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书画首页 书画资讯 书画访谈 浙商艺术 作品展示 书画展示 文学天地 书画活动 三周年展
 
书画活动  
  书画交易
13813285085(夏春)
13775856669(刘柏林)
 
文学天地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频道 > 文学天地   

李继玲:生命至上---徐医附院援鄂抗疫群英谱

时间:2020-08-25    来源:黄淮网    作者:李继玲
内容摘要:以我赤子之心,许你山河无恙  -----题记作者:李继玲序 言2020庚子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像隐形的魔鬼在繁华熙攘的武汉肆虐,并向华夏大地上蔓延,几乎一夜间

以我赤子之心,许你山河无恙

    ---题记

作者:李继玲

序 言

2020庚子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像隐形的魔鬼在繁华熙攘的武汉肆虐,并向华夏大地上蔓延,几乎一夜间,这里的医院成为了一个个“风暴眼。”疫情牵动着武汉的神经、湖北的神经、中国的神经、世界的神经。

四面集结,八方汇合。为了抗“疫”,全国共有4.26万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江苏先后派出13批共2820名医护人员奔赴荆楚大地战疫一线。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在享誉淮海大地的三甲医院---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徐医附院),亮剑的速度同样史无前例。

应战!面对疫情,院党委一声令下,1800多位医护人员全部放弃春节休息,毫无怨言地投入战“疫”一线;

应战!阻击病魔,医院相继培训了200多名医护人员,招之来,来能战,战必胜;

应战!奔赴前线,他们与江苏各医院联合成立专家救治团队,以最强的医护力量,书写了与时间赛跑,同病魔较量的白衣援鄂抗疫群英谱!


一、生命至上:你们保护武汉,我们保护您!

(一)

大年初一,徐州东站,上午11点。当高铁一头扎入冰冷的铁轨向西南疾驰时,徐医附院感染管理科科长、主任护师茅一萍依旧觉得像在做梦。

武汉新冠肺炎发生后,医院决策层和专家们的神经,一下绷紧了。

1月24日年三十下午,院党委第一时间召开疫情防控会议,迅速成立领导小组,王人颢书记亲自挂帅,紧急部署各部门相关工作,要求关口前移,守好大门,紧盯每一个可能会“冒”出来的病毒携带者。

“茅主任,请留步。” 会议刚结束,王书记神情庄重叫住了她。

“刚才,突然接到国家卫健委的抽调函,请您作为全国抽调的 10 名感染控制专家之一,即刻动身驰援武汉。时间紧,任务重,有什么困难么?”

有着14年党龄和多年实战经验的茅一萍临危受命,快人快语:“准时出发,不辱使命!”

亲历过2003年的“非典,”多年从事感控,茅主任关注武汉“不明肺炎”已有几天,职业敏感让她“嗅”到了不安因素。

“爸爸,对不起,今年单位恐怕要忙,春节不能回家看您了。”早在一周前,她主动退掉了回淮安看望八十多岁老父亲的高铁票,随时准备迎战。

除夕,万家团圆之日,再忙,人们都会回家过年。可此时的茅一萍,却在连夜加班,她要做好外出后的工作布置, 让医院感染控制后顾无忧。

年初一早6点,面容憔悴的茅一萍,又和同仁们出现在科室,配合市、区疾控中心,完成了对徐州第一例新冠确诊患者的流行性调查工作;上午10点,茅主任手提一只小箱,急匆匆出发。这一切,做的行云流水,而又义无反顾。

当天下午,茅一萍直奔她负责管控的目的地,湖北省新冠肺炎首批定点收治医院---武汉市第七医院。

(二)

尽管有一定的心理准备,看到这里的设施,茅主任还是差点惊掉了下巴。

该院原来只是武汉武昌区的二级医疗机构,无论人员、物资和设备都不能满足收治危重患者的条件。虽然市政府安排了武汉大学附属中南医院结对帮扶,但从综合性医院一下子转为新冠定点医院,又一下子接入了这么多传染病人,压力可想而知。这意味着,面对汹涌的疫情,本院所有医务人员面临裸奔的危险!

