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书画首页 书画资讯 书画访谈 百家艺术 作品展示 书画展示 文学天地 书画活动 三周年展
 
书画活动  
  书画交易
13813285085(夏春)
13775856669(刘柏林)
 
文学天地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频道 > 文学天地   

“三美”俱佳 诗坛清泉|读曹学海先生诗集《春去春又来》有感

时间:2025-04-24    来源:黄淮网    作者:梁苏国
内容摘要:梁苏国夜深人静之际,我逐一反复吟诵着曹学海先生的诗集《春去春又来》,时而热血沸腾,时而陷入沉思,时而扼腕叹息,时而泪湿衣襟……这是作者历经沧桑六十余

梁苏国

夜深人静之际,我逐一反复吟诵着曹学海先生的诗集《春去春又来》,时而热血沸腾,时而陷入沉思,时而扼腕叹息,时而泪湿衣襟……这是作者历经沧桑六十余年的人生回顾,这是作者内心深处真情实感的酣畅表达,这是作者对家乡的礼赞、对亲人的思念、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幸福生活的解码。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耐人品读、“三美”俱佳、值得一读的诗集,这是在当今凌乱甚至有些低俗的诗坛流淌出的一股沁人心脾的清泉,值得点赞!

诗歌创作绝不是痴人说梦的胡话、醉生梦死的酒话,也不是无病呻吟的矫情和孤芳自赏的清高,而是要通过简洁优美、抑扬顿挫的语言艺术,深入反映火热的社会生活,展现人间的美好,启迪人们的心灵,传递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即要有韵律节奏美、语言简洁美和主题健康美。

我认为《春去春又来》便具有这几个特征。如《抗旱》(1985年8月):“八月天燥地干,庄稼干黄一片。看那田间小道,飞来一群大雁;翅膀忽闪忽闪,英姿多么矫健!呵,那不是大雁,是抗旱健儿;那忽闪忽闪的不是大雁的翅膀,是他们挑的水担!姑娘们喊着‘加油!’小伙子催着‘快干!’庄稼呈现一片新绿,组成了大丰收的图案!”

好一幅你追我赶、积极抗旱的生动劳动场景,劳动之美跃然纸上。

故乡是魂,故乡是根,故乡是人们心灵的归宿。诗集中,有多首诗篇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情感。如《徐州家乡美》(1983年10月):“云龙山上仙鹤飞,俯瞰徐州家乡美。燕子楼前舞蹁跹,苏堤上走来‘苏小妹’。家乡美啊,令人醉,五洲游客尽忘归……”

作者写《行走徐州“回龙窝”》(2018年5月28日):“回笼窝里龙回头,再现当年春与秋;周边高楼揽日月,古今相容展风流!”作者写《春游云龙湖》(2019年3月15日):“春色又染云龙水,春柳春花沿岸走;看罢东湖看西湖,小南湖上又泛舟。”

我敢说,热爱家乡的人,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懂得感恩、积极进取的人。作者便是这样的人。

作者在《题父母1956年结婚照》一诗中写道(2023年6月18):“留住俺爹俺娘,六十七年珍藏!父爱母爱永恒,直至地老天荒!”读罢此诗,我的心头不由地一震。作者是众所周知的大孝子,作为长子的他在忙碌新闻工作的同时,总是尽心尽力地照顾父母、扶持弟妹,帮助父母排忧解难。父母去世后,他把父母的遗像恭恭敬敬地摆放在书房中,仿佛父母仍然每天还陪伴在他的身旁,给他力量和温暖。他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他“留住俺爹俺娘”的夙愿,“六十七年珍藏!”珍藏在他的书房,更珍藏在他的心房,“父爱母爱永恒,直至地老天荒!”

