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芾杯”评委点评参赛作品 |
原标题:竞技不是青少年书法大赛的目的
近日,由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中国文字博物馆、江苏省教育书法协会、镇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联合主办,镇江市丹徒区人民政府、中国米芾书法公园、江苏言恭达文化基金会、镇江市米芾文化研究会、抱云堂书院承办的“2018首届‘米芾杯’国际青少年书法大赛”系列活动在江苏省镇江市举行。本次大赛自征稿以来,共收到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日本、新加坡等国家青少年书法爱好者的1.2万余件来稿,经评审,遴选出国内600多位选手和境外200余件作品参展。据悉,主办方将编辑出版《2018首届“米芾杯”国际青少年书法大赛优秀作品集》,并组织“米芾奖”获得者赴日本访学交流。
丰富评选形式 弱化竞争性
不可否认,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特别是持续不减的书法热以及国家实施的书法进校园等政策,各种青少年书法活动日益频繁。近年来,国家对文艺评奖的规范、整理,正是鉴于艺术评奖过多、内容单一、过于功利化的倾向,这些倾向使文艺评奖这种传统的形式陷入瓶颈,失去了其激励、普及、推动文艺发展的功能和意义。
“此次活动弱化了竞技的竞争性,强化了参与性、普惠性与人文性。所以,这次活动看似一个大赛,其实更是一次综合性的文化活动,有现场书写、评委点评、国学讲座、汉字导读、历史人文景点访学及交流、颁奖等环节和内容,使青少年书法爱好者从以往单一的竞赛中解脱出来,对创造一种全新的书法文化活动,具有示范作用。” 中国书协顾问、清华大学教授言恭达说。
此次大赛评委、书法家王明龙表示,利用比赛,将学习书法的青少年集中起来进行现场书写,对培养他们的反应能力、书写能力、创造能力很有好处。他强调,青少年学习书法更应深入传统。“我们当下的流行书风,过多注重表面性。如此,让学生从小认识到中国书法的形成和延续是如何而来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们在评选时很看重的一个方面就是对传统的把握。有的孩子虽然在临帖之中有些变化,但根子是正的。对青少年书法教育来说,应以鼓励为主,一下子给他们灌输过多技巧上的东西会让他们产生抵触。”王明龙说。
享受书法 向传统文化靠近
2013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标志着书法正式进入中小学课堂。书法进课堂是将汉字书写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的具体体现。将书法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进入中小学课堂,对于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审美能力和文化品格都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书法进课堂的实施,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活动的参与对象均为青少年,且绝大多数仍未成年。大赛组委会从一开始就与参赛选手的父母、老师、团队、教育机构联系,希望他们能够全程参与其中。一参赛学生家长说:“孩子学书法将近4年,因为喜欢,所以一直坚持。正逢假期,既能参加相关比赛,又能增添阅历,还是孩子喜欢且有益的事,很开心。”
大赛评委、书法家陈克年表示,书法教育越来越受家长重视,他们希望孩子能够享受书法,向传统文化慢慢靠近,让传统文化进入孩子的内心。“书法中包含着文辞的完整性,落款、印章等都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孩子有时在学习过程中会忽略,而通过比赛的点评,可以让他们知道应该如何完善。比赛只是一个形式,更多的是希望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传统的种子,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需要在更多的青少年内心生根发芽,如此才能真正复兴。”陈克年说。
丰富艺术实践
注重汉字文化传播
诚然,让青少年书法学习者经受书法文化的洗礼,从而深化和丰富中小学书法课外的艺术实践,是老师和家长都期待的。言恭达表示:“虽然此次活动是冠之以‘比赛’,但主办方力求将书法艺术作为引信,办成一项文化活动。一方面推进书法艺术与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让选手接受一次与书法文化有关的文字、国学、碑刻、访学、体验等,以期从艺术扩展至文化的嘉年华。”
不可否认,青少年书法作品与授课老师关系甚大,其中一个倾向是,授课老师的水平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参赛入选率。书法家李多宽坦言:“这也暴露出青少年书法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即高水平书法教师在各地分布不均,不少地域得不到好的指导。虽然现在很多学校也在增补书法教材,但如何做出正确的引导还有待研究。”李多宽表示,青少年书法赛事的举办更重要的是汉字文化的传播,“比如新西兰的孔子学院,有近3万学生在学习汉语,而且各国对中国书法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当更多的国家与中国交流时,会越来越凸显汉语、汉字对世界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