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书画首页 书画资讯 书画访谈 浙商艺术 作品展示 书画展示 文学天地 书画活动 三周年展
 
书画活动  
  书画交易
13813285085(夏春)
13775856669(刘柏林)
 
书画资讯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频道 > 书画资讯   

老辣纵横而自由——记篆刻家梁龙巴

时间:2016-01-06    来源:    作者:
内容摘要:◎文/徐州日报记者 刘苏 图/本报记者 陈艳曾听圈内的很多人说,徐州的篆刻家除了黄龙就是梁龙巴,而后者在全国范围要更有名气。梁龙巴今年68岁,治印已有六七千方。一把刻刀

◎文/徐州日报记者 刘苏 图/本报记者 陈艳

曾听圈内的很多人说,徐州的篆刻家除了黄龙就是梁龙巴,而后者在全国范围要更有名气。梁龙巴今年68岁,治印已有六七千方。一把刻刀,一块石头,几乎是他生命的全部。他们这辈人对艺术的追求和执念是现在很多艺术家所不能比拟的,而这也是“徐州文化世纪传承工程”的初衷——在记录、传播老一辈艺术家艺术经历的同时,也让他们的精神影响后人,让艺术回归最本质的美好。

刻石头是最有意思的玩耍

很多艺术家走上艺术之路都是受某个人或某件事的影响,对于梁龙巴来说,这人就是他外公家的一位邻居。

梁龙巴的外公是位铁匠。小时候,每逢星期天,或是过年过节,梁龙巴就会去外公家。说是去外公家,但更多的时间是“泡”在外公的一位邻居家里。这个名叫刘振田的邻居,专业治印,经常有人上门求印,他手里的刻刀还是外公给打的。刘振田刻印的时候,梁龙巴就在旁边看,看多了,手也痒痒了,总想着自己也刻着玩玩,他求外公给自己也打了一把刻刀,又到山上找了几块石头,在别人疯玩的时候,他就在那里静静地刻石头。

看他着实喜欢刻印,刘振田就送给他一本残缺的印谱和一个印床。有了这些,梁龙巴便开始对着印谱刻印了。那时候,去邮局取个包裹之类的事情都要用到私章,左邻右舍知道梁龙巴会刻印,都跑来找他帮忙。梁龙巴回忆说,当时他手里只有一本《四体百家姓》和一本残皮少页的《六书通》,找不到的字就胡乱拼凑。虽然刻工粗陋,只是模仿还谈不上创作,但对于实用型的姓名印已经足够,关键是还经常被人夸刻得好。所以,虽然还只是一名小学生,梁龙巴的刻印手艺就已经是小有名气了。

1968年到1971年,梁龙巴当兵期间,经常有部队领导找他刻印,用的是手榴弹里的一个圆形的塑料印信。这几年的军人生涯不仅锻炼了体魄,还给梁龙巴的篆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1年,梁龙巴退伍,被分配到利国铁矿党委办公室做文员。这个时期,梁龙巴制作了大量的私印。没多久,矿上组织了一个书画创作组。一位名叫张景云的同事去市里买来了笔墨纸砚,还有一把刻刀和一批石章。张景云把刻刀和石章交给了梁龙巴,对他说,你喜欢印章,就搞篆刻吧。虽然之前梁龙巴治了很多印,但那多是些用楷书、隶书入印的姓名印,很少用到篆书,更不知什么章法,用刀只追求形似。

1973年,梁龙巴的作品入选市书法篆刻展,并在淮海路中山堂画廊展出。当时展出的还有王冰石等人的作品,这是梁龙巴头一回看到这么多种风格的篆刻作品,眼界大开的他在感叹天外有天的同时,也深受这些作品的启发和影响。对于篆刻这门艺术,梁龙巴从此再也无法割舍。

别无旁骛一心篆刻

梁龙巴玩篆刻,没拜过什么师,一直都是靠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埋头苦干。直到上世纪80年代,终于可以在市场上买到印谱了。那个时候的梁龙巴,饭可以不吃,书一定要买。他把西泠八家的印谱全买了,还订阅了《西泠印丛》。这些印谱,让梁龙巴在眼界上又上了一层楼,他开始注意刀意、布形和章法。

他一拿起刻刀,就两耳不闻窗外事了,因为这,还曾闹出了不少笑话。梁龙巴的爱人对此很有话说,一回忆起那些往事,就像打开了话匣子:“有一次,我剁好饺子馅,嘱咐他看着点,就去忙别的事了,谁知回来后,盆里的馅子全没了,一条狗正在那里舔盆。还有一次,我熬了碗浆糊准备粘东西,放在桌上凉着,回来就发现没了。我当时还以为他帮我把东西粘好了,一问他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原来是他刻了一上午石头,肚子饿了出来找吃的,看到那碗浆糊,端起来就给喝光了。还有,他出门时常常是光想着他的印了,锁门的时候根本不挂门鼻,直接把锁往上一扣,根本就等于没锁门。”