诗句中的两个小小的感叹号,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和力量,这里面有撕心裂肺的痛、绵绵不尽的思念。我想作者在写下这些诗句时,一定会潸然泪下甚至痛哭失声的。

作者深知,对于逝去的亲人最好的缅怀就是过好当下的日子。所以,在他的经营操持下,幸福的小家庭温馨和顺、其乐融融。他写了不少诗作赞美贤妻和爱女。其情深,其意浓,令人羡慕。

如《致老伴》(2021年10月23日):“此生一晃六十五,嫁到曹家多吃苦。新房只有两米半,孕期上班三运转。相夫教子本已难,无奈公婆逝英年。先助小叔把家成,又帮小姑有归属。自身虽未墙外香,老公女儿有建树。曹家功臣不可没,今携老伴去‘享福’。女儿陪同把车驾,游览入驻茱萸谷。”

作者的职业身份是记者。他在长期的新闻生涯中,创下了徐州新闻界的多个“第一”,出版了多部文集、专著。他对新闻事业有着割舍不去的浓浓情缘。诗集中自然有他对新闻事业的挚爱和感悟。他写《老记者颂》(2017年4月23日):“一生脚步匆匆,挥笔发起冲锋!尺纸风云雷动,激浊扬清功成!”他写《从事新闻工作四十周年感言》(2019年5月22日):“一生马不停蹄,追梦十万火急;奔跑不设终点,直到最后一息!”足见其志在千里的豪情壮志,也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诗集中有一组《春晖园诗稿》。春晖园是作者退休后开垦的一块山边地。他在这里耕耘、播种、收获,感受着劳动的快乐,享受着收获的喜悦,这里成为他退休后重要的生活内容,并不时有创作灵感的迸发。于是,便有了《春晖园诗稿》。他写开垦的艰辛(《垦荒老翁歌》2022年5月8日):“渣土堆起乱石岗,野草杂树发疯长,垦荒老翁战四季,沧海桑田换新装。乱石变身成景点,杂树野草化槐桑,石缝取土种庄稼,蕃茄辣椒伴高粱。”他写对丰收的期盼(《春愿》2022年3月26日):“春晖园里春晖现,果木花草尚幼年;待到盛景绽放日,邀君来此把酒欢!”

作者在2021年6月27日65岁生日之际,写下了一首短诗,其中有这样的诗句:风雨兼程人生路,苦乐年华未虚度。著书立说薪火传,此生无憾便是福。

诚哉斯言!

行文至此,本可打住,但忍不住又生发出几句感慨,草记如下,与诸君交流。

一、写诗虽不能养家糊口,挣得几两碎银,但可涵养人性,陶冶情操,提升人的品位和气质。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

二、尽管作者已经进入了人生之秋,但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激情和对文学创作的挚爱,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勇毅前行的乐观心态。正如古人所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三、人生之秋,读自己喜欢的书,做自己喜欢的事,见自己想见的人,说自己想说的话,享受自己的精神世界,如此甚好!

四、人生在世几十年,来此一遭不容易,默默地来、悄悄地走,总觉些许遗憾,而应该为后世留下点什么。不奢望青史留名,但至少证明:这个世界我曾来过!

五、任何一项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生活的积淀、奋斗的汗水、智慧的结晶和持之以恒的努力。正如有言: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实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六、绝不满足于眼前生活的苟且,而要奋力向心向往之的诗和远方奔跑,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活出生命的精彩!

七、只有深入实际,贴近生活,向实践学习,拜先贤为师,潜下心来修炼,才能写出能够打动人心、引起共鸣,给人以美的享受和人生启迪的优秀诗作。

八、只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决心,“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付出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普通人也能取得令人艳羡的成就,感受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和快乐!

作者简介:

梁苏国,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徐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高级专家、主任编辑,现任徐州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徐州老记者》副总编,徐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Tags标签: 责任编辑:梁苏国    
上一篇:煤海星河 灿烂着文化艺术的辉煌之光 ——郑子在沙凡文集《星之叹》新书发布暨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

看完这篇文章,你的感受如何?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250288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