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书画首页 书画资讯 书画访谈 浙商艺术 作品展示 书画展示 文学天地 书画活动 三周年展
 
书画活动  
  书画交易
13813285085(夏春)
13775856669(刘柏林)
 
书画资讯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频道 > 书画资讯   

“徐州文化世纪传承工程”座谈会纪要

时间:2016-02-02    来源:    作者:
内容摘要: ◎文/徐州日报记者 刘苏图/徐州日报记者 仲冬竹去年2月,由市委宣传部、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市文广新局共同实施的“徐州文化世纪传承工程&rdqu

 

 

 

 

 

 

 

 

 

 

 

 

 

 

 

 

 

 

 

 

 

 

 

◎文/徐州日报记者 刘苏

图/徐州日报记者 仲冬竹

去年2月,由市委宣传部、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市文广新局共同实施的“徐州文化世纪传承工程”正式启动。此项活动历时一年,共报道了101位曾为乡村文明和本土文化作出过卓越贡献的老文艺家们。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跟随老文艺家们一起回望过去、审视当下、眺望未来。我们看见他们在昏暗的油灯下捧书夜读,在一张烟盒上奋笔疾书,在地上用树枝画天上的飞鸟……我们感慨于他们对文化的追求,感动于他们对艺术的执着。

今天,这项文化传承工程已阶段性结束,其中既有欣慰,也有遗憾。欣慰的是,我们拭去了岁月的浮尘,让这些曾经滋养乡邻、抚慰乡愁的文化乡贤们光华重现,让他们在历史和人心中占据应有的位置;遗憾的是,原本拟定的140余人的大名单,有些已经完全联系不上,有些记录得还有欠缺,甚至还有一些沧海遗珠未被列入名单。

不过,这些遗憾终有机会弥补和完善。因为这项传承工程并没有结束,就像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活动负责人所言,我们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但要达成目标还有很远的一段路要走。真正的传承是一代一代、持之以恒,最终让我们的乡贤文化、徐州文化、地域文化走向全国、走向国际。

1月29日,10多位文化界、艺术界人士,以及主办方和采写者代表再度聚首,梳理阶段性成果,共商下一步文化传承大计。

1、王建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总编辑、市作协主席)

徐州是文化大市、文化强市,我们生活在这个城市,自然对身边的文化有寄托、有期待、有传承。因此,作为新闻宣传部门,实施这项文化世纪传承工程,很有意义、很有价值。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根基,围绕文化做事,围绕大家、作家、艺术家做传承,我们虽然做了许多工作,但是离真正的传承还很遥远,之后,我们还将要出书、出光盘。可以说,我们现在做的还只是第一步,所谓的传承,应该是一代一代、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

传承需要载体、需要平台,需要有人做事。徐州文化的传承,报业集团责无旁贷,我们有传统的纸媒、网站,也有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再加上出版,有丰富的载体和平台。

这项工程是我们报业文联成立以后的一个大动作,对此,我们有很宏大的设想,现在进行的是第一阶段,就是对我们自己拥有的、我们能做的事情,先实践、先摸索,先找到经验和教训。第二阶段,就是在更高的层面上,把徐州文化艺术传承做得更好、更到位、更深层。我们和国外的媒体平台有合作,可以借助这些国际资源,通过文字、视频、音频,通过互联网的力量,把我们的世纪文化传承工程推到国际上去,让徐州文化、地域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2、王华超

(市政府原副秘书长)

这个文化工程,角度选得非常好,确实是个亮点工程,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后世的大手笔,如果做得再晚一些,有的人可能就很难采访到了。

对于这项工程,我想用三个关键词来表述。一是文化名人,这项工程精心筛选了100多位文化、艺术名人,分别在三报刊登,我几乎期期都看。给我的感觉是,做文化,没有比从文化名人切入更好的角度了;二是美文呈现,报社组织了一批精兵强将进行采写,他们的文笔都很好,写的文章非常鲜活、立体、深刻而生动,令人品之再三,亦思之再三,乡贤文心,意味深远,很多文章我都裁下来专门保存了起来;三是大媒体宣传,这项工程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拿出大量的版面,面向大众,面向几万、几十万读者,爆炸式地进行宣传,下一步还要集结成书,这种宣传的规模在徐州报业史上是罕见的,它的影响力可想而知。

3、肖俊志

(市文联原主席)

“徐州文化世纪传承工程”报道开展了一年多,使徐州的人文历史得到广泛传播,展现了徐州悠久的文化底蕴。

在我看来,讲述老艺术家们的人生故事,就是讲述徐州文化的故事。如果忘记这些老艺术家们,形同忘记徐州的文化历史。历史是人创造的,文化也是人创造的,没有这些老艺术家们,没有他们的作品,那么,徐州的文化将会是一片空白。

讲述徐州老艺术家们的人生故事,其实也是在讲他们的人格力量、精神风貌。通过这些生动的报道,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他们的作品,他们的成就,还能看到他们在艰难环境中如何奋斗、如何拼搏的坚强意志,以及对于人生目标的执着追求。

讲述徐州老艺术家们的人生故事,还是为建设文化强市作贡献。这些老艺术家们的作品不但有文献价值、艺术价值,还有教育价值。文化需要传承,文化更需要传播,只有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文化传承的源头,去了解徐州文化的根在哪里,才能使本土文化更好地继承和传播下去。

4、武玉栋

(市史志办副调研员)

“徐州文化世纪传承工程”是一项重大的、继往开来的文化建设工程,它梳理文脉,开启传承,慰藉前贤,激励后生。通过这一年多来对100多位文化艺术人物的推介、报道,这项文化工程已勾勒出上世纪中期以来徐州地域文化与艺术发展的大致轮廓,为这一时期本土文化发展史理出了一个脉络。

