闪回,时而黑白,时而彩色,时而是提着鸟笼的满族爷们,时而是穿着时尚前卫的我们,像一场MTV,在前世与今生间来回切换。
郑家大院
前世:名噪州府
郑家大院位于户部山东侧,是清代同治年间在古庙的旧址上建造的。建筑群坐西向东,有南北并列的两路二进院落,占地1670平方米,建筑面积803.29平方米,有房屋48间。目前郑家大院紧靠翟家大院,并与权谨牌坊、刘家大院和户部山顶部的旅游景点戏马台相连通。宅内庭院中有一株500余年的古银杏树。
郑家为西周郑国的建立者郑恒公之后,郑氏原居河南,明朝末年经商迁到宿迁,清初避战乱迁居徐州,始祖为郑茂芳。郑茂芳到徐州后,初距南关下街,以做小买卖为生。郑茂芳勤俭持家,乐善好施,而且后人一脉相传。七世郑孝理在三民街以开酱园店为生,因经营有方,家资逐渐丰饶,因乐善好施,被人送了个“郑善人”的称号。同治年间,郑家迁居户部山。郑孝理先在户部山东买了一座旧院进行改造,这就是南院。后又将院北的古庙购得,扩建为北院,形成南北两个并列的二进四合院。两院相连,形成四进次第的院落体系。
郑家是典型的儒商,在当时是“名噪州府”的名门望族,真正的书香门第、书画之家。九世郑孝理之孙郑坦之为硕学宿儒,擅长古文,精于鉴赏,姻亲张伯英评其鉴赏之深“胜予远矣”,曾筹资创建“楚台小学”。十一世聋哑书法家郑斯立开办私立聋哑学校,是徐州聋哑学校的创始人。著名中国画家郑岩(斯文)与一代宗师李可染既是京剧同学,又是画艺师生,其山水画气势磅礴,与彭城画派一脉相承。
郑家大院里住的最后一任主人叫郑淑仪,她一直居住在这处郑家唯一的私产内,直至1999年春节过世。郑家大小姐在世时,时常端坐门旁,吟诗颂词,对过往的游人讲述其往年的奢华生活,其举止做派显示出不同一般的大家闺秀气质。
今生:亦古亦今
郑家大院南院于2000年进行维修。东门为庭院的主门,从此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雕刻精美的高档红酸枝木大屏风,上面刻有金粉铺字的郑家大院简介。进入门厅后便是一个天井,正对处放置盆景石,其后背及侧面雕纹为八仙图案。各院天井的角落处放置水缸,还原旧时雨水及屋面落水的收集功能,也兼顾宅院的消防,水缸边放置圆凳可供小憩。
从门厅的左侧进入过廊,过廊西侧的一层是库房、二层为管家房。穿过过廊后就进入第一个天井空间。天井东侧的建筑为下房,屋内放置架子床、衣柜、老爷柜、方桌及凳子,是以前宅院里的佣人日常住宿用的。
紧挨着这里的是经营区。这是一个独立的、可封闭的院落,两边屋为对外经营的茶室。主房为VIP茶室,可兼作贵宾接待室。茶室共设计三个功能:服务台、茶座(可放置12人圆桌)及休息区。室内背景墙上悬挂雕刻精致、金粉铺地的茶道古诗经,右边悬挂红木云石镶嵌的大理石挂画,光彩夺目、气势恢弘。服务台的设计理念来自于古代中药店的柜格,柜格里摆放着不同种类的茶。
主房左、右两侧辅助用房为大众茶室,共可安排5-6个茶桌,在茶室户外天井里也可放置茶桌,让游客可以在室外感受古民居那优雅怡人的景色。目前,茶室还未对外开放。不久的将来,闲时,你可以挑一个午后,一盏清茶、一把竹椅,约三五好友,坐在阳光斑驳的树影下,在这里,放空所有的心事和压力。
沿着一条狭窄小路,再往前走,就到了郑家美丽的后花园,这儿的大门还通往翟家大院。这个后花园坐西面东,是一个围合的院落,由主房堂屋、客房、茶堂、善厅组成。踏进此处,那些高楼,那些车流,通通远去。时间也似乎突然慢了下来,黑色木门挡住了城市的喧嚣。
再往深处走去,就到了宅院的后院——生活区,为主人及家眷休息的地方。在这里可以看到主人的正房、小姐少爷的配房,还有作坊和书房。为了和古民居建筑特色相协调,在修复过程中,相关部门耗资1300余万元增设了明清时期的古家具及各种陈列艺术品,借着这些精美家具的衬托,原本空旷高大的建筑群如今有了生活的气息。
刘家大院
前世:大家府宅
刘家大院位于户部山北侧,北邻状元街、郑家院,南靠戏马台。原宅占地近10亩,建筑坐南向北,共有东中西并排的三进院落,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建筑面积575.75平方米,使用面积约278平方米,现存房屋14间。院后有一后花园,于1985年改建为戏马台的一部分。主体建筑于2000年进行修缮,现与戏马台公园互相通联。
