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书画首页 书画资讯 书画访谈 百家艺术 作品展示 书画展示 文学天地 书画活动 三周年展
 
书画活动  
  书画交易
13813285085(夏春)
13775856669(刘柏林)
 
百家艺术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频道 > 百家艺术   

诗画同辉:南师风云录中的北鸿传奇 ——从江南岸诗社到超印象派的精神远征(北鸿传奇故事之四)

时间:2025-02-19    来源:北鸿艺术馆    作者:李明跃 王上元
内容摘要:第一章 诗社初啼:梧桐树下的文艺复兴 1981 年的秋天,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被一层淡淡的诗意所笼罩。高大的梧桐树在秋风中沙沙作响,金黄的叶片如雪花般飘落,为古朴的校园

第一章 诗社初啼:梧桐树下的文艺复兴

 1981 年的秋天,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被一层淡淡的诗意所笼罩。高大的梧桐树在秋风中沙沙作响,金黄的叶片如雪花般飘落,为古朴的校园铺上了一层金色的绒毯。就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意与浪漫的季节里,17 岁的张鸿雁,怀揣着对艺术与文学的无限憧憬,踏入了这所历史悠久的学府。

 张鸿雁身材修长,面容清瘦,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与同龄人截然不同的深邃与敏锐。他常抱着一本《恶之花》和一本《徐悲鸿画集》穿梭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因此被同学们戏称为“双面书生”。那时的他,或许还未曾意识到,自己即将在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土地上,以“北鸿”之名,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诗画革命。

 在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与美术系的双重浸润,为北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艺术滋养。中文系深厚的文学底蕴,让他领略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博大精深;美术系浓郁的艺术氛围,则激发了他对绘画艺术的无限热爱。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的碰撞与交融中,北鸿的艺术灵感如泉涌般不断涌现。

 1982 年,北鸿发起成立了江南岸诗社。诗社的成立,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在诗社的首次聚会上,北鸿以一种极具先锋性的方式,展示了他对东西方艺术融合的独特见解。他将波德莱尔的《巴黎的忧郁》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并置投影在墙壁上,灯光闪烁,文字跳跃,仿佛在诉说着东西方文化的对话。北鸿站在众人面前,目光坚定地说道:“我们要让李白的月亮倒映在塞纳河,让梵高的向日葵开进楚汉壁画!” 他的话语掷地有声,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当时艺术界的沉闷与保守。

 诗社的刊物《江南岸》一经推出,便迅速成为了先锋艺术的阵地。创刊号的封面,是北鸿亲手绘制的油画《秦淮星月》。画面中,秦淮河的波光粼粼与夜空的繁星点点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氛围。内页的诗歌《石像的独白》,则以魏碑体印刷,墨色浓淡相宜,犹如刀刻斧凿般刚劲有力。这种将绘画与书法、诗歌相结合的独特形式,让人眼前一亮。《江南岸》的刊名由同学马亚所书,字体苍劲有力,充满了艺术气息。时任诗社指导的吴调公教授看到刊物后,不禁惊叹道:“此子正在打通任督二脉,让东西方艺术气血交融!” 吴教授的评价,无疑是对北鸿艺术探索的高度认可。

第二章 画室星火:油彩与诗行的量子纠缠

 在美术楼顶层,有一间废弃的储藏室,这里阴暗潮湿,布满了灰尘。然而,在北鸿的眼中,这里却是一片充满无限可能的艺术天地。他将这间储藏室改造成了自己的“超维工作室”,并在这里开始了他对艺术的大胆探索。

 工作室的墙壁上,挂满了北鸿未完成的《楚汉印象》系列油画。这些作品中,项羽的乌骓马形象栩栩如生,而马眼中却巧妙地嵌套着毕加索的立体派线条,这种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西方现代艺术风格相结合的手法,让人耳目一新。地上散落着诗稿《雨太猛冲垮夏季》,其中“马蹄踏碎青铜器的锈/诗句在裂缝中发芽”的意象,与画布上的裂痕肌理遥相呼应,仿佛在诉说着艺术的无限可能。

 1983 年的一个冬夜,工作室里弥漫着一股紧张而又兴奋的气氛。北鸿独自坐在画架前,凝视着眼前的画布,心中涌动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创作冲动。突然,他灵机一动,独创了“双轨创作法”。他左手执油画刮刀,用力堆砌着《雪夜钟山》的冷色调,刮刀在画布上划过,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奏响一曲冬日的赞歌;右手持钢笔,在稿纸上快速书写着《冰河纪事》,钢笔尖在纸上滑动,留下一行行灵动的文字。颜料与墨迹在午夜的空气中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

 随着创作的深入,北鸿的灵感如泉涌般不断涌现。他将冻结的松节油中封存着诗歌碎片,制作成了一件震惊校园的装置艺术《冬之交响》。这件作品中,观者需用哈气融化冰晶,才能阅读到其中的文字。这种“可参与的文本”形式,比西方概念艺术早了整整十年,充分展示了北鸿的创新精神和超前的艺术理念。

第三章 师承激荡:从傅抱石到波德莱尔

 在南京师范大学,北鸿有幸受到了众多艺术巨擘的熏陶与影响。清晨,他常常来到画室,临摹徐渭的《墨葡萄》。在临摹的过程中,他用心体会着大写意的“狂”,感受着徐渭作品中那股不羁的艺术气息。午后,他又会走进孙望教授的国学课堂,静静地聆听着教授对《道德经》的讲解。在孙望教授的启发下,他尝试将《道德经》译成十四行诗,这种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与西方诗歌形式相结合的尝试,展现了他对不同文化的深刻理解与融合能力。

