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书画首页 书画资讯 书画访谈 浙商艺术 作品展示 书画展示 文学天地 书画活动 三周年展
 
书画活动  
  书画交易
13813285085(夏春)
13775856669(刘柏林)
 
文学天地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频道 > 文学天地   

胡连俊:烽烟滚滚台儿庄--电影《血战台儿庄》采访散记

时间:2023-04-15    来源:黄淮网    作者:胡连俊
内容摘要:黄淮网(胡连俊) 2023年4月15日是闻名中外的台儿庄大捷85周年纪念日,特撰此文以表怀念之情。1938年春天,中国的抗战走到一个坎儿。北边,青岛与济南沦陷;南边,上海与南京

黄淮网(胡连俊)  2023年4月15日是闻名中外的台儿庄大捷85周年纪念日,特撰此文以表怀念之情。

1938年春天,中国的抗战走到一个坎儿。北边,青岛与济南沦陷;南边,上海与南京失守。徐州成为津浦线上的孤岛,两支日军精锐从东北、西北两翼气势汹汹地杀来,妄图打通津浦、控制陇海。以李宗仁将军为首的第五战区坐镇徐州,在鲁南一带发起与日军的决战。台儿庄的争夺持续1个多月,歼敌1万多,而我方损失3万多,以3比1的代价取得大捷,恰是“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注脚。

这场在正面战场重创日本侵略者的激战,当年即受到毛泽东同志的肯定和赞扬。如今,在台儿庄大捷85周年之际,作者不由想起37年前,采访电影《血战台儿庄》拍摄的情景。

徐州是电影开拍之地

1986年3月8日下午,笔者作为采访记者,来到淮海东路老邮电局旧址,一处正在拆迁的工地,半拉子大楼孤零零兀立在一片废墟中,被导演选作台儿庄火车站的外景地。《血战台儿庄》的第一场戏就在这里开机。双鬓斑白的杨光远导演手持喇叭忙碌着,顾不上与记者说话。次日晚上,我应约来到演职人员下榻的徐州体育馆招待所(中山南路中医院对面),跟杨导做了一番长谈。后来,作者又应广西制片厂相邀,到山东枣庄采访拍摄活动,了解到更详实的背景材料和实拍情景。

上图左为当年李宗仁在徐州留影,右下为杨光远导演在徐州拍摄现场

笔者问杨导,徐州是台儿庄战役的军事指挥中心,因之成为电影的首拍之地?杨导说,倒也不全是。台儿庄血战始于3月14日,终于4月15日,3月8日在徐州开拍,一路北上,到台儿庄正好与历史上的交战时间相合,贴近了历史真实。 这样一直拍到河北,影片就基本拍摄完成了。

摹实求真写健儿

杨光远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导演,曾参加过《地道战》、《归心似箭》、《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再生之地》、《老板和电妹子》等影片的摄制。拍《血战台儿庄》那年,他55岁,两鬓飞霜,但举止矫健、神清目朗。他说,台儿庄大捷当年威震中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现在用电影艺术再现它,要本着摹实求真的精神,突出纪实风格,拍成文献故事片。片中,不仅重大的历史事件是真实的,战事的年代、时间、人物、地点、部队的番号也是真实的。影片涉及反法西斯战争的背景和我国军民奋起抗战的场面,象淞沪会战、平型关大捷等,尽量采用资料影片。至于历史人物的重要对话,都要有根有据,力图做到句句有出处。例如,片中蒋介石在徐州会议上的那段激昂慷慨的讲话,就是从蒋的一封长篇电文里节选的。

左图为赵恒多饰演的蒋介石,右图为邵宏来饰演的李宗仁

影片在题材上有所突破,表现手法也力求新颖。全片是开放式结构,是一些历史片断的有机组合,不故意追求每场戏的戏剧跌宕和冲突,也没有绝对的主角。韩复榘仓皇撤逃,不战而放弃山东,以至在开封被枪毙;张自忠临沂解围和王铭章的壮烈殉国;陈桐萱摧毁日军大汶口机场和池峰城组织敢死队,以及台儿庄里的拉锯巷战、室内肉搏等历史性场面,都将根据历史实际情景予以真实再现。

