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桐

正是人间四月天,百花斗艳竞相开。2025年4月10上午,徐州诗坛一场文化盛宴在苏堤路上的福林渔港上演——当地文人雅士欢聚一堂,吟诗作赋,祝贺曹学海诗集《春去春又来》由当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曹学海(笔名曹易、雪海),当代著名纪实文学作家、文化学者和诗人。少年时代即爱好诗歌。写诗,也写歌词、唱词,题材广泛。15岁写《红松赞》,17岁开始发表作品。 1977年,他以一首《怀念台湾小朋友》(陈从林谱曲。载江苏人民出版社《少儿演唱材料》第二期)一举成名。时年20岁。有学者认为,该作是中国大陆“文革”结束以后“乡愁文学”的早期代表作品之一,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可或缺的生动教材;1979年11月,他写的《唱不尽咱农村好风光》(孔庆全谱曲),发表在徐州市文化局编印的歌集《浪花啊浪花》。时年22岁。2008年12月,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徐州市音乐家协会编辑、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歌集《彭城歌萃》,收入了60年来徐州籍百余位词曲作家的作品,《唱不尽咱农村好风光》被收入其中;2000年出版诗歌散文集《那日黄昏》(新华出版社),其中收录诗作、歌词100余首,发行量达3000册。

这次编辑出版的诗集《春去春又来》,包括“短歌行踪”“风云际会”“天涯诗草”“行吟徐州”“爱河泛舟”“晚晴咏怀”“春晖园诗稿”以及“歌词集锦”8个板块,收入诗歌、歌词115首,附录同名歌曲4首。最早的诗歌写于1972年9月,最晚的写于2024年11月,跨度达52个春秋。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踊跃发言。

文化学者于学强先生认为:“《春去春又来》诗集,力透纸背的是时代的记录,是那风云际会的大千世界的真实写照,是跨越52个春秋的传奇经历,是一个文学青年讴歌哺乳他成长的社会大课堂的真情告白。”“作者从煤矿工人到作家记者的成长轨迹,在诗集中展示得淋漓尽致。”

文化学者、杂文作家胡连俊先生说:“过去,仅仅读过学海先生的多本纪实文学、人物传记之类的散文作品,系统阅读他的诗作,这还是第一回。不读不知道,一读大开眼界。原来,学海从十八岁下井当矿工时,就投入诗歌创作,至今已有50年,诗作如林,称得上是老诗人了。”“劳动入诗,是学海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特色。建设工地,大田耕作,开山采石,铺路架桥……都成了他钟爱的诗歌题材。”

散文作家、诗人和书画家张学田先生说:“展开曹学海《春去春又来》诗歌集,不时被里面的诗行打动,其中《瓜儿问答》,虽是打油诗,但直抒胸臆,情真意切,甚为感慨:‘我恋晚晴瓜恋秋,初冬时节长不休。但问瓜儿何壮志,惟愿数九造绿洲’。”“这些年,他不畏年龄渐长,岁月不老,老骥伏枥,笔耕不辍,孜孜不倦,日夜奋战,接连出版了28万字的学术著作《曹学海文录》、10多万字的文史著作《“红旗台精神”永放光芒》,与其女儿合作出版了28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追梦记》,现在又将半个世纪中创作的诗篇精选百余首收入《春去春又来》这部诗集出版。在他身上,年龄不过是数字的累积,笔耕却是心灵的驰骋。岁月添华发,笔端绽芳华。纵时光流转,书写的激情永不落幕,不为年龄所缚,以笔为剑,划破时光之幕,让思想在墨香中永生。”

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徐州市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柳振君先生说:“在学海先生的诗集《春去春又来》中,《老师》是一首不过23行、200字左右的短诗。但是,就是这首短诗,让我读后却留下深刻的印象: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以小见大,别具匠心 。这首诗写于1982年春,诗中的主人公是那个年代无数青年在进入新时期以后不甘沉沦,纷纷追回被‘文革’耽误了的青春,自学成才,投身四个现代化建设的缩影。而这样一个大主题是通过‘父子’两人的教与学这个‘小课堂’反映出来的,读后发人深省,余味无穷。”