“我们太缺感控力量,您来太好了,我们有主心骨了。” 院领导看着茅一萍,疲惫的眼里带着深深的恳求。

像一座上紧了发条的时钟,茅一萍清晨4:30起床,次日凌晨睡觉,吃着百家饭,穿着百家衣,分分秒秒都融进了工作中,30年的医护生涯,弹指一挥间,磨砺中走来,始终不改天使本色,与岁月俱增的,还有内心深处那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根据七院现状及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防控特点,她在走遍院里各个角落后,大刀阔斧布局改造,应地制宜设置了“三区两通道 ,”三区即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两通道是患者通道和医务人员通道,以此减少医患之间,人流和物流之间的交叉。

一天半,医疗废物暂存间按国家规范搭积木一样建起来了;三天,一个病区紧急改造成隔离病房!

痛定思痛,茅一萍要拿出一整套具体的实施细则。这可是个细活儿,又是个急活儿,可茅主任就是个说干就干的人,三天时间,她根据文件要求,构建了医院感染管理组织的三级体系,连夜制定了 39 条感染防控相关制度和标准操作流程,从行为上给予医务人员一个规范明确的指引和要求。

有了这些,就有了防护的屏障,全院的人心顿时踏实下来。

(三)

武汉七院的事理顺了,茅一萍又脚不沾地往其它地方跑。

抗疫的关键时刻,3202名医护人员来自于全国9个省市,286家医院。16支医疗队,面临着边建设、边救治、边培训、边磨合的困难,感控压力可想而知的严峻!

乍一见到准备进入雷神山医院开诊的医护人员,茅主任又喜又忧,大家不仅操着各式口音,参加培训时个个都是全副武装,戴着N95口罩、防护面屏,眼里还有些许的担忧。

“你们是不是认为武汉整个天空都飘着病毒?都不敢呼吸?”

队员们纷纷点头。

 我大年初一来的,现在安然无恙,说明只要做好防护,就可以安全。”

会场的气氛一下子轻松了下来。

80天里,武汉几大医院的感染防控指导,数支各地医疗队的培训指导任务,都能看到她的身影。驻地的饭厅、大堂,甚至宾馆外的阶梯、空旷的草坪,响彻着她反复重复的两句话:要救人,先保护好自己,这一切,需要大家努力;战略藐视战术重视,新冠病毒可防可控。

哗,哗,哗,掌声响起。

数千人次一场场考试下来,一批批医护人员走上战役一线,交出了零感染的中国答卷和奇迹,茅一萍也成为医疗队微信群里的碎碎念,让人安心、放心的“知心茅姐姐。”

你们保护武汉,我们保护您!这是感控的力量,也是抗击疫情的及时雨。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妈妈选择此时赶赴武汉,是我学习的榜样。 待我学成时,换我守健康!"正在临床医学专业读大三儿子的留言里,充满了骄傲。


二、生死时速:请战!我是共产党员

(一)

庚子年春,每天新增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的数字急剧攀升,武汉,无疑成为湖北感染情况最严重,疫情最危急的城市。

床位告急!医护人员告急!医疗资源告急!

看到每天的疫情报告,援疆回来,正在休假的徐医附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晁亚丽坐不住了。

2018年7月,她曾主动加入江苏省组团式援疆医疗队伍中,一年半来,创造了受援医院ICU史上的多个第一,其救治维吾尔族姑娘凯丽比努尔等事迹,被央视等主流媒体报道,多次获得自治区、自治州的表彰。

1月30日,她将饱蘸情谊的请战书发给了科室赵文静主任,再次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如果问援疆带给我最宝贵的是什么,那就是责任担当,是对党的忠诚和对国家政策的坚决执行……目前科室的同事们也在超负荷运转,如果国家有需要,我可以随时奔赴前线!”

两天后,省卫健委抽调人员组建第三批援湖北医疗队的通知刚发出来,晁亚丽第一个在微信群里回复:“我报名!是党员就应该冲在最前方,是医生就应该站在最前线!”