文化是怎么发展的?是靠人物。这个文化世纪传承工程中选取的记录对象有很多是在乡村、县里默默无闻的艺术人才。对这100多个人物的挖掘整理,为我们下一步如何传承摸清了情况,有了资料、有了线索、有了人物,就可以把文化传承往更深的层面推进了。

5、刘立武

(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

确实,徐州有太多的老艺人需要宣传出来了。举个例子,像朱元才,他是我们徐州渔鼓的代表性人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常在书场、集会、电台演出《说岳传》《孟丽君》和《林海雪原》等著名曲目,很受观众追捧。现如今,这位老艺人去世30年了,徐州也听不到渔鼓的声音了。我曾经呼吁过有关部门给他立传,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功。看到报社搞的这个文化传承工程,我觉得机会难得,费了很大的劲儿,终于在3个星期前找到了朱元才的儿子,后来,又在派出所他以前的身份证上找到了一张照片。然后,我通知了报社的记者,想不到第二周就发出来了。我看着一整版的关于朱元才的报道,感觉压在心里几十年的石头终于落了地。所以说,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做的是一件大好事,是历史性的功绩。

6、袁成兰

(作家)

我很欣慰,这个工程下一步还要出书。因为报纸上的版面确实有限,一个人一个版,三四千字很难描述这个人的一生,而且我们是想写成传记形式的,出书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憾。在进行扩写的时候,我的建议是找被采访人,问问他们在见报稿件的基础上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地方。还有就是找了解他们的人,再补充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再有,这次报道出来的老艺术家,有不少人是第一次被采写,但也有不少人是被多人多次、从不同的角度采写,这样的情况我认为可以综合一下。总之,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尽量全面、真实地报道老艺人们的一生,因为,今后这些肯定是要传世的。

7、高洪啸

(徐州书画院院长)

这些文化乡贤,一方面,他们是贤达之人,德高望重,其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传统道德力量可教化乡民、泽被乡里;另一方面,他们是饱学之士,知书识礼,其具有的文化知识可传承乡民、造福乡里。乡贤文化根植乡土,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我们所说的传承,实际上就是要传承这种优秀文化基因。这个活动所做的,就是激活这些文化资源,让资源尽可能为今天所用,这既是活的传承,也是更好的传承。所以说,“徐州文化世纪传承工程”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儿,用我们徐州人的话来说,是很讲究的事,是有情有义的事。

8、白光华

(原丰县宣传部副部长)

这个活动,不是写了谁,谁才说好,而是几乎让所有人都觉得做得好,做得有价值。如果我们这代人不去写目前已经七八十岁的人,以及过世的人的话,今后会越来越难写。在当时没有网络和电视的时代,群众的文化生活全部靠这些人来传递,包括我们的历史都是这些人通过古装戏来表演传承。正是这些落地生根的人,为我们徐州地区的文化发展、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徐州文化世纪传承工程”做得很有必要。我们有幸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也感到非常荣幸。我们在县区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在筛选和定位的过程中,注意了这样几点,一个是年龄,一个是水平,还有一个是影响力。这个影响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水平的影响力,二是道德水准的影响力。我们挑选出来的人在群众中都有相当的名望,可以称得上是德艺双馨。在编写的过程中,我们也是尽可能把这些老艺人成长、学艺的经历作重点的书写,反映艺人能有所成就,确实是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9、杨宏新

(市文广新局文化艺术研究所所长)

为了文化传承工程,我们文化局召集县里开了好几次会,为前期收集素材做了大量工作,从艺术门类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影响力等各个方面来筛选名单,尽量不留什么遗憾。

据我所知,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部连续3年在搞一个活动——寻找文化记忆,这和我们“文化世纪传承工程”异曲同工。“寻找”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不通过这种“寻找”,很多记忆可能就失传了。所以,我觉得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做的这件事确实是当务之急的大事。目前,第一步“传记”篇已经完成了,而且做得很踏实,其真实性和权威性,可以说不容置疑。

今后要把这种传承继续深化的话,我觉得在圈定入选人物时还要多考虑他的代表性和影响力。也就是,入选的老艺术家其艺术水准和在某一历史阶段上是不是具有代表性,是不是有一定的影响力上,还需要再斟酌,这是个专业性很强的事,所以今后从筛选到撰写都需要加强专业精神。

10、黄之余

(书法、篆刻家黄龙之子,画家)

这次活动对我市这么多年来的文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对弘扬徐州文化作了很大的贡献。活动对老一辈艺术家的艺术成就、人格人品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我觉得很有必要。这些人都是对徐州乃至全国艺术作出贡献、具有影响的人,他们的艺术、人品、修养是值得我们年轻艺术家去学习的。然而,传承不是一篇文章就能完成的,下一步应该出书,再进行宣传。让大家对徐州乡贤在艺术方面的造诣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学习、探讨、研究,必定会促进徐州今后的文化,包括“书画徐州”建设更上一个台阶。

11、钱丽娅

(作家)

在这个非常功利的社会,徐州报业传媒集团能做这件事,是非常了不起的。作为一个写作者,我很荣幸参与到了这项有意义的文化工程中来。我觉得,采访的过程就是一个了解的过程、一个学习的过程,估计所有的作者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们写一人,不只是写他在艺术上取得了哪些成就,更主要的是写人品和精神。所以,虽然已经很用心地在写,仍感觉没有把这些老前辈的风貌全部写出来,他们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了。

 
 
Tags标签: 责任编辑:    
上一篇:徐州百名书法家义务写春联

下一篇:领军书坛显峥嵘——王冰石的书法人生

看完这篇文章,你的感受如何?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