伊文思的纪录片成学习蓝本

说起《血战台儿庄》的纪实风格,杨光远提起著名电影艺术家、素有“飞翔的荷兰人”之称的约·伊文斯。1938年1月,在结束了对西班牙内战的采访、完成了纪录片《西班牙土地》的摄制之后,他邀集自己的学生和同胞弗尔纳汉脱和匈牙利战地摄影记者卡巴,带着一架勃特里大型摄影机、两架手提“埃姆”摄影机,踏上了去远东的征程。当时,上海、南京等都已失陷,取道香港,来到武汉。当年三月,他们在一名国民党少将的陪同下,从汉口出发,奔赴台儿庄前线。走郑州,过开封,情势日趋紧张,常常要钻进坟地里躲避日军空袭。他们由乘火车,改乘卡车,最后弃车步行,硬是背着器材来到台儿庄那个炮火轰鸣、枪声密集的中国军队前线指挥部。此后的一个多月,他们把一幅幅珍贵的历史性画面收入了镜头:第二集团军司令孙连仲和师长池峰城等运筹帷幄,中国军队向日军发起总攻,士兵们怒歼敌军坦克,日军狂轰滥炸和平城市,台儿庄劫后战场,老百姓重返家园,各地人民欢庆台儿庄的胜利……嗣后,伊文斯以此为主体,加上在武汉、西安、兰州等地拍摄的镜头,制成了历史文献纪录片《四万万人民》。这是全世界唯一的一部关于台儿庄会战的纪录影片,是人们研究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的珍贵资料。

岁月如流,往事悠悠。1985年年秋天,伊文思来我国访问,听到电影《血战台儿庄》筹拍的消息,十分兴奋,很快会见了编导和主要演职员,表示祝贺。这位82岁满头银丝的老人回忆起当年在烽火战场上穿梭采访的情景,历历如在眼前,深深感染了在场的电影主创人员。导演杨光远由此坚定信念,决心追求纪实风格,尽量向新闻纪录片靠拢,努力拍成文献故事片。伊文斯的《四万万人民》便成了全体演职人员必看的教材和蓝本。从时代的氛围到每个场景的情状,从一些历史人物的举止、风貌到普通士兵的衣饰、气质,每个镜头都给他们以宝贵的启示。

探求历史真实的小字辈

笔者在枣庄期间,还采访了《血战台儿庄》的编剧田军利、费林军。出人意料的是,两位编剧竟然是名不见经传的30出头的年轻人,两名初中毕业生。《血》剧是他俩的第一部电影剧作。当时田军利32岁,费林军30岁。小田身材微胖,架副眼镜,能歌而健谈,在文化部做共青团工作。小费清瘦而文静,象一位白面书生,在电子工业部电影录像室做编导。七年前,当他俩带上采访本,开始搜寻台儿庄会战的资料时,两人的年龄加起来还不到60岁。

《血战台儿庄》是建国以来第一部表现国民党军队抗日杀敌的影片,题材新颖,气势宏大,从战场写到会场,从民间写到最高当局,涉及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众多的历史人物,是历史文献片,又是艺术故事片,熔历史与艺术于一炉。两名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年轻人,怎么会想到要触碰这个题材呢?

“说来很有趣,这个念头起源于当年的学毛选呢!”俨然“大哥”的小田,首先打开话匣子。原来,小田和小费都出身在军人家庭。他们的父辈当过“八路军”和“新四军”。两人一前一后参军,分在同一个部队,一个住三楼,一个住二楼。在那个“高举”的年代,他俩挤在一块学习《毛泽东选集》。年轻的军人并不满足于牢记一些格言和警句,而要探究文章的背景和底蕴。当他们学到《论持久战》时,目光不约而同地凝聚在下面的话上:“每月打得一个较大的胜仗,如象平型关、台儿庄一类的,就能大大沮丧敌人的精神,振起我军的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在当时的历史教科书上不曾提及的“台儿庄”,象一束闪电,激起他俩探求历史真实的兴趣和勇气。从部队来到地方以后,他俩加快了追寻的脚步。跑图书馆,寻访历史见证人。占有的材料愈多,他俩就愈加同意一位历史学家的话:“忘记台儿庄是很可惜的!”中国军队台儿庄大捷的史绩,起码可以纠正欧美一些历史书的偏见:似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和中国人的努力关系不大,似乎纯粹是美苏出兵的结果。要对中国的民族战争史负责,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负责,就要写好《血战台儿庄》。这就是两位年轻人的信念。

“采写中间遇到什么困难没有?”