微信工作群里哒哒声不断,不到1小时,徐医附院第二批驰援武汉“硬核”医疗队伍便组建完毕,晁亚丽担任一行7名队员的队长。

医院党委书记王人颢代表院党委和全院4500名职工前来送行,院党政领导季芳、金培生、顾玉明、徐凯、谈在详、宋军、王志萍前来送行,相关临床科室主任护士长前来送行,职能部门负责人前来送行……

时间如此仓促,每一个送别的人都成了搬运行李的人,救治患者,保重自己,有事联系,平安归来......,所有的叮嘱和祝福,在为逆行天使们梳理头发的瞬间里,在依依不舍的挥手中。

(二)

2月4日,徐州医疗队到达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汇集到江苏队中,整建制接管一个病区。作为当时中国重症医学人才最密集的前线医院,该院汇集了全国18支医疗队,2412位医护人员,成为冲在最前线、严防第一线、死守生命线的人,也是湖北新冠肺炎患者的最后一道防线!

2月6日夜,晁亚丽副主任医师刚接班就一脑门子汗。看到病房里躺着的27个危重病人,有16个气管插管,5个无创呼吸机,6个面罩吸氧,心里那个急。为保证病人安全及救治效果,她不停地在病房查看每个患者的病情、监护仪数据及呼吸机参数,一圈下来,衣服早已湿透,一停下来,浑身冻得直打寒战。

一阵出汗一阵凉,ICU中的高强度高负荷,晁亚丽十多个小时不想吃饭、喝水、上厕所。

“滴,滴,滴,”那位新入院患者脉氧下降的报警声响起来了!正在病区值夜班的晁主任加快了步伐,赶紧来到病床前。

这是2月9日,他们来的第7天夜里,40多岁重症男患者气管插管突然脱管,脉氧只有70多,刹那间,病人呼哧呼哧提不上气,脸憋得像个紫茄子。

呼吸困难,意味着生命危险,需要紧急重新插管。

突发疫情的武汉,资源短缺,没有可视喉镜,患者又是体重100多公斤的困难气道,操作难度很大。

回望自己,几个小时的连续工作,裹在防护服里的身体汗水在流,护目镜已被雾气打湿,什么都看不见,但她知道,他们是在生死线上抢人,她得坚持,她必须坚持!

病人已经意识模糊,不能再等了。

跪在患者的床头,晁主任低下头,晃一晃脑袋,让护目镜里凝结的汗水划出一道缝隙,从中看到呼吸机的面板,拿着喉镜为患者开放气道。此时,她的脸和患者脸的距离不到10厘米,病人插管喷出的气溶胶,极有可能传染她!

作为重症科医生,她深深地知道操作的危险,事后想想还是很后怕,但是,在生死攸关的那一刻,她选择了义无反顾。

几分钟后,一股气体从管子里“吐出,”插管成功!患者长换一口气,呼吸顺畅,嘴唇红润,氧饱和度上来了。

戴着氧气面罩的老人,苏醒后,抬起手,竖起大拇指,感谢医护的救命之恩。他记住了徐州医生晁亚丽、徐磊、胡伟伟,记住了ICU副护士长孟庆亚、护师张文龙、张娟、黄康,记住了鬼门关前,这群可爱的人拼尽全力帮他打开了生的大门!

(三)

不但男患者记住了这群医护人员,从鬼门关里走出来的韩女士也记住了。

 2月14日,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监护室患者韩女士手捧“爱心处方,”请医护人员在上面签名。这张特殊处方单,是晁亚丽策划,江苏第三批援鄂医疗队18名医护人员,利用轮休时间绘制出的50张祝福语。“窗外有暖阳,身边有我们,” “不要害怕,东西南北会长江……”这是一个个特殊的心理治疗方案,也是至暗时刻的暖心贴。

夜里,江城下起霏霏细雨,街上寂寥,冷清。下夜班的路上,几位医护结伴而行,有人突然说,哈哈,今天情人节,我们送出去的“爱心处方,”就是最好的礼物啊!

对每个人来说,这都是战场上一起度过的,永远难忘的春节假期。而且,不能低头,不能胆怯,不能退缩。

日记里,晁亚丽这样写道:“今天是我来到武汉的第8天,刚刚隔壁邻居给我发了一段视频,是我家两个小子。几天不见怎么就感觉他俩长高了呢?在医院,我和同事,特别是女同事,几乎不提孩子的事儿,因为一提准哭,一哭就是一大片。“

“刚看着这俩小子冲着镜头说,妈妈打病毒去了,加油!眼泪一下子没忍住。我要感谢两个宝贝能包容我这个不合格的妈妈。”

“老齐,还有婆婆,我亏欠你们的太多,孩子,妈妈会加油的,等回到徐州,妈妈一定补偿。”

深夜,静悄悄,既当指挥员,又做战斗员的晁亚丽,心头

涌起前所未有的责任。


三、生死存亡----有国才能有小家

(一)

徐医附院重症医学科医生胡伟伟有两个孩子,儿子7岁,女儿3岁,和很多职场女性一样,她一边努力工作,一边相夫教子。

2月1日下午刚过6点,胡医生突然看到微信工作群的援鄂通知,即刻就报名了。

“时间太紧,也没想好怎样跟妈妈解释,但是我知道她会理解我!”

