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苏
“光说徐州历史文化厚重,这一普查才发现,咱们徐州有这么多宝贝啊。”4月8日下午,“全市文物工作会议暨2014-2015年度依法保护文物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总结表彰大会”在云泉山庄召开,参会人员在翻阅现场发布的《揽珍——徐州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一书时,不由感叹。
可移动文物普查率先通过验收
一批“宝贝”首次披露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首次针对可移动文物开展的普查,是对国有机构保存的可移动文物进行的一次全面梳理和统计,也是市民理解的“国宝大调查”。普查对可移动文物进行全面调查登记,并建立信息登录平台和数据库,从而实现全国文物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和动态管理。此次普查从2012年10月开始,到2016年12月结束。
经过近5年的努力,我市226位普查员对全市5091家国有单位展开了拉网式调查摸底。其中自报文物收藏单位51家,收藏可移动文物32212件(套)。经专家认定,实际文物收藏单位24家,收藏文物31555件(套),其中12家非文博系统收藏单位的可移动文物为8913件(套)。我市文物普查办上报的信息数据,经5个专家审核组、十多天的反复审核后通过验收,徐州成为全省第一个完成并通过数据审核验收的城市,省普查办还专门编发简报向全省通报我市的经验和做法。今年初,普查数据正式上报国家普查办验收。
在此次可移动文物普查过程中,新发现一批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文物。矿大博物馆收藏的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河南焦作路矿学堂(中国矿业大学前身)第一号毕业证书、徐州市图书馆藏的国家珍贵古籍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以及市档案馆藏的清乾隆《臧有年杜卖粮地文契》等,对于研究徐州地区经济、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邳州大墩子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彩陶、九女墩东周墓出土的纹饰精美的青铜器,徐州博物馆藏旧拓《武定兰亭序》《颍上黄庭经、兰亭序》,徐州籍金石鉴赏大家张伯英所藏珍贵碑帖等都是首次公开披露,为我市文化遗产增添了丰厚内涵。为此,普查办还从可移动文物中遴选出512件(套),汇编成《揽珍——徐州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一书,入编文物分为玉器、陶器、瓷器、铜器、金银器、雕塑造像、石器石刻砖瓦、书法绘画、玺印、古籍善本、碑帖拓本、武器、档案文书、其他共13类。
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有成效
“徐海道署”修缮即将开工
为解决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中的矛盾,我市在进行《徐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户部山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等修编时,文物保护都作为专章纳入城市整体发展规划,相继公布实施了《土山汉墓保护规划》、《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历史文化建设规划》、《汉楚王墓群保护规划》、《花厅遗址保护规划》等,妥善解决了“同和裕银号”旧址等10余处文物保护单位与市政工程建设的矛盾。特别是“同和裕银号”旧址采取文物本体整体平移的保护方式,创新了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新办法、新思路,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好评。
对于市民关注度较高的徐海道署保护,市文物局经过与驻徐某部的沟通协调,最终达成保护协议,修缮工程即将开工,预计今年底完成维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