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梁苏国先生说:“曹学海先生的诗集——《春去春又来》,是作者历经沧桑六十余年的人生回顾,是作者内心深处真情实感的酣畅表达,是作者对家乡的礼赞、对亲人的思念、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幸福生活的解码。”“诗歌创作绝不是痴人说梦的胡话、醉生梦死的酒话,也不是无病呻吟的矫情和孤芳自赏的清高,而是要通过简洁优美、抑扬顿挫的语言艺术,深入反映火热的社会生活,展现人间的美好,启迪人们的心灵,传递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即要有韵律节奏美、语言简洁美和主题健康美。我认为《春去春又来》便具有这几个特征。”
文学学士、独立作家郑薇在书面发言中说:“纵观诗人跨度达52年的诗作,题材涉及中国共产党建党、八一南昌起义、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等各个历史阶段,艺术地描绘了历史风云,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可以说,这部诗集是一部穿越时代风云的壮丽史诗,值得我们去品读和体味。”

词作家、键盘乐器演奏家费坚真先生则对曹学海先生的歌词作品作了点评,他说:“歌词是诗歌的一种,入乐的叫歌,不入乐的叫诗(或词)。简言之:歌词是能唱的诗。歌词是歌曲艺术感染力的根和魂。歌词一般是配合曲子旋律一同出现的,歌词是歌曲的本意所在。”“读曹学海先生的歌词作品,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时代感强,如《唱不尽咱农村好风光》,歌颂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的新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二是带入感强。如歌词《怀念台湾小朋友》,采用第一人称写法,‘切口小’,带入感强烈,使读者更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和连接感。这种艺术真实感让读者更容易沉浸在故事中,产生共鸣;三是韵律感强。曹学海先生的歌词作品,在平仄、对偶和合辙押韵等方面运用的好,运用的自然、精妙。例如:《唱不尽咱农村好风光》用的是‘江阳’辙;《怀念台湾小朋友》用的是‘言前’辙;《前进,勤劳的八亿中国农民》用的是‘人辰辙。”
在诗集发布会现场,文人雅士们诗情澎湃,口吐莲花,为诗集《春去春又来》的出版向作者曹学海先生道贺。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苏省诗词协会常务理事、徐州市诗词协会副会长魏新建先生吟道:“春去春来往复频,流年似水不由人。难能雪地留鸿爪,一卷诗香慰老身。”

徐州市诗词协会顾问、徐州市楹联家协会副会长孔伯祥先生紧接着吟诵一首“七律”:“诗客风华春又回,文光射斗凤凰台。五车腹笥藏诗草,数载襟怀化玉醅。笔走龙蛇惊鹤发,歌吟山水响天雷。瑶章付梓香侵砚,学海同仁共举杯。”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徐州市作家协会顾问李继玲女士用微信发来贺诗,由主持人胡泳先生代为朗诵:“徐州雅士墨流芳,笔耕不辍韵悠长。诗集新成春又至,墨香四溢颂华光。”
文化学者于学强先生吟道:“学海精心出诗集,彭城文友来贺喜。半个世纪文学梦,深耕诗坛创佳绩。”
诗人柳振君先生的诗,高度概括了曹学海先生的诗歌创作生涯:“昨日春归今又来,人生几度诗花开,古稀再续少年梦,学海无涯歌有才。”
《徐州日报》原副总编辑徐胜民、徐州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会长袁玉林、黄淮网总编辑王艳和朱安华、马树华、巴全东等新闻界人士光临《春去春又来》诗集发布暨诗歌艺术研讨会。其间,与会嘉宾还兴致勃勃地欣赏了著名书法家胡泳先生草书的20多幅曹学海诗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