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书画首页 书画资讯 书画访谈 浙商艺术 作品展示 书画展示 文学天地 书画活动 三周年展
 
书画活动  
  书画交易
13813285085(夏春)
13775856669(刘柏林)
 
文学天地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频道 > 文学天地   

《大美徐州》,一部家乡文化的壮丽史诗

时间:2024-06-24    来源:黄淮网    作者:孙培棠
内容摘要: 引言: 徐州,这片华夏文明的瑰宝,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她如一位穿越千年的美人,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风采。今天,我们将跟随张长林先生的脚步,一同探

 引言:

 徐州,这片华夏文明的瑰宝,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她如一位穿越千年的美人,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风采。今天,我们将跟随张长林先生的脚步,一同探寻《大美徐州》背后的故事,领略这座城市的自然与人文魅力。

 一、徐州:历史与现代的交汇点

 徐州,古称彭城,地处华北平原的东南部,是长江三角洲的北翼。她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交通枢纽的重要节点。历史的车轮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从春秋战国的纷争到楚汉争霸的烽火连天,从三国时期的英雄辈出,到唐宋明清的繁荣稳定,徐州始终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二、《大美徐州》的编纂之路

 张长林先生,一位对家乡文化怀有深厚感情的学者,为了将徐州的美丽与魅力呈现给世人,他毅然踏上了编纂《大美徐州》的征程。在这六年里,他踏遍了徐州市区及五县,寻访了古镇、古树、古井、古桥等人文遗迹,用镜头捕捉了徐州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他拍摄了四万多张照片,撰写了一百二十多万字的读书笔记,用文字与图片共同编织了这部关于徐州的壮丽史诗。

 在编纂过程中,张长林先生不畏严寒酷暑,不怕艰难困苦,他克服重重困难,坚持用大爱铸就这鸿篇巨著。他查阅了大量文史资料,走访了众多专家学者,与他们共同探讨徐州的历史文化。他坚持以史实为依据,以文献为参考,力求在书中展现徐州的真实面貌。然而,就在他全身心投入这项工作时,病魔却悄然而至。他被诊断出患有重病,需要长期化疗。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张长林并没有选择放弃。他深知,自己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必须坚持下去。在化疗期间,张长林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和折磨。但他依然坚持在病房中整理资料,撰写读书笔记。每当夜深人静时,他便会独自一人坐在病床上,借着微弱的灯光,翻阅着那些关于徐州的文献和照片。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与执着,仿佛要将徐州的每一个细节都刻印在心中。然而,资金问题也摆在了张长林的面前。为了完成这部巨著,他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需要筹集足够的资金。他变卖了家中的财产,甚至不惜借贷,自筹资金210万元,用以支持这项事业的完成。在这六年里,张长林先生经历了无数的日日夜夜,只为了将徐州的美丽呈现在世人面前。他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着这片土地,用自己的双眼捕捉着每一处美景。他的坚持和毅力让我们为之敬佩和感动。

 三、《大美徐州》的内容与价值

 《大美徐州》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十八篇,涵盖了徐州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名人轶事等多个方面。书中不仅详细记录了徐州的历史沿革与文化特色,还深入剖析了徐州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书中还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图片和文献资料,为读者提供了直观、生动的阅读体验。

 在阅读《大美徐州》的过程中,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那里的山水如画、古迹如诗、民俗风情如歌。我们被书中那些感人的故事深深打动,也被那些美丽的画面深深吸引。通过这套书,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徐州的历史文化,感受徐州的独特魅力,激发我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大美徐州》背后的故事

 张长林先生,他出生在萧县名门旺族张家,继承了祖辈的红色基因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为了将徐州的美丽与魅力呈现给世人,他毅然踏上了编纂《大美徐州》的征程。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晨,张长林站在云龙湖畔,望着波光粼粼的湖面,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与感慨。他拿起相机,准备捕捉这难得的美景。就在这时,一位热情的市民走上前来,热情地与他交谈起来。

 “先生,您是不是来拍云龙湖的呀?这湖可美了,尤其是早上和傍晚的时候。”市民热情地向张长林介绍着云龙湖的美景。

 “是的,我觉得这里真的很美,想把它记录下来。”张长林微笑着回应。

 “那您可得好好拍,我们徐州还有很多这样的美景等着您去发现呢!”市民的话语中充满了自豪与期待。

 在云龙山上,他遇到了一位正在练习书法的老人。老人手持毛笔,在青石板上挥毫泼墨,每一笔都铿锵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充满了生命。

 “老先生,您的书法真是精妙绝伦啊!”张长林由衷地赞叹道。

 “哈哈,过奖了。我从小就爱写字,现在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老人笑着回应道。

 “那您觉得徐州的文化底蕴如何?”张长林趁机问道。

 “徐州啊,那可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我们这里是彭祖养生文化发源地、古徐国文化、两汉文化、大运河文化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太多了。而且徐州的民俗文化非常丰富,比如徐州剪纸、睢宁儿童画、邳州农民画、徐州琴书、徐州柳琴戏、徐州香包等。”老人如数家珍地介绍着徐州的文化。

 在老人的讲述中,张长林对徐州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决定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到《大美徐州》中,让更多人了解徐州的魅力。

 然而,编纂《大美徐州》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资金短缺的困境下,张长林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一个名叫李明的企业家。李明在得知张长林的事迹后深受感动,决定资助他完成这部作品。

