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田
展开曹学海《春去春又来》诗歌集,不时被里面的诗行打动,其中《瓜儿问答》,虽是打油诗,但直抒胸臆,情真意切,甚为感慨。诗曰:
我恋晚晴瓜恋秋,初冬时节长不休。
但问瓜儿何壮志,惟愿数九造绿洲。
初冬时节春晖园南瓜、丝瓜仍然生长不休,这种有违常规季节规律的现象,让我心中涌起对生命坚韧与不息的敬意。“我恋晚晴瓜恋秋,初冬时节长不休”,直白地描绘出瓜儿在本应万物渐凋的初冬,却依然保持着生长的活力,它仿佛在向人们展示一种对生命的执着与热爱,不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轻易放弃。作者运用拟人,“我恋晚晴瓜恋秋”将瓜儿拟人化,赋予其情感与恋秋的执着,使其如同有思想的生命,增强了画面感与感染力,让读者更易共情。“但问瓜儿何壮志,惟愿数九造绿洲”,进一步深化拟人,借瓜儿之“壮志”与“造绿洲”的愿望,生动展现其在寒冬也要营造生机的决心。这首打油诗虽短小,却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从表现手法上看,它巧妙运用拟人,用问答的形式成诗,别具一格,既推进了情感的表达,又强化了瓜儿的形象塑造。在艺术价值方面,它以小见大,借春晖园里的南瓜、丝瓜在初冬开花结果这一平常却又易被忽视的景象,挖掘出深刻的生命哲理,展现出打油诗精炼且富有内涵的独特魅力。
“晚晴”出自晚唐大诗人李商隐的“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句。天地间久雨转晴,傍晚云开日霁,万物顿觉增彩生辉。然而晚晴是美丽的,又是短暂的,曹学海的“恋晚晴”借瓜儿的“惟愿数九造绿洲”之志寓托其积极的人生态度:要在晚年只争朝夕,有所作为。
一生马不停蹄,追梦十万火急;
奔跑不设终点,直到最后一息!
这是曹学海2019年5月22日62岁时在其从事新闻工作四十周年座谈会上即席朗诵的一首诗,可看作是他决战晚年的“宣言”。
这些年,他不畏年龄渐长,岁月不老,老骥伏枥,笔耕不辍,孜孜不倦,日夜奋战,接连出版了28万字的学术著作《曹学海文录》、10多万字的文史著作《“红旗台精神”永放光芒》,与其女儿合作出版了28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追梦记》,现在又将半个世纪中创作的诗篇精选百余首收入《春去春又来》这部诗集出版。在他身上,年龄不过是数字的累积,笔耕却是心灵的驰骋。岁月添华发,笔端绽芳华。纵时光流转,书写的激情永不落幕,不为年龄所缚,以笔为剑,划破时光之幕,让思想在墨香中永生。
2022年11月8日,已过65周岁的曹学海向全市41所直属中学捐赠图书1020册。至此,他在18年间已向徐州市城乡中学捐赠图书达6220册。提前2年完成了他“个人出资20万元,用20年时间捐书6000册到8000册”的图书捐赠计划。次日,他以《赠书》为题,用诗歌记录了这次公益活动:
昨天走进校园,捐赠图书过千。
记者节里忙播种,喜看薪火正相传。
2024年5月,年近古稀的曹学海将个人藏书近200册捐赠给了徐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庙文化站,其中包括古典文学、近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以及古代典籍精编《四库全书》(四卷)、线装图书《西游记》(十卷)、孤本全套《红楼梦》和1975年缩印本《辞海》等稀有书种。他曾写诗曰:
满目青山夕照,风华不可重复。
若问此生作为,写书出书捐书。
人们不禁要问:他为什么如此写书、出书、捐书,乐此不疲呢?我们从他的诗作中便可找到答案:“少小贫寒梦无边,追梦疯狂夜不眠……拜师东西南北中, 奋斗路上无驿站。” (《回望》)“铭记父母养育恩,常思贵人一路扶。”(《六十五岁生日有感》)“一生不负师恩厚,终得一段梅花香。”(《落山夕阳不惆怅》) 。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感恩情怀,把写书、出书、捐书作为一生的事业,回报国家,回报社会。
近年来,学海作为一位老新闻工作者,还经常应邀到学校、机关、企业“传经布道”,
为他们培养新闻人才。今年11月8日第25个记者节来临时,他应邀给徐州市“小海燕”记者团的孩子们宣讲了记者节的来历,回答了小记者们提出的有关新闻采访和写作的各种问题。
“奋斗路上无驿站,抬头已见夕阳晚。”晚年的曹学海在有限的生命中,营造出片片绿洲,“惟愿数九造绿洲”这一梦想在现实中熠熠生辉。
作者笔于2024年12月19日下午
作者简介:
张学田,当代作家、诗人和书画家。著有诗歌散文集《高高的水杉树》(中国文化出版社 2011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