胡妈妈从同样是医务工作者的女婿那里知道了消息。

“武汉那边冬天湿冷,你这一去,又不知道啥时回来,多带些衣服。”

“孩子你放心,有我们带着,有时间就给家里打个电话!”

上半夜,妈妈默默地帮着女儿收拾行李;下半夜,她辗转反侧……

胡妈妈担心的,胡伟伟在武汉感同身受。

对于驰援武汉的几位英雄,徐医附院领导记得门清,这不,就在2月3日前方开拔的第二天,院党委委派常务副书记季芳,便带队逐一走访慰问家属来了。

“有困难给医院党委说。”笑容里是后方单位的暖心。

“是国家培养的伟伟,如今有困难,她应该去,慰问金不能收……。”

胡伟伟家发生的一幕,同样发生在另外6位驰援武汉的医疗队员家。

“没有国,哪有家,武汉现在正是缺人手的时候,孩子们不要担心家里……”

对于驰援武汉的所有英雄,徐州各级领导记得门清。市委书记周铁根、市长庄兆林、市委秘书长吴新福、副市长李燕、市卫健委主任吴宪、徐医附院党委书记王人颢先后视频连线援鄂医疗队,“你们舍小家顾大家,请务必做好自身防护,期待你们胜利凯旋!”

(二)

当然,缺人手,还要精兵强将。治疗病人历来讲究“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这不,徐医附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出征,其中就派出了经验丰富的孟庆亚、张文龙、黄康三位男护师。

就拿护理重症病人来说吧——

那天夜里接班,一名60多岁的患者病情突然加重了。

新冠肺炎中有两种病人最难熬,一是进入ICU的,一是已经上了ECMO的。狡猾的病毒变化莫测,刚才还呼吸平稳,一回头可能就不行了!这是他们最担心的的残酷事实。

当班的ICU副护士长、主管护师孟庆亚,此时发现病人的呼吸急促,意识开始模糊,赶紧报告医生。

“陈功(化名)又危险了!”

“上呼吸机!”

孟庆亚同时已做好了器械准备,几分钟内,医生、护士们集结抢救。

两小时后,陈功生命体征恢复平稳。孟庆亚和在场人员,只觉得防护服黏在身上,全身几乎湿透了。

做护士前,他曾在大学期间入伍从军3年,冲锋陷阵,身先士卒是丝毫不能犹豫的,这一夜,他在病床边守了五六个小时,片刻未离;下夜班后,脚下依然虎虎生风。作为护理小组组长,他还要一个个检查好防护用品后才能休息。

窗外,小雨淅沥,敲打着城市的屋檐,和小孟沉甸甸的心。

(三)

武汉中心医院同济中法院区重症病区,第一例ECMO(体外膜肺氧合)是90后党员黄康接手的。

这是外院刚转来的一个患者,心功能持续恶化,血压继续下降,血乳酸进行性升高,全身组织低灌注状态,心电图QRS波群明显增宽,反复室速发作,命悬一线。

医疗组讨论决定,必须赶紧上ECMO治疗(体外膜肺氧合),作为人工肺和人工心脏,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呼吸循环支持,为抢救生命获得宝贵时间,这也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顶级急救技术。

ECMO动脉穿刺置管操作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护理组询问了好几个人,大家你瞅着我,我瞅着你,摇头就是不会。

巧了,黄康接班了。早在2019年6月,徐医附院就购进一台ECMO机器,聪明的小黄率先掌握了操作要领。

此时,一声“我会,”让现场所有人看到了希望。

预冲、穿刺置管、一针见血、导管尖端定位、固定……医护各自分工,ECMO终于顺利上机,患者血压逐渐好转,尿量增多。

救过来了!高兴与激动荡漾在每个人的心头。

“小黄,好样的!”看着大家竖起的大拇哥,黄康松了一口气。

多次紧张有序的忙碌,防护服里湿漉漉的,就连纸尿裤也被汗浸透了。嗓子痒不敢大声咳嗽,困了不敢张大嘴打哈欠,眼睛里进汗了不能揉,后背痒痒不能挠,实在难受至极……

但握紧拳头的斗士们,在大声说:“疫情不退,我们不退!”

