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文字档案,苏州市档案馆还保存着大量实物档案。图为国际友城威尼斯赠送给苏州的“城市钥匙”
解放前的私人持枪证
苏州人购买的南洋劝业会股票
朱德1964年视察苏州时的题词
□商报记者 阿生 文/摄
苏州有幸。
苏州前行的脚步,总有厚实的“档案”忠实相随。当然,“苏州档案”保存最多的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档案,涵盖了苏州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所有领域,基本可以重现新苏州的建设和发展历程,是新苏州历史的真实见证。
目前,苏州有12个国家综合档案馆,它们是:苏州市档案馆,张家港市、常熟市、昆山市、太仓市档案馆,姑苏区、吴江区、吴中区、相城区、园区、高新区档案馆,以及纳入国家综合档案管理的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它们馆藏档案总共达到382万卷、173万件;从明代至今,超过400年,其中1949年之前的档案约6万卷。另外,张家港永联村、常熟蒋巷村分别建起了两家村级档案馆,开了全国先河。
昨天是“国际档案日”,记者应邀走进了苏州市档案馆,亲睹了一批珍贵的文字档案和实物档案,如清代宣统年间的苏州商会入会证,当年苏州人购买的南洋第一次劝业会股票,解放前的私人持枪证,朱德1964年视察苏州时的题词,国际友城赠送给苏州的礼品,等等。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说,这里的清代档案,不仅具有史料价值,部分还有文物价值;这里的民国时期档案也十分珍贵,如第一批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苏州商会档案”,系统记载了1905年到1949年的苏州工商业发展历史和社会管理情况,总计3326卷,成为全国研究清末民初经济的重要史料,得到了民国经济史专家的极大关注。
档案是人类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是当代一切文化的根或最原生态的文化之一。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历史记录历史,苏州市档案管理部门还不遗余力开发重要声像档案。全市国家综合档案馆目前保存的各种照片超过74万张,基本完成标注记录,其中近60%经过数字转换。张家港、太仓、吴江、常熟、吴中、相城等档案馆,均设有专门的图片库或中心。苏州市图片中心正在筹备中,将集中保存具有历史价值的照片影像档案,建成历史照片档案的保管中心和利用中心。
没有档案的社会无法想象,没有档案的个人则难以立足。一个人的出生、成长直到死亡都必须有档案伴随。在苏州,大量的个人信息保存在各级各类档案馆中。近年来,苏州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更是加强了民生档案的接收进馆。个人查档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有的县级市档案馆每个工作日查档人数达80人左右。“民生档案”的增加,大大拉近了原本倍显神秘的档案与民众的距离。
苏州市档案管理部门希望更多的人走进档案馆,走进档案,触摸真实的苏州历史,了解最原生态的苏州文化和文明;同时呼吁每个家庭重视档案的保存,有条件的可以建立家庭档案,共同留存历史记忆,共同构筑档案强市,共同传承苏州地域文化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