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书画首页 书画资讯 书画访谈 百家艺术 作品展示 书画展示 文学天地 书画活动 三周年展
 
书画活动  
  书画交易
13813285085(夏春)
13775856669(刘柏林)
 
书画资讯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频道 > 书画资讯   

风雨人间 漂泊画图——记徐州市国画家宋德安

时间:2015-11-15    来源:    作者:
内容摘要:

 

 
 
 
 
 
 
 
 

 

  ◎文/徐州日报记者 刘苏

  宋德安老先生已经九十岁高龄。人一老,记性变得很奇怪,他可能不记得昨天刚刚发生的事,却对几十年前发生的事记忆犹新。一上午的时间,宋老就坐在轮椅上,跟记者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从前的事,有时候说着说着就断了,没有聚焦的眼神说明他陷入了回忆。记者也不打扰,那些刻在心里的岁月,不管是苦涩的还是快乐的,总要被时不时地拿出来再品一品,因为这是一生的财富。

  美术入幼心 让美成为一种力量

  宋德安,原名得安,字子平,徐州人,1926年9月16日,军阀恶战九里山的战争稍作间歇之时,出生于平山寺北刘楼故家。幼入徐州东阁街积善堂私塾,开蒙师张氏,更其名为“德安”,曰:有德即为安。

  他小时不小心跌进山涧沟,是沟底松软的茅草托住了他小小的性命。可是,就在这次灾祸中,他摔伤了左脚。因无力及时医治,以致有了缺陷。但能够不死,已算大命了。在后来的生活中,虽然历经磨难,但总能够坚强地挺过来。先后就职于团市委、市民政局、市总工会,并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离休。

  他讲他的童年,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是生动——

  小宋德安和其他孩子一样,看到卖糖人的挑子就围着不走。不同的是,别的孩子爱吃,他爱看。还有,他家乡拴羊的木橛子上都刻个鬼脸,叫杙画,据说谁要偷羊死后就会变成那样的小鬼,这些传说让孩子们入了迷,而让小宋德安入迷的则是那一个个鬼脸的形象。

  幼年入塾,宋先生除《易经》外,基本上修完了四书五经的旧式教育。1946年,中学时代,他参加了声势浩大的反内战、反饥饿的学潮;1949年,他投身革命,参加煤矿的反霸斗争。

  抗战胜利后,宋德安改入铜山中学,师从李可染、刘洛夫、王希三等学画学书,技艺大进。忆起往事,宋先生仍掩饰不住尊师重道之情。技有巧、艺有道,渊源有归,岂可忘怀?

  淮海战役打响的时候,他在读高中,跟着版画家王寄舟先生的写生队,头戴钢盔,深入炮火纷飞的战场,画了大量速写,回来后创作出《淮海战场打得好》的版画,送到济南、北京展出,这才是他走上艺术道路的第一步。

  走出第一步,他就不再反顾。他画渡江胜利的壁画,为庆祝共和国诞生画领袖像,又画抗美援朝的宣传画,接着他到矿上工作,用画笔和刻刀,来表现在护矿斗争和生产建设中的矿工生活。同时,煤矿工人不避艰险,吃苦耐劳的精神,感染着他,给他人生观的确立以深刻的影响。那时候,他画的画就贴在煤矿的大门口,让大人们看得忘了上井,忘了累。

  美,也是一种力量。

  坎坷数十载 花甲之年花开异域

  1953年,宋德安调到团市委宣传部,这期间他主要的奉献是创作了大量的宣传画,主要收获是读了大量的哲学、文学和文艺理论书籍,提高了文化素养。1955年,他调任《徐州日报》美术编辑,成为专职美术工作者。他的美术创作也随之进入一个高产期。大量的版画、速写、漫画从他笔下产生,在省内外报刊上发表。但到了1957年,文风一转,他那些曾作为成绩受到表扬的作品被重新认识。万幸,没给他任何处分,只是把他调进了一家小工厂,还是一个工艺美术厂。