2月1日报名时,来自急诊ICU的徐磊、张娟、黄康三位 党员齐刷刷递交了请战书,主动要求上“前线,”护士长张杰其实很舍不得,护理部主任刘玉平更是感动。如今,前方捷报频频传来,他们为护理团队里能有如此有担当的队友深感欣慰。

武汉中心医院重症病区有30多个病人,晁亚丽、孟庆亚,带着徐医附院“医疗护理冲锋组”在前沿阵地,一守,就是30多天。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渐渐地,方舱医院冷清了,重症病房空床了,医护人员轮休了,新增病人停止了。原来肥胖臃肿的数字,随着春天的到来,越来越瘦弱。

3月25日,他们负责的病人全部康复出院,一个多月的鏖战,实现了医护人员零感染,收治病人零死亡的“双零“记录!

此刻,徐医附院医疗队不约而同向家里报喜。

清“零”的喜悦中, 3月30日起,7人又闻令而动,再赴重症病人救治高地武汉肺科医院新战场,直到4月12日,和第一个去武汉的茅一萍主任一起凯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武汉生病时,家与国之间,他们都选择了国,如今,武汉胜则湖北胜,他们也可以放心地回家了!


四、生有逢时---我们都是黄石亲卫军

(一)

湖北黄石,长江母亲怀抱中的孩子,省会都市圈联系紧密的副中心城市,与江城命运与共,同气连枝。这个距离武汉100公里的地方,疫情暴发,2月11日已确诊1015例,前沿阵地怎么守?

一省包一市!国家战略一出,各地响应的速度,可谓“一夜成军!”

江苏连鄂城,壮士再出征。2月11日下午,江苏省长吴政隆到南京禄口机场为队员们壮行,是晚,一架满载“散装大省十三太保”310名医护人员和医疗物资的航班,降落在武汉天河机场,奔赴黄石,救治生命。

卜林、刘平莉、甘玉英、杨广德、吴兴飞、蒋明琛、孙志玲、赵苏利、王雅丽、吴婷、韩倩倩、徐萍,12名徐州队员迎风而立。这是徐医附院派出的第三批援鄂医疗队——

卜林,1月21日将孩子送回睢宁父母家,23日返回上班后即报名;杨广德,妻子怀孕近两月,接到通知第一个报名;孙志玲,孩子7个月,哺乳期没有完全结束就悄悄报名;赵苏利,瞒着家人去了黄石,到达后才敢告诉父母……

他们是儿子,是父亲,是丈夫;是女儿,是妈妈,是妻子。但在2020年的这个早春,他们只记住自己的两个身份---白衣战士;还有,“黄石亲卫军,”这一当地政府赠给他们的荣誉称号。

队员们来自呼吸科、感染性疾病科、重症医学科,有着丰富的治疗护理经验。

依然二月,乍暖还寒。出征队员们用目光的温度,为对方加油取暖。

微信朋友圈,本次带队的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博士卜林,留下一句话:“我一定把你们都平安带回来!“

(二)

如果不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徐医附院80后小伙杨广德,也许还要过若干岁月才会去湖北出差或旅游,也许“黄石市中心医院”的名字不知道啥时才能所知。却没料想,他的第一个主动请缨,命运就让他和徐医附院乃至江苏同事,做了 “黄石亲卫军,” 从2月11日,到3月20日,这一守,就是39天。

早在 1月25日,徐州市首例新冠肺炎患者入住徐医附院感染性疾病病区,杨广德也是第一个报名,吃住在办公室。由于病区封闭式管理,没带刮胡刀的他,短短17天里,小鲜肉变成了萌大叔,杨医生也变成和女儿视频聊天时的 “黑爸爸。”

科主任颜学兵问杨广德:“报名,你爸妈、媳妇同意吗?”