说起这些陈年往事,梁龙巴的爱人至今仍是又好气又好笑。她说,那时候的梁龙巴,家里的事和孩子的事基本都不过问,一得闲就在那里刻印,她虽然有时候也生气,但更多的还是支持。因为梁龙巴在这方面真的很有天赋,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就已经是很有名气了。

梁龙巴的作品从第三届开始连续五届入选全国书法篆刻展,曾连续三届入选全国篆刻艺术展,入选全国第三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第一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1988年在湖南“中意杯”国际龙年书法大赛及浙江“乘风杯”龙年篆刻大赛中均获金杯奖,并入选国内出版的多种书法篆刻作品集。

“取得一些成绩后,这些大赛我基本上就不参加了。”梁龙巴说,“能够证明自己就够了,潜心研究、创作,不去琢磨评委的喜好,也不去跟风创作。这样才能得到篆刻真正的乐趣。”

在传统中创新

梁龙巴说:“我尤其喜爱汉代的急就将军印和封泥,叹服古人的下刀速度和把握能力,千变万化的空间、自然有序的境界,正如孙过庭所说‘既知险绝,复归平正’,不经心的原始朴拙,处处无意、处处有意,草率不失法度,不经意间见精神,而佳处为人所不能到,且与人不意知。”

梁龙巴从研习古玺汉印入手,着重在字型、章法、用刀方面下功夫,并从近代吴让云、黄士陵、吴昌硕、齐白石、来楚生等诸家流派印中吸取养分和灵感,追求朴实自然的意韵。

80年代,梁龙巴到无锡出差见到了中国著名篆刻家、书法家马士达先生。谈起篆刻,马士达对梁龙巴说:“你的印再开放些会更好,章法不要过于严谨,应随意些、不拘小节。”这让梁龙巴很受启发:“我对篆刻的认识虽有提高,但没有大的突破,追求自我形成独立风格,但又难以丢掉已经成熟的一套技法。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既具传统,也见追求。”

他说,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篆刻意识呈现出新的变革与认识,并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和探索。当今印坛流派纷呈、百花齐艳、人才辈出,篆刻艺术空前繁荣,涌现出大批篆刻爱好者。在这些篆刻作者中,相当一部分是于恪守传统另有新的创意,以此形成自己风格的,再就是格调更高、创新更大的写意印风。但区别于流行印风,工整和写意两者都不可缺少,正如工笔画与写意画,正楷与草书。

对刻印,梁龙巴也有了这样的经验:刻印重在字形结构、长短、正斜线条变化,印的效果在章法布白,用刀准确到位,工、放在精微,工者不俗,放不失法度,要靠平时积累,丰富的想象力和一定的表现能力,才能表现出有意识的、出人意料的效果。

后来,中国著名篆刻艺术家韩天衡曾见过梁龙巴治的两方印,并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是印雄强奇肆、浑厚大气、老辣纵横而自由,观此印可知非大家老手不可为也。

“金石味”是篆刻最重要的

已至晚年的梁龙巴,现在又开始练起了书法。他说,篆刻和书法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有意识地以书法美贯注于篆刻之中的是明代人,朱简书:“刀法者,所以传笔法者也。”明确提出篆刻点画的书法性。清代邓石如时期,开始有了“印从书出、书从印入”的创作理念,书与印开始互为包容,构成相互支撑的关系。然而书是书,印是印。虽然互为出入,却各有着不同的技法与形式,各自独立而不可替代。

“篆刻中无论如何表现笔意,还是要在以刀刻石的刀趣中去反映所谓的笔意;不管如何去撷取书法中的诸体诸家,都要统一在方寸的印面之中。篆刻中不管如何表现笔墨情趣,首先要有‘金石味’,才是篆刻。”梁龙巴说,这也是他虽然书法不是特别精,但篆刻却能令人惊艳的原因。

在梁龙巴的家中,有多本他自己缝制的本子,每一页都印着几方他刻过的印,他记得每一方印背后的故事,他说,这是他的青春和记忆。

“徐州现在刻印的不多,懂印的很少,对篆刻有高度见解和认识的更少。学刻印达到一定的水平不难,再想往前走就难了,有的刻一辈子印都走不出来,没有形成个人面目,这也是我们面临的最主要的课题。”

梁龙巴今年已经68岁了,身体和视力已经不似青年时期了,印也刻得很少了,但他仍时不时地手痒难耐,拿起刻刀在一盏台灯的光照下,在方寸之间找寻快乐。

 
 
Tags标签: 责任编辑:    
上一篇:老九的“礼物”——走进张立辰的水墨世界

下一篇:“李善杰教授国画作品”在济南开展

看完这篇文章,你的感受如何?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