  他的兴趣总能与工作的需要吻合,进厂后他又醉心于研究开发徐州民间民俗工艺。自幼就饱受民间民俗艺术熏陶,此时更有了用武之地。那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他也患上了浮肿病,常昏倒在车间,他那受过伤的脚踝骨也开始坏死,但这些都不能中止他对民间工艺的钻研,他领导设计的宝素珠纽扣打入英伦市场,刺绣拖鞋远销巴黎,白鸡毛掸子在德国畅销,原先亏本的小厂迅速发展起来,工人增加十几倍,产值增加几十倍。他对民间工艺美术也有了更深的造诣,被吸收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但作为干部,他忽视了另一方面的努力,甚至在严肃的会议上他也埋头画速写,常被当场批评。终于,为了让他“更好地发挥艺术才能”,单位又调他到市文化宫当美工,享受美工待遇。

  文革期间,他虽画过雷锋、王杰、焦裕禄,办过多次教育展览,却仍被打成黑线人物,所谓的“证据”很不少:有历史的,他从小就刻鬼头、花脸、判官等牛鬼蛇神;有现行的,他画的数以千计的古装戏剧人物,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没有一个无产阶级英雄;而那些朦胧月光下欺霜傲雪的梅花,也被算作“黑画”。于是让他住牛棚、“坐喷气式”,把他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在牛棚里,用写交代的钢笔,在香烟盒上又画了许多速写卡片。烟盒毕竟有限,他就卷起裤管在大腿上练笔,他庆幸找到了这样一种好办法,画满了可以洗掉,打烂了可以长好,放下裤管就能逃避检查。

  有位和他在贾汪煤矿共事过的黄叶村先生说,他被隔离审查期间,没有自由。一天他的女儿来给他送饺子,有人不愿意传给他,疑心饺子里藏有“异物”。这事正好被黄先生遇到,接过他女儿手里的饭盒就闯进了隔离室。“我把饭盒递给他,转身要走时,他突然从铺垫底下取出一沓烟盒纸递给我。我顾不得多想,马上掖到怀里,走了出来。回家一看,全是他用钢笔画的戏曲人物画。”黄先生回忆说。

  在“触及皮肉、触及灵魂”之余,十年的“艺术面壁”让他有所“领悟”了。以后,他画的“面壁图”常常情不自禁地题为“领悟”。他说,当时他在向绝路上走的时候,是画画挽住了他,教他默默等待。

  十年的磨难中,宋德安没有倒下,在哲学的反思与艺术探索人生的究竟中成熟了艺术生命,在通读大量美学著作的思辨中升华了艺术境界,他力图摆脱世俗的荣辱,脱胎换骨地再创一个新“我”。

  他拖着残疾的腿脚,跋涉于名山大川间,寻找新的意境,变现新的主题,捕捉新的信息。劳累和饥饿,使得他的心脏病一次次发作,住了几天医院,便又投身于现实,从大自然中一次次悟出超脱大自然的人生哲理。

  他表现于作品的创作趋势,在身边招致了冷嘲热讽,在异域却获得了掌声和喝彩。

  1984年他的画在法国展览,引起了外国朋友的兴趣。

  1985年初,他在西安美陶中心与法国《世界报》驻北京记者底·彼尔相识。这位记者收藏并研究东方艺术,他很欣赏宋德安的画。同年11月,底·彼尔一行6人专程来徐访问宋德安的探索精神和开拓道路,并向西方报道他的艺术实践活动。

  1986年,宋德安画展在荷兰驻华大使馆举办。中外宾客,逡巡瞻视,东方魅力一鸣惊人。在那幅枯木上长出新芽,名为《重春》的绘画前,一位西班牙女士边看边哭。之后,她握着宋德安的手说:“宋先生,你的冬天太长了!东方人的耐性太厉害了!今后,你的生命不会再有冬天了,你的春天来了。”

  挪威、加拿大国家电视台为他拍摄了长达3小时的专题片,对全欧播放。

  他的创新意念的作品,除在国内发表和展览外,在国际上,有20多个国家和艺术团体和外籍人士收藏。

  六十而得世界公认,这艺术的求索真是漫长。

  不安于现状 从传统之中突围

  宋德安说,他的美术生涯是从临摹香烟盒中的“洋画”开始的。“洋画”其实是“土画”,多为中国小说、戏剧故事。故事有人,所以宋德安入门即定位于“人物画”。中得名师指点,后获人生感悟,宋德安的水墨戏剧人物画遂有独树一帜的风采。