“我是感染科主治医师,精力旺盛。老婆虽然怀孕二胎,但他们都支持我上前线!”请战言简意赅,让人无法拒绝。

出征电话打来了,杨广德转身进房间,迅速整理好他负责的几个新冠病人病历,床头交班,把头天就准备好的行李箱拉上,开车到了自家小区的单元楼下。

“赵玲,马上我就出发去黄石。”

“宝贝,爸爸去打怪兽,回来就陪你出去玩。”他抬着头,看着自己的妻女,对空喊话伸出拥抱的臂膀。

同在本院呼吸科的医生赵玲眼光里温柔似水:“去吧,我在徐州上班,你在黄石自己多保重,每天报平安。”

踏出了小区门,杨医生感觉似乎是要去到另一半地球。这次,他没忘带刮胡刀。

“别再让大家喊我酷大叔了,嘿嘿。”

(三)

在黄石,除卜林主任外,呼吸科副主任医师刘平莉和其他11名队员被分到本市中心医院和中医院。

2月14日,是刘平莉的第一个班。尽管经过短期培训,全套防护服装备的穿戴还是十分耗时,因此,她足足提前了一个小时到达病区。

刘平莉的第一个病人,是位60岁的新冠加脑梗危重女性患者,由于不能说话,每次查房,都要拿着手机和她家人视频,并写在纸上为她加油鼓劲;

另一个床位上的阿姨问她:“妹妹,我会好吗?我家里还有93岁的老母亲呢。”看到手机上她妈妈的照片,刘主任安慰她说:“每天用这么多药呢,会好的,等你能离开这台机器,就可以回家了。”

常常在帮助,偶尔会治愈,总是在安慰。涌动着的,是一股股人间温情。

(四)

2月13日晚,卜林接到江苏省援黄石指挥部命令,只身前往阳新县支援,与先到的战友们汇合,并被当地县委火线任命为阳新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业务主任。

2月15日晨,冷雨扑面。卜林6点起床,匆匆地吃完早饭,就候着班车从所住酒店赶往当地医院。

了解到15位重型患者中,有的气管插管,有的使用无创呼吸机,有的高流量吸氧,有的合并消化道出血,有的合并大面积脑梗塞......卜林主任的心情变得愈加沉重,然而也愈加坚定了他援鄂的初心:来前线,就是为了救活更多的人!

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戴上防护口罩,他一头扎进重症医学科病房,这个离死亡最近的前沿阵地,详细问诊、逐一查看这里的每一位重型新冠肺炎患者。

重症1床,94岁的老太太张某莲正在进行氧疗。除了罹患新冠肺炎外,她还合并有肝硬化腹水,最重要的一点,格外烦躁,极度不配合治疗,在同一个病区的孙子劝说她也无济于事。

眼见患者病情有恶化趋势,反复核酸检测阳性,“必须换一种治疗思路”的想法涌上卜林主任心头。

他依据多年的经验初步判断,老人年岁已高,且被隔离在病房,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们,让她产生了恐惧与绝望的心理。

“任何一个生命都不能放弃,除了吸氧,试试将口服的中西药加到饭里,给她喂下去。“他对护士说。

为了让这位“老小孩”奶奶开心,按摩、洗发、剪指甲、送衣服、打比划......,各种招式都用上了。也许是医疗队的关爱感动了老太太,慢慢地她开始接受治疗,每次查房,都会伸出大拇指给医疗队员点赞。

经过悉心诊疗,老人的各项指标在好转,好转,持续好转,及至有一天老太太生命体征稳定,连续两次核酸检测阴性时,卜林主任和战友们“奔走相告。”

“奶奶,这是专门为您颁发的奖状,高兴不?”

鲐背之年的老人热泪盈眶,围拢在床边的医护队员噙满泪花。

在ICU的方寸之间,绝望和希望并存。经过艰苦的努力,重症病房的患者陆续转入普通确诊病房。 “心中的大石头终于可以落下了。”卜林主任的在日记里,写下了“春暖花开,未来可期”的憧憬。

希望和幸福终于扑簌簌一次次到来。

“谢谢你们,江苏的医生,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看着危重型患者周某强治愈出院时的背影,想到他当初的病情极度不稳定、低落到冰点的心理,以及那些如他一样从鬼门关前挺过来的人们,卜林主任眼眶微红,是的,鲜活的生命又回来了。

国家一声令下,新冠病人应收尽收;病人生有逢时,我们决不言弃。一家祖孙两个重型新冠肺炎患者被治愈,黄石年龄最大的重型新冠肺炎患者被治愈,卜林所在的江苏医疗团队创造了两项第一!