“最大的困难就是许多饱经沧桑的老人看我们年轻,不愿意谈。”此时,面目清秀的小费插上了嘴。“当然,埋怨是没用的。关键是要做出让人家相信的成绩来,不能等待别人理解。”说得好!学识浅薄,以勤补拙。寒冬苦夏,孤灯相伴,熬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单是采访笔记和手稿,就堆了好几摞。几经修改,1983年《八一电影》杂志第四期发表了他俩的作品,

后来,广西电影制片厂接受剧本后,厂方和编导们又对剧本动了大手术,将以张自忠个人命运为主线的戏剧性结构改为开放式结构,展现战役的全局。杨光远奔波各地采访那些原国军将领及他们的后人,搜集素材。跟年轻人一样,他在采访中同样遭到过冷遇。找到郑洞国时,他不愿意接受采访:“你们一拍国民党,就是歪戴帽子,斜着眼,都是反面角色。”杨导详述电影严格忠于历史的纪实风格后,老人才欣然开口。就这样,电影剧本经过十七次修改才最终定稿。

踏破铁鞋力求酷似

此片涉及的历史人物甚多,有蒋介石、宋庆龄、白崇禧和第五战区的李宗仁、徐袒贻、孙连仲、张自忠、庞炳勋、汤恩伯、关麟征等,因而选取特型演员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颇费了一番周折。

山东军阀韩复榘是个带些演义色彩的人物,诸如传说他没文化,闹出“关公战秦琼”一类笑话等。其实,韩复榘读过《四书》,当过冯玉祥的文书,写得一笔好字。不过,他长相有几分怪,又高又瘦,脸部比普通人的脸长出近二分之一,生就一双细小的眯缝眼。导演从北到南,踏破铁鞋无觅处。

一天,副导演翟俊杰在家里整理影集,一眼瞥见20多年前的战友齐春祥的旧照,豁然一亮:“这不是现成的‘韩复榘’吗?”当下,一个长途电话打到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

“老齐,你是瘦还是胖?”“跟过去差不多。”“身体有什么病灾没有?”“体壮如牛!”

于是,这位解放战争时期扛着机枪进军西藏的战士,便成了银幕上的“韩复榘”。

扮演李宗仁的演员邵宏来,是青岛市话剧团的演员。他在电影《南昌起义》里演过陈独秀,又曾执导过电视连续剧《夜幕下的哈尔滨》。之后,曾有3个剧组的导演看中了老邵,希望他扮演李宗仁,但机缘未到,迄未如愿。

这一回,导演本来邀请老邵的一位同学去试镜头,这位同学却推荐了老邵。结果,一见即被看中。当他在徐州街头拍外景时,有两位70多岁的老人惊讶地说:“真象当年的李宗仁!”后来,李宗仁的儿子李幼邻听说国内在拍父亲指挥的台儿庄战役,立马乘飞机回国。观看尚未完成的“毛片”时,激动得泪流满面,待影片放映结束,拉着邵宏来的手说:“太像了!”。

老妪老翁通晓大义

拍摄《血战台儿庄》的消息,轰动了鲁南枣庄市,一时满城尽说台儿庄。全市男女老少对拍摄工作给予全力支持。

在拍摄现场,杨导指着眼前那些面色黝黑、举止笨拙的群众演员说:“他们都是当地农民,气质纯朴,而当年西北军的很多士兵就是来自农村的。”拍摄时,数百名群众演员,换衣服前还有说有笑,但一换了衣服,整个人的气质立马变了,一个个神情严肃,仿佛又回到当年战场。

有一场戏反映日军的暴行,需要10名妇女扮演被杀害的老乡。从气质和肤色考虑,由当地农民扮演最合适。但,导演的心里打起了鼓:十七八岁的农村姑娘,当着几百号人躺在地上,人家干吗?六七十岁的老大娘,装扮“死人”,不犯忌讳吗?出乎意料,应征者十分踊跃。一位72岁的老大娘说:“打鬼子的电影,俺拍!装死人怕啥?死是假死,拍完不就站起来了?”说得众人哈哈大笑。

在台儿庄的街头,摄制人员偶然看到一位步履坚实、精神矍铄的老人边走边唱:

“同胞们,向前走,别退后!生死已到最后关头,生死已到最后关头!亡国的条件,我们决不能接受!中国的领土,一寸也不能失守……”

那短促、刚劲的节奏,似鼓点;那热烈、昂扬的旋律,如洪涛。人们仿佛听到了当年中国士兵沸腾的心声……唱歌的,是当地年逾古稀的回族老人李华昆,那场激战的幸存者。他的歌声,为影片的音乐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孙宝成老汉回忆当年大战,历历在目