  宋德安热爱农村,进城几十年来,他常寻找机会“业余”下乡,退休后副业变成了正业,下乡才有了计划性。他画了张以徐州为中心的坐标图,标出苏鲁豫皖交界的各个县乡,有计划地挨着跑。主要是去画地方剧团或小戏班新上演的戏剧人物,同时也收集一些剪纸、刺绣、泥玩具、木刻等乡间艺术品。在不通车的地方,就爬农民的拖拉机,或干脆顶着烈日步行。

  在四省交界的乡间,常出现一位老人一瘸一拐的身影,跟着小戏班,从一乡到一乡,在村头,场上的露天剧场,用他的画笔去捕捉古装地方戏中,最具现代艺术形式美的东西,用画纸摄下观众轰笑一瞬间的剧中人物神态。为了画好一张速写,他可以跟着戏班子跑五六个村庄。

  每次下乡少则几张,多则几十张,退休四年,仅这种速写卡片他就画了四千张,他还画满了七大本戏剧人物画册,这些人物出自二百多民间小戏,其中有许多是曾长期流行而今已失传的剧目,像《王婆骂鸡》《打帮郎》《踏青图》等,地方传统剧目已被他发掘整理了许多,这些活灵活现的戏剧人物,俨然一部形象的民间戏剧、民俗史料,价值已不仅仅局限在美术上。

  他所画的戏曲人物,虽寥寥数笔,却能抓住人物一瞬间的动势于画面上。一幅夸张、逼真、传神的《三醉图》,曾使多少个中外观众流连驻足,仔细品味。有法国人说,这幅画是受西方艺术撞击的结果,但他说,他的戏曲人物是取材于徐州地方传统戏曲。准确点说,它是对传统和西方艺术者两方面的冷静弃取。

  宋德安说,戏曲人物画有待创新与突破。他的着力点是拓展内涵。比如,别人画戏剧人物,多取材于京、昆传统剧目。老戏老演,老戏老画,难免雷同。宋德安则一直致力于地方剧种,将失传或已经失传的剧目发掘再现。他的画稿中,梆子戏《白奶奶醉酒》、柳琴戏《八珍汤》、丁丁腔《方四娘》、老昆曲《花荫记》等,无不形神毕肖。

  《徐州日报》以前曾对宋德安的戏曲人物进行过连载,这些报纸被他保存得很好。记者看到,他画的李逵、鲁智深、钟馗等老百姓熟知的人物是正义的化身,是驱邪斩妖的好汉,容不得半点邪恶。他笔下的青衣、小旦和花旦又是那样生动活泼、妩媚多情、个性突出,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跃然纸上。

  对于水墨戏剧人物画的期许,宋先生有自己的表述:“人有人路,我有我路,路数也在变。往哪变呢?最好是比幽默还幽默,比夸诞还夸诞,比离谱还离谱……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绘画同文学一样,除欣赏价值外,最重要的是使人思索,使人探究。”

  “绘画是感情的流露。我的绘画主要是表达我的感情的。感情变了,题材、技巧如果不随之而变,艺术就会僵死。”宋德安说,他老是不安于现状,爱出新点子,在绘画创作里,他进行着种种可能的尝试,用他的话说,对艺术,他是“喜新厌旧”的。例如,他研究沈括的《梦溪笔谈》,并依据书中“自然景皆天就,不类人为,是为活笔”的理论,外出写生,利用山岩风化斑驳的纹理迹象和自然气势,连拓带画,因势利导,随机应变,绘成一幅幅恣肆纵横、气酣情真的山水、人物、动物等巨幅“活笔画”。

  现如今,已经九十岁高龄的宋德安,因身体状况早已不能再继续作画,可是几十年的绘画生涯中,他对中国画的感悟或许可以引导一些人:“中国画的笔墨是世界独有的财富,我极力超越自我、超越现实。风雨人间,漂泊画图。造化神功,促我悟法。侧身之地,回归自我,唤醒几十年来潜在的灵感。纵然作品知言甚少,也要肝胆尽冰雪,虽死无憾。”

 
 
Tags标签: 责任编辑:    
上一篇:墨舞神飞写书魂——记书法家景大文

下一篇: 用严谨的态度学艺做人 ——记书法家金德欣

看完这篇文章,你的感受如何?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