3月4日,被医学耽误了的文学家卜林,奉上了《疫敌城外和南通金主任诗一首》:

风靡青山雨潇潇,故乡那堪梦里遥。

疫魔横行天地暗,长江千里起波涛。

檄文传遍男儿应,巾帼不遑让分豪。

待到破城擒贼日,再奏凯歌共还朝。

(五)

黄石市中心医院,ICU病房里,刘叔叔终于终于睁开了眼睛,眼角带着泪水。

ICU护师吴兴飞透过护目镜,看到他睡眼惺忪,却露出微笑,

顿时心里一暖。

这是他接手护理的第一位病人,一度昏迷十几天,戴着呼吸机又拖着氧气瓶。经过持续不断的治疗护理,终于转危为安了。

吴兴飞站在床边,听着病人又咳嗽起来,借着男护士的力气和巧劲,采用“俯卧位翻身法”悠悠地帮助病人翻过身。

他调整一下呼吸,稳住手,凭借经验,探头进去,痰液引流进大瓶里,病人的呼吸立马顺畅了。

刘叔叔虽然苏醒,但不能说话,感激的眼神仿佛在说,“谢谢! 为了我,你们一夜都没合眼!”

“叔叔,我们不辛苦。”小吴高兴着哽咽起来。但是,自己不能掉泪,下一个病人还在等着他。

ICU病房多是昏迷患者, “他们一定希望身边有个人告诉他,今天,窗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自己理应是病人醒来就可以见到,听到的“那个人。”

吴兴飞忙完操作,常常坐在病人身边念叨,说话多了,便成了ICU病房里的“话唠。”

暖心的话,不断地从他嘴里冒出来,在病人的耳边萦绕。

耐心、细致、热情、周到、随叫随到,时间久了,小吴又多了一绰号: “飞哥”暖男。

你知道此时,一个医护人员最幸福的时刻是什么?

“当然是看到一个个病人痊愈。来黄石是我做的最正确的决定!”

面对江苏电视台采访镜头,这个90后男孩的笑容特有感染力,圈粉众多。

(六)

晚上,指针指向11时,派往黄石中医院ICU护师吴婷的手机微信上传来好消息:下午,她参与护理的两名危重型患者血压恢复正常,身体状况暂时趋于稳定。

“没有什么比这更令人开心了。”虽然是一名老兵,但她觉得自己有很多不足,比如穿着防护服打针、抽血、穿刺,动作很难到位。为了减少患者痛苦,吴婷反复模拟练习,终于练出了手感。

每一针,都在推送着生命的希望。

和战友们一样,脸上被N95口罩和护目镜压出的深深痕迹,因为频繁洗手,手背已经磨破。

重症病区的12床,是男护师蒋明琛重点护理过的王爷爷。由于长期卧床,吃喝拉撒都在上面,情绪也很消沉。这一日他把大便拉在了床上,小蒋发现后,立即帮他打水擦身更换衣服。

“小弟弟,你从哪里来的?”老爷爷侧过脸来。

“我是从江苏徐州来的。”

爷爷握着他的手,很是激动,“不好意思,给你们添麻烦了,我自家的孩子也没有帮我这样做过。江苏小弟弟,谢谢你!”

二十天后,爷爷可以下床了。蒋明琛给他家人打手机,电话那头哇的一声哭起来,比送来那天哭得还厉害,震得小蒋脸麻。

“真没想到,你们把一个80多岁老人的事当事,我们都觉得没有希望了……”

下班的路上,蒋明琛一脸灿烂,给自己来了一张随手拍。“不多说了,今晚,我先去梦里赏樱花漫天飞舞,登黄鹤楼看大江东去。”

蒋明琛、孙志玲、赵苏利、王雅丽、吴婷、韩倩倩、徐萍,一个个护士,或站在病人旁,喂药、监测生命体征;或推着治疗车,打针、梳理全身管路。时进,时出,由近及远,由远及近,他们与患者彼此关心,彼此加油,彼此祝福,彼此感动。


五、生生不息----江山自有人才出

历史定将铭记。

3月27日上午9时许,湖北黄石最后1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治愈,

至此,黄石实现全部“清零。”

伴随时间推移,从武汉到黄石到湖北再到全国,治愈患者人数不断上升。

2020年4月8日零点整,武汉解封!