坑底大会战

一天下午,拍摄影片末尾的一个长达2分多钟的镜头:“劫后战场”。地点选在一个直径60多公尺、深10多公尺的大坑里。演员和道具布满四周斜坡。摄影机在坑底中心位置,按照上、中、下3个高度摇3圈,拍成一幅长卷:空旷的原野上弹坑累累,车马狼藉、硝烟缕缕,中国士兵和日军士兵尸横遍野,枯草上挂着殷红的血滴……

为了拍好这场戏,他们忙了一个多星期。群众演员500多人,有解放军战士和当地农民,要精心组织、排练。道具上百种,有大炮、机枪、战马、弹箱、断肢、烂筐等,林林总总。武打演员50对,或对刺、或滚打、或刀劈、或石砸,花样百出。化妆也不寻常,一是演员多,二是要求高。这么大的工作量,光靠业务部门实在忙不过来。演员们不管有戏无戏,从司令长官“李宗仁”、军长“张自忠”到日军师团长“矶谷廉介”。每天都赶到现场忙碌,俨然是一场“坑底大会战”。

下午5时半许,夕阳残照,野风瑟瑟,到了拍摄的最佳时刻。导演一声令下,全场协同动作。六七个弹坑相继爆炸,烟尘四起,碎石飞迸。正在坑底指挥的副导演翟俊杰被飞石砸伤了右腿,扮演韩复榘的齐春祥,额头冒出了鲜血,然而,镜头拍得很理想,他们都开心地笑了。

浑如自然不事雕琢

《血战台儿庄》的化妆工作,由化妆大师颜碧君主持。向生活真实靠拢,不事雕琢,不露化妆痕迹,是她追求的目标。

请看在徐州拍摄的台儿庄车站一场戏。5名士兵从废墟里蹒跚地走来。衣服褴褛,似有烧焦味。血污、灰尘把面孔涂得模糊不清,一名士兵炸断了腿,被人搀扶着,一名士兵颤巍巍地向师长池峰城举手敬礼——三根手指炸掉了半截,鲜血淋淋……细致而逼真的化妆效果,把战争的残酷无情、中国士兵的英勇顽强,活脱脱展现出来。

片中这类战场上的人物气氛装,几乎达到乱真的程度。无论是王铭章将军头部重伤的化妆,还是农村老汉撞死在石滚之上的惨象,看上去都与生活的真实毫无二致。同是脸伤,却有枪伤、烧伤、砸伤、刀伤之分。同是枪伤,又有进口伤、出口伤之别,形态各异,维妙维肖。此外,摄制组还煞费苦心地找来一些残疾人作群众演员,断指、缺鼻、少腿、无耳者都派上了用场。化妆师在伤残部位稍作渲染,就骗过了观众的眼睛,变成了富有感染力的银幕形象。

翟俊杰饰演的王铭章

对那些著名的历史人物的化妆,颜碧君十分重视利用演员自身的条件,不作过多的修饰。庞秉勋、池峰城那一脸胡须,用的是演员的真胡子。

江化霖饰演的池锋成

李宗仁、张自忠那黝黑的皮肤、肌肉绷紧的面部,也是利用了演员的“真面孔”。扮演李宗仁的邵宏来,扮演张自忠的初国良,一年前试镜头时,皮肤嫌白,身体略胖。他们坚持清晨跑步,晚间泡热水澡,节食减肥,没事就晒太阳,实拍时已是理想的戎马倥偬的武将形象了。

初国良饰演的张自忠

台儿庄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影片的拍摄,牵动了许多中外人士的思绪。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程思远因为政务羁身,不能亲临台儿庄,便写了题为《再现历史风云,促进祖国统一》的讲话稿,请编剧田军利、费林军带到记者招待会上。这位李宗仁先生的追随者写道,影片的拍摄是“我国影坛上的一件大事”,它“必将激起人们的爱国热忱,必将对祖国的统一大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殷殷之情,溢于笔端。

影片的拍摄,也给枣庄带来发展文化事业的机遇,1993年,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建成开放,迄今已接待中外游客3000多万人次。新世纪初年,笔者再访台儿庄,留下了新的图像。

饱受战火洗礼的清真寺

作者在台儿庄

纪念馆内的影视厅长年播放当年战地记者拍摄的珍贵纪录片《台儿庄战役》和电影故事片《血战台儿庄》。可以预期,作为激励国人爱国情怀的生动教材,《血战台儿庄》必将流芳百世。

  供稿时间:2023年4月15日

(胡连俊 徐州广播电视台资深记者,杂文作家)

 
 
Tags标签: 责任编辑:胡连俊    
上一篇:胡连俊:徐州首部电视剧《开市大吉》

下一篇:胡连俊:寻访神医华佗

看完这篇文章,你的感受如何?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