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徐州日报记者 胡明慧 图/徐州日报记者 陈艳
在收藏圈里,术语“大开门”的意思是指器形优美、材质珍稀、留存年代久远、包浆厚重的真东西。似乎,没有哪个词能比它更适合描述好东西的“好”了。
但在收藏的专属词典里,好东西的“好”并非这么“狭隘”。材质不那么珍稀的、器形不那么优美的、存世时间不那么久长的,也照样有“好”的道理。
在收藏的世界里,所有值得被珍惜的“好”,没有唯一的标准。
稀有是好
钱币一直是收藏中的小项,但最近却一路高歌猛进,被炒得火热。徐州收藏钱币的泉友不少,在藏宝擂台上,记者也曾见过不少稀有的钱币品种,但藏友金先生带来的这对战国时期的金贝币却着实没见过。
这对金贝币重约11.5克,呈半月形,正面较为平整,侧面稍微鼓突,中间相对的部分有一条长长的齿槽。其金质精纯,据金先生自己介绍,他曾请人检测过这对金贝币的纯度,含金量达到99%。
对于这对金贝币,鉴宝专家表示,东西很少见,“原始贝币差不多出现于距今3000年前的商代,是钱币的始祖。到了春秋战国,赵、魏、韩等国皆铸铜质空心无文贝币,作为流通货币。这一时期金、银、鎏金贝币亦有少量铸造,是专供贵族上层人士享用的。不过在当时,这些‘少数派’的含金量很难保证,能在70%—80%的,就算纯度较高的了。像这样高纯度的金贝币,难得一见。”
既然来自久远的战国时期,为何它却能饱有如此金光闪烁的色泽呢?对于在场藏友的疑问,专家解答道:“像这样一对重量达10克以上的金贝币,在当时可以说是价值连城。它不可能作为实用货币使用,买什么东西也用不着这么大‘面值’的。这类金贝币是古时王侯贵族之间互相赠送的礼物,它没有经过流通,且金子又具有抗氧化的特性,所以,其色泽才能如此亮丽。估计现今流存于世的这么重的战国金贝币,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屈指可数。”
捡漏是好
藏友尹先生的收藏主项是青铜器,化石只是附属收藏,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化石收藏方面也偶有所得。
尹先生这次带来的化石堪称神奇。粗看,它与普通的石头没有多大差别,但从断裂处打开,你会发现内有玄机:两块石头,一块上面是三叶虫正面的形象,一块上面则是背面的形象。只见两块化石上的三叶虫弯曲如弓,弓刺细长如翼,与身体融为一体。
据专家介绍,三叶虫属古生节肢动物,生活于海底,种类繁多,存在于距今3亿年前至1亿年前的远古时期。这种化石色泽古雅、姿质温润、虫体如燕、纹彩特异、富有天趣,因此,宋、明、清时即有人把玩,时人称之为“多福石”“鸿福石”,有吉祥意味。而尹先生带来的这块化石最神奇的地方还在于,两块石头竟然在覆盖三叶虫的地方断裂开来,“如果没有这断裂,石中的三叶虫或许就将永不见天日,湮没于寻常的石头里。没有人能解答出为什么这石头会断得这么巧,这样的巧合,只能用‘缘分’来一语概之。而更为难得的是,两块石头,至今仍然以成对的姿态存在,完整地诠释了大自然的神奇。”
据尹先生介绍,这对化石是他几年前在山东花几百元淘来的,“当时买的时候很便宜,现在看来,算是捡漏了。”
有念想是好
藏友带来了一枚印章,他说,这枚印章是父亲的,父亲在世时,曾找过不少人鉴定印章的材质,但都没有得到准确的回复,他想替父亲再来鉴定鉴定。
据藏友介绍,他的父亲在当时是个风云人物,曾在黄埔军校上过学,后来又做过徐州地区地下党交通站的秘密联络人。父亲那时很喜欢收藏,家中现在还存着不少字画、瓷器、玉器等收藏品。“这枚印章是父亲的私章,他告诉我说,这是徐州篆刻名家谈小五先生当学徒时给他刻的一枚印章,他自己很喜欢,但弄不清是什么材质的,像是某种宝石类的,但又有木头的纹理。父亲在世时,曾在上海、北京等地请人鉴定过,但没人能肯定地给一个答案。”
拿着这枚印章仔仔细细地看了个遍后,专家慢慢有了明确的答案:“应该是木化石的吧?木化石是几百万年或更早以前的树木被迅速埋葬地下后而形成的。它保留了树木的木质结构和纹理,颜色多为土黄、淡黄、黄褐、红褐、灰白、灰黑等,抛光面可具玻璃光泽,有些甚至呈现出玉石质感。”
木化石显然并非藏友想象中的珍稀材质,但他表示,无论这枚印章是何种材质的,他都会好好珍藏起来,作为传家宝,一代代地传下去。
本期鉴宝专家、行家
张继超 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徐州活动中心主任
李世德 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徐州活动中心玉器专家
尹 钊 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徐州活动中心青铜器专家
王荣成 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徐州活动中心钱币专家
娄海燕 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徐州活动中心杂项专家
李 笠 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徐州活动中心陶瓷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