那是至暗时刻的一缕阳光,是提振信心希望的兴奋剂,是给百姓普大喜奔的好消息,更是中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阶段性胜利的重要标志!

全城彩灯亮起,党员护师张娟和全国人民人民一样,深深地被这一历史时刻振奋,泪水止不住的流。第二天上午,看到住宿的酒店大厅角落有一架钢琴,这位音乐达人,指尖生风即兴弹奏,惊奇了在场所有人。

驻地的酒店经理站的笔直,深深鞠躬。

“谢谢您为湖北拼过命!” “ 记得回来吃小龙虾!”

用生命奏响生命,他们,已活成了青春想要的样子!

1月25日至4月12日, 江苏队共派出2757人驰援武汉黄石,援湖北女医务人员达到1834人,在武汉同济中法新城院区,徐医附院第二批医疗队融入江苏医疗队,79天里,共同成功救治77位重症患者;在黄石,徐医附院第三批医疗队融入江苏医疗队,46天里,共同成功救治新冠肺炎普通型及重症患者近千例。不仅如此,医疗队留下了大量治疗的资料,是技术,是经验,更是生生不息的爱的传递!

援鄂的日子里,孟庆亚、杨广德火线入党,张文龙如期入党, “党员先上”不是口号,而是一次次生死线上的冲锋在前!

白衣执甲,慷慨赴荆楚;春暖花开,荣耀归故里。三月下旬,各地医疗队一批批陆续撤离;湖北各地,一时成为惜别的海洋。

一次次弯腰,一次次回谢,返程大巴车里的队员,早已泣不成声。

一座城迎接一群人。和全国各地一样,观音机场“水门礼、”警车护航、专车护送……徐州以最高规格、最深敬意,迎接战疫英雄们回家!

直面疫情大考,徐州乃至江苏所有的医疗队员,凭借硬核得分,交出一份疫情防控的高分答卷!江苏省卫健委副主任兰青如是说;

我代表1000多万徐州人民,对医疗队员回到家乡表示热烈欢迎和崇高敬意!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如是说;

幸得有你,山河无恙!徐州市卫健委主任吴宪如是说;

疫情发生后,我们的医护人员奋不顾身逆行冲上前线,检验了人心,考验了人性,展现了职业的光芒。可亲可敬的天使们,欢迎你们回家!徐医附院党委书记王人颢如是说……

2020年仲春,在湖北,所有逆行者收获了这座大省给予的礼遇,也收获着来自国家,来自方方面面的致敬与感激。

援鄂医疗队员中,徐医附院茅一萍获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疫情防控先进个人”称号,成为徐州唯一一个荣膺此国家奖项的人;

江苏省“记功”奖励,茅一萍、晁亚丽、卜林、刘平莉、蒋明琛在列;

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晁亚丽在列;

“江苏最美青年医务工作者,”吴兴飞在列;

徐州市五一劳动奖章,张文龙、胡伟伟、杨广德等在列;

徐州市三八红旗手,刘平莉、徐萍、张娟在列;

“黄石市荣誉市民”称号,徐医附院第三批12位医疗队员在列;

江苏省委通报表扬,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援湖北青年突击队赫然在列!

……

草木葱茏,无惧瘟疫。窗外,无数花朵次第开放。繁花似锦的春天,已经全面到来!


作者简介

李继玲,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现任徐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散见于《扬子晚报》《新华日报》《诗歌报》《散文选刊》《中国文学》等报刊杂志,著有个人文集《玫瑰往事》《一座城的风花雪月》,合集《爱上徐州》《岁月如歌》等。荣获2015年“乐游徐州”征文一等奖,2016“南水北调”征文二等奖,2018中国散文网国内征文二等奖,2019云龙山水全球散文征文二等奖等。

 
 
Tags标签: 责任编辑:李继玲    
上一篇: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战“疫”中的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掠影

下一篇:最美的霜降诗词:一起感受白露为霜的深秋

看完这篇文章,你的感受如何?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