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书画首页 书画资讯 书画访谈 浙商艺术 作品展示 书画展示 文学天地 书画活动 三周年展
 
书画活动  
  书画交易
13813285085(夏春)
13775856669(刘柏林)
 
文学天地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频道 > 文学天地   

李永田:《穿越徐州抒乡愁》(之二十九)

时间:2024-06-25    来源:黄淮网    作者:李永田
内容摘要:一名听众的演讲20世纪80年代,在我上千场的社会演讲中,每场最多的听众,是在大广场内,人头攒动,成千上万的人,数也数不清;而听众最少的,只有一个人——一名病

一名听众的演讲

20世纪80年代,在我上千场的社会演讲中,每场最多的听众,是在大广场内,人头攒动,成千上万的人,数也数不清;而听众最少的,只有一个人——一名病危的中学生。

当年我的一位学生、徐州师院历史系的张广银,到一所中学去实习,回校后向我讲述了他们班上一位同学的感人故事。

学生名叫弓超,父母大学毕业前往新疆支边,不幸母亲去世,父亲带领三个孩子回到家乡徐州教书。不幸,弓超又患上骨癌,一条腿从大腿处截了肢。这个勇敢的孩子没有向命运屈服,他苦求大夫:“叔叔阿姨,我的身体残废了,但头脑没有残废,求求你们不要再给我打止痛针了,听说打了杜冷丁会刺激头脑,影响我以后的学习。我不怕疼,再疼也能忍受!”

病痛稍稍好些,他便拿出课本开始自学。期末回校参加考试,竟达到各科平均82分的好成绩。

这样一个好孩子,癌症这个恶魔却不放过他。癌细胞又浸袭到他的另外一条腿上。他爸爸不忍心再去做手术,带着孩子在南京肿瘤医院化疗。

聪明的孩子意识到大限将至,時日无多。他不悲观、不艾怨,意然向爸爸、向同学、向老师、向社会,发出了这样的铮铮誓言——

不求生命延续,

只求生命发光!

听到这个孩子的事迹,我很感动。尽管素不相识,我也要为困境中的他送上一点生活的勇气和人间的温情。

我给他送了书、题了词,给他写了一封长长的信。信中的一段,是对他“生命发光”誓言的诠释: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躯体就像一堆柴,灵魂便是一团火。躯体与灵魂的结合,便如同柴草被火种点燃。有的柴堆点火后,便熊熊地燃烧,给人间带来了光和热,不管他的年皊是大是小,人们都永远感谢他;也有的柴堆点火之后,却只是在冒烟……”

我对他说,“自古英雄出少年”:近代史上写下震动天地的《革命军》一书的邹容,牺牲的時候只有20岁;“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被敌人推向铡刀的時候,只有16岁。谁说他们的生命短暂,他们在熊熊燃烧的青春之火中得到永生!

当我得知,弓超因为还没听过我的演讲而觉得遗憾時,他出院以后,我便“送教上门”,在他的床前,将不久前为清华大学几千名学子演讲的内容重新给他,只给他一个人讲了一次。

我还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平時老师站着讲课,学生坐着听。今天情况特殊,咱俩各降一格:我坐下讲,你呢?躺下来听!”他不同意,还是直挺挺地坐着,听完了我的演讲。

就这样,面对着面,心贴着心,一名老师,一名听众,留下了我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也为中国演讲历史留下了一个佳话。

没过多久,我接到弓超爸爸的一封信,告诉我,孩子不行了,癌症又向上身转移,眼睛不大能看清了,说话也很困难了。他想再见李老师一面。另外,还出了一个难题:弓超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如果他死在家里,这两个孩子会害怕的,而现在各个医院都不愿接收这个垂危的孩子,让我能不能再给他帮帮忙,想想办法?

我也只是一名教师,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啊,有了!“有名不用,过期作废”,我就用它一次吧!我给市委领导同志做了一次汇报,並提出让孩子住院的要求。

第二天,领导同志带着相关部门的一行人,与我一起,去探望了弓超,在他们的关心协调之下,很快往进了医院。

听说,后来很多同学去看望他,看到他被病魔折磨得那么痛苦,都哭了。而他却反而安慰同学们:“你们别哭,你们一哭我心里就难受。我要用微笑迎接最后一天,让咱们一起唱支毕业歌吧!”

住院一个星期以后,他走完了短短的17年的人生途程,果然含笑走向了另一个世界……

“穿越徐州抒乡愁”,要说“乡愁”,我与这位孩子的邂逅和缘分,未尝不是我乡愁的一个部分,多年来一直压在心头。现在,再一次把它写出来、讲出来,似乎觉得轻松了许多。

这里还要说明一点,本文中的“弓超”是一个化名。我不愿再道他的真名而打扰他在天堂的安息,也不愿他的亲人或同学如果看到这篇文章,再揭开他们疼痛的伤疤。

我要说,一个孩子能有如此的人生境界,那么,我们成年人呢?一位残疫人能夠做到的事情,那么,我们四肢健全的人呢?

结论是:拥有生命,就要发光!

      李永田

    2024年6月24日于北京
             (汪鹭 配图)

 
 
Tags标签: 责任编辑:李永田    
上一篇:《大美徐州》,一部家乡文化的壮丽史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看完这篇文章,你的感受如何?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