大院的主人,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刘向,是魏晋时期一位不可多得的文学家,写就一手文采斐然的词赋。刘向死后埋骨几里外的城北九里山。明末清初,为刘向守墓的刘氏后人为生计由九里山迁入城中。民国时期,他们在户部山重建门庭,经营松茂粮行,后开杂货店经营南货,其两个字号“同泰和”与“泰和源”横跨道平路、马市街,刘家自此家道殷富,刘家大院也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今生:户部山“前院”
被戏马台并掉一部分后,现在的刘宅只剩下前院四个建筑,被划分为门厅、文化展厅、游客服务中心和茶室。
门厅为管理用房,摆放多宝阁及书桌,供管理人员办公用。
文化展厅是该院落的主房,空间定位为展示户部山及刘家大院、郑家大院文化的展厅,堪称了解户部山历史文化的“最前沿”。根据原有建筑的结构,这里分为三个展示空间:明间以图文展示为主,介绍户部山古建筑群的文化及历史故事,使游客可以快速地了解户部山;两侧次间以展柜及图文的方式展示户部山
的旧物及相关古书籍。
游客服务中心有宣传推介、信息查询、集散休息、纪念品展示售卖等小型服务点,同时也是户部山民居群对外形象展示的一个主要窗口。该院主要有两个功能分区,前院有游客服务中心、文化展示、大众茶室;后院作为该院的后花园,是游客休闲小憩的场所。
进入游客中心,首先看到的是对门处放置的案几,案几后放置一幅户部山山水画的背景板。两侧是灯饰及书柜,书柜里摆放户部山的相关阅读资料。该区还设有服务咨询台,兼有小件寄存、电子查询、休息座椅、茶水等功能。
门厅的东侧是大众茶室,可摆放5-6个茶桌。进门明间背景墙处放置案几,案几上放置插屏等摆件,上方墙壁悬挂有关茶道的水墨画,以装饰室内空间。
权谨牌坊
前世:皇帝“敕造”
权谨牌坊又称“权氏宗祠”,是为旌表权谨忠孝而建。
牌坊原坐落于统一北街,始建于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1998年拆迁,之后重建于户部山三层状元街东侧。在拆迁时,工作人员将各类建筑构件进行了编码,新建的牌坊将原构件按照编码重组和修复,保持还原了牌坊原有的建筑风貌,因此也成为户部山古建筑民俗景点的又一景观。
权谨,徐州人,字仲常,明时因忠孝闻名朝野。其十岁丧父,曾哀痛得哭死过去;母亲90岁去世,他在墓旁筑庐,守孝3年;仁宗时,因孝行官文华殿大学士(宰相),他要辞去,仁宗劝他说:“朕提升你,就是要给天下为人子树个典范,其它事对你不苛求。”
权谨牌坊是解放后徐州保存下来的唯一纪念忠孝文化名人的纪念性建筑。在权谨牌坊的正门外,门头高悬“圣旨”牌匾,这是“敕造”的标志。也就是说,这个牌坊是由朝廷下旨建造的,与《红楼梦》里面的“敕造荣国府”一样。这在当时是很高的荣耀。至于门楣上面的“中原文献”和“忠孝名臣”,是清朝顺治皇帝下令重建时御赐的。
今生:孝表天下
院内南屋的一面墙上布满了画像,所有的画像都是经由权氏家谱考证,能够在谱系上得到追溯的祖上名人。东西两面墙分别是权姓的由来和在全国聚居分布情况,以及家谱文献、字辈排行、宗祠通用联等。在宗祠通用联中,有个四字联:有威斯赫;能孝必忠。这个下联说的就是权谨。
作为祠堂,这里最主要的祭祖功能体现在正堂里。正堂大门两侧的抱柱上有清乾隆皇帝南巡亲赐的楹联:孝以作忠品重先朝荣宰辅,功而兼德名垂后世耀门楣。正堂的正上方有匾额:德冠百行。正堂的正中间是权谨的画像,画像两边的对联是乾隆帝到徐州时为权谨所题。画像上,权谨身着的官服是明代的正五品服饰。关于权谨的事迹,正史记载极少,《二十五史·明史》的“孝义”篇对他用了一百余字的篇幅进行了概括,在这里可以看到原文。
画像的左侧是权谨父母的画像,右侧是权谨儿子权伦和妻子的画像。从对权伦的介绍中也可以看到,权谨可以说是孝义传家了。除此之外,屋里还有几幅画像,都是根据权谨的主要事迹由权氏后人提供的,概括了权谨一生的主要生活轨迹。
牌坊的北屋放置着权氏后人将族谱和权氏祠堂,以及权谨所作的墓志铭等文物捐献给国家的相关文件。从中可以看出,权谨把品德作为家训教育子孙的朴素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