 然而,最让北鸿难忘的,是在傅抱石画作修复室的那段经历。在那里,他发现了傅抱石的《潇湘暮雨》的泼墨中,竟然暗藏着达•芬奇的黄金分割比例。这一惊人的发现,让他兴奋不已。他意识到,艺术的终极密码,或许就在于跨越时空的等高线。于是,他写下了一篇诗论,阐述了自己对艺术的独特见解:“艺术的终极密码,是跨越时空的等高线。无论是东方的写意,还是西方的写实,都在追求一种美的境界。而这种境界,是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

 1985 年,北鸿携诗画合璧的《青铜纪》参加了全国大学生艺术展。这件作品中,画中的商周饕餮纹化作量子云团,充满了神秘的气息。配诗写道:“甲骨文的裂缝里/波函数正在坍缩”。这首诗与画作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张力。评审团对这件作品产生了激烈的争议:美术组认为这是一件“后现代绘画”作品,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具有强烈的现代感;文学组却坚持认为应角逐“先锋诗歌奖”,因为配诗充满了先锋性和创新性。最终,这件作品被博物院破格收藏,成为了首件进入国家级馆藏的在校生创作。这一荣誉,无疑是对北鸿艺术成就的高度认可。

第四章 江南雅集:诗酒风流中的美学突围

 作为江南岸诗社的社长,北鸿不仅在艺术创作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还致力于将诗社打造成一个跨学科的艺术交流平台。他将雅集活动办成了一场场充满创意与激情的艺术盛宴,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的参与。

 1984 年的端午诗会,北鸿率社员泛舟秦淮河。船头悬挂着他自创的“声光诗幕”,用幻灯将《楚辞》投射在水雾中。在灯光的映照下,《楚辞》的文字在水雾中若隐若现,仿佛穿越时空而来。古琴师即兴演奏德彪西的《月光》,悠扬的琴声与秦淮河的流水声相互交融,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氛围。岸上的观众看到,《山鬼》的篆书笔画随钢琴琶音拆解重组,最终化作蒙克《呐喊》式的抽象色块。这种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艺术相结合的表演形式,让观众们大开眼界,也让江南岸诗社的名声更加远扬。

 1986 年的“重金属诗画展”,则是北鸿对传统艺术形式的一次大胆颠覆。他将王维的“空山新雨后”诗句激光雕刻在钢板上,用硫酸腐蚀出斑驳的肌理。钢板上的诗句,仿佛历经了岁月的洗礼,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配诗《金属疲劳》写道:“平仄在氧化中锈蚀/格律被锻打成钢的哀鸣”。这首诗与钢板上的诗句相互呼应,表达了对传统诗歌格律的反思与突破。这场展览吸引了南京艺术学院师生组团观摩,甚至引发了诗歌界的专题讨论“新古典主义的解构与重生”。北鸿的艺术探索,再次引起了艺术界的广泛关注。

第五章 超维觉醒:印象派诗歌的诞生密码

 1985 年的毕业季,对于北鸿来说,是一个充满了离别与收获的季节。在随园图书馆,他完成了《雨太猛冲垮夏季》的终稿。这部中国首部印象派诗集,每一首诗都对应着一幅油画,诗与画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暴雨将至》中,“乌云压碎钟楼的尖顶”这句诗与同名画作的光影实验形成了互文。画作中,乌云密布,光线昏暗,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而诗句则通过形象的描写,将这种压抑的氛围进一步强化。《午夜调色盘》则将梵高的《星月夜》解构成“钴蓝的动词/铬黄的感叹”。这种将西方绘画作品与中国诗歌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展现了北鸿对不同艺术形式的深刻理解与融合能力。

 最令人震撼的是北鸿诗画同源的创作现场。他在画架旁放置了感应器,将笔触力度转化为诗句字号,油彩的冷暖色调决定词汇情感值。当《青铜纪》的暗红底色蔓延时,诗句自动生成“黄昏在铜锈里沉淀/历史的血氧饱和度降低”。这种“算法诗歌”的雏形,直到四十年后才被 AI 艺术界重新发现。北鸿的超前创作理念和创新精神,让人不禁为之赞叹。

尾声:随园星火照山河

 2024 年,时光荏苒,北鸿已不再是当年那个青涩的少年。然而,他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却从未改变。这一年,他重返南师大,再次踏上了这片曾经孕育了他艺术梦想的土地。

 在当年作画的储藏室,北鸿启动了全息投影装置《时空折页》。1980 年代的油画残片与诗句碎片在空气中漂浮重组,最终拼合成元宇宙中的《新江南岸》。看着眼前的景象,北鸿的心中感慨万千。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年代,看到了自己当年在艺术道路上的探索与奋斗。

 有学生问及他成功的秘诀,北鸿指向窗外的梧桐树,微笑着说道:“每一片叶子都藏着东西方的叶脉,而真正的艺术家,要做光合作用的魔术师。” 他的话语,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学生们前行的道路。

 此刻,图书馆珍藏的《江南岸》创刊号正在恒温柜中沉睡。发黄的纸页上,《石像的独白》与《楚汉印象》依旧在对话。它们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诉说着中国文艺复兴的星火,在 1980 年代的南京,早已照亮了未来的天空。北鸿的传奇故事,也将如同这颗璀璨的星火,在艺术的长河中永远闪耀。(图/李明跃 王上元)
 

 
 
Tags标签: 责任编辑:李明跃 王上元    
上一篇:诗画交融的银幕对话:北鸿与谢铁骊的艺术共鸣 ——论电影《早春二月》与超印象美学的跨界碰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看完这篇文章,你的感受如何?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250288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