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书画首页 书画资讯 书画访谈 百家艺术 作品展示 书画展示 文学天地 书画活动 三周年展
 
书画活动  
  书画交易
13813285085(夏春)
13775856669(刘柏林)
 
百家艺术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频道 > 百家艺术   

猴其实是一种远古图腾

时间:2016-03-02    来源:    作者:
内容摘要:

 

 
 
 
 
 

 

  

  今年是农历丙申年,我国传统的生肖猴年。

  十二生肖的说法始于汉代,兴于隋唐。很多学者认为,十二生肖是代替地支记年的一种方法,而笔者却以为,十二生肖代表的应该是中国远古时期的一种图腾。

  所谓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他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且还可以获得他们的力量和技能。

  以汉画像石、铜镜、花钱为例,足以印证猴也是一种远古图腾。

  

  汉画像石中的神猴

  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艺术家以刀代笔,在坚硬的石面上留下的石刻艺术珍品,它生动形象地记录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思想和生活,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徐州为中心的苏鲁豫皖地区是汉画像石遗存最多的地区之一。

  徐州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内容丰富,雕刻技法精湛多样,构思完整,场面宏大,结构谨然,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而从题材来看,人们想象中的天上的神仙世界是汉画像石中最为生动的一类。

  睢宁九女墩汉墓出土的汉画像石中,在墓后室门额上有一块祥瑞图,长116厘米、高29厘米。画面并列有麒麟、开花的仙草、采仙果的仙人、神猴。线条屈曲自然,极富韵律之美。由此可见,猴也位列“仙位”。

  祈求升仙与永生,是汉画像石所表达的一个永恒主题。汉代国力强盛,生活舒适,使得人们极度贪恋现世的生活、尘世的美好,人本能地渴求长生。死后成仙恰恰迎合了汉代人在生与死问题上的心灵渴求。因此,作为墓葬艺术载体的汉画像石里充满了升仙的内容,求取灵药、神灵接引、借助于珍禽瑞兽等等,都是人们升仙的方式。

  如果要考察猴图腾的来源,除了从汉画像石上,还可以在中国古籍中寻找线索。许多古籍中都有关于猿猴的记载。《尔雅》中已经把“猴”作为专门的一类“寓属”,并且收录了十几种猴类;《山海经·西山经》中说:“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臂,豹虎(尾)而善投,名曰举父。”“举父”就是夸父——传说中追逐太阳的上古勇士。按《山海经》的记载,他长得就像猿猴,应当是上古时代的神猴了。这些都是关于猿猴崇拜的历史记录。时至今日,中国西南和西藏地区仍然流传着不少以猴为始祖或民族英雄的传说。

  铜镜中的神猴

  铜镜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历史文物,其起源早、流传长,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铜镜中的铭文和图像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神话故事。对铜镜的研究,其实也是探索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而猴的形象就经常出现在铜镜当中。

  这枚龙凤象猴纹铜镜直径11厘米,缘厚0.45厘米,为西汉时期的器物,1956年出土于广西贵县(今贵港市)震塘乡11号墓。其圆形、桥钮、十二孙纹钮座。钮座外一周高凸宽圈,圈外两周短斜线纹带之间的主纹为线条式的龙、凤、象、猴、野猪、小鸟等禽兽环列。动物的种类多,线条粗放,构图简练,形态憨拙。其中大象、猴子是汉镜中较少见到的。由于猴与龙凤并列,也说明了人们对猴的崇拜。

  此外,十二生肖在历代铜镜上的出镜率也是相当高的,猴自然也在其中。如唐代十二生肖铭文八卦镜。其外为十二生肖纹与八卦文。边缘一周为30字篆书铭文:“天地成,日月明。五岳灵,四渎清。十二肖,八卦贞。富贵显,子孙宁。皆贤英,福禄并。”

  花钱中的美猴王

  花钱源于汉代,是人们自娱自乐的一种玩钱,花钱中的字文图案千姿百态,各具姿容,称它为古代“铜版画”并不为过。花钱中丰富的内容,是各代民俗民风的缩影;吉祥的内涵,代表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而猴钱就是其中很典型的一种。

  如一枚宋辽金时期的符咒背本命星官猴花钱,此钱直径44.5厘米,猴的形象就在其中。

  猴子不但被视为图腾,还一直被当作吉祥物。猴的吉祥在于它与“侯”同音,侯是古代的爵位,《礼记》云:王者之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猴便成了象征升迁的吉祥物,人们创造了许多吉祥图案,例如猴骑马上称“马上封侯”,猴提印挂于树上称“封侯挂印”,母猴负子称“辈辈封侯”以及“封侯富贵”等。

  可见,猴的确在历史长河中发挥了重要的文化作用,对人类精神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猴文化”。汉画像石、铜镜、花钱以及瓷器字画便充分地体现出这一点,从中可以看出猴文化的社会形态、宗教信仰、艺术构想,表现出民间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奇思妙想的神话故事。因此,猴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Tags标签: 责任编辑:    
上一篇:玩玉四大家

下一篇:宣德炉四看辨真伪

看完这篇文章,你的感受如何?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