 “张先生,您的坚持和执着精神让我深感敬佩,我愿意资助您完成《大美徐州》的编纂工作。”李明诚恳地说道。

 “真的吗?那真是太感谢了!”张长林激动得热泪盈眶。

 在李明的资助下,《大美徐州》的编纂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张长林在资金的支持下,更加深入地开展探访散落在徐州各个角落的文物古迹,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和记录了丰富的文字资料。

 徐州的自然景观丰富多样,山水相依,景色宜人。在徐州的山间,有一处5A级胜地名曰“云龙山”。山上古木参天,绿树成荫,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张长林在探访云龙山时,遇到了一位热心的市民;“先生,您知道吗?云龙山是我们徐州的象征之一。1952年毛主席登临云龙山,作出了“绿化荒山,变穷山为富山”的指示。当年,徐州人便在云龙山、泰山、凤凰山、白云山、子房山等处植树22万多株。如今云龙山山下有湖,湖上有山,山水相连,湖光山色。现如今一城青山半城湖。多少风流才子、迁客骚人来到这里,都会由衷赞叹、畅意抒怀!

 “云龙山下试春衣,

 放鹤亭前送落晖。

 一色杏花三十里,

 新郎君去马如飞。”“回首云山青矗矗,黄流依旧绕彭城”“万里相随何处,看尽吴波越嶂,更向古徐州”……诗情画意,令人神往。这里不仅风景秀丽,还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呢!老人是个文化人。”市民和张长林唠嗑道。

 “哦?都有哪些遗迹呢?”张长林好奇地问道?“山上有摩崖石刻、北魏大佛、东坡石床、饮鹤泉、放鹤亭、张山人故居、观景台、24亭等名胜古迹。”这位热心的市民一边说着一边带着张长林参观。张长林更加深入了解了云龙山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自然景观。他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些珍贵的瞬间,并将它们融入到《大美徐州》中。

 除了云龙山外,徐州还有许许多多值得一游的人文历史名胜景点。如淮海战役纪念塔、户部山古民居、兵马俑、汉文化景区等。张长林在探访这些景点时,也遇到了许多热情的市民和志愿者。他们向张长林介绍了徐州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特色,并为他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帮助。

 五、家庭的支持与力量

 在张长林的背后,有一个坚强的家庭后盾支持着他完成《大美徐州》的编纂工作。他的妻子周长霞不但是一位贤妻良母还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师,在知道丈夫要编纂关于徐州历史文化知识方面的书籍时表示了极大的理解和支持。

 “长林啊,我知道你对徐州的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我支持你完成这本书的编纂工作。”周长霞温柔地说道。

 “谢谢你。有你的支持我一定能够完成这部作品。”张长林感激地说道。

 周长霞不仅承担了所有的家务工作以便让丈夫能够专心投入到编纂工作中去;还帮助丈夫挑选、编号、整理材料;他们的儿子也提供了大力支持,在关键时刻陪同父亲前往采访地点,并毫无怨言地提供帮助和支持。正是这样一个温馨和睦、相互扶持的家庭环境为张长林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支撑力量让他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完成这部壮丽史诗的编纂工作。

 六、探访徐州美食与彭祖养生文化

 徐州是中国烹饪饮食文化发源地,被誉为“中华食都”。彭祖作为烹饪饮食文化的创始人,受到历代厨师们的推崇。彭祖所首创的名肴雉羹

 (飠它汤)、糜角鸡、云母羹等名菜、名汤流传至今。 彭祖的主要贡献在于把人类饮食由熟食推向味食,由粗食推向精食,由果腹向营养,由单一食物品种到多样化搭配,将饮食与养生相结合,开创了药膳、食疗等营养饮食,为人们长寿提供条件。对发展民族饮食文化,增强民族体质促进人的长寿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在徐州的美食街上和小巷中都留下了张长林探访,品尝地道的徐州菜肴的足迹。他来到一家名为“徐州味道”的餐馆,点了几道特色菜。

 “老板,这些菜都是徐州的地道美食吗?”张长林好奇地问道。“没错!您尝尝这道‘徐州地锅鸡’,是选用本地土鸡慢火炖制而成,味道鲜美浓郁。”老板热情地介绍道。

 张长林品尝了一口,果然味道鲜美无比。他忍不住赞叹道:“真是太好吃了!徐州的美食被誉为"中华食都",真是名不虚传啊!”

 七、徐州的现代发展与创新精神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徐州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张长林在探访徐州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时遇到了几位年轻的创业者。他们向张长林介绍了自己的创业经历和徐州的文创产业发展情况。

 “我们徐州的文化创意产业正在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一位创业者兴奋地说道。

 “那真是太棒了!你们是如何做到的呢?”张长林好奇地问道。

 “我们注重创意和品质不断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同时政府也给予我们很大的支持和帮助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发展。”创业者回答道。

 在创业者的介绍下张长林对徐州的现代发展与创新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将这些内容也融入到了《大美徐州》中让更多人了解徐州的现代魅力与活力。

 结语:

 张长林先生用六年时间完成了《大美徐州》这部壮丽史诗的编纂工作他的事迹令人感动和敬佩。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家国情怀并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同时《大美徐州》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认识和热爱徐州的窗口。让我们共同期待更多像张长林先生这样的文化使者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徐州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风采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Tags标签: 责任编辑:孙培棠    
上一篇:李永田:《穿越徐州抒乡愁》(之二十八)

下一篇:返回列表

看完这篇文章,你的感受如何?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