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林汉
八尺整张的大尺幅书法该如何写?大尺幅书法又该如何在大空间中展示呢?
上海市第十届书法篆刻大展日前在中华艺术宫开幕,8月21日,上海书法家协会结合展览举办了书法论坛“大尺幅书法作品的艺术表达”,意在探讨大尺幅书法作品的艺术表达的实践及大尺幅书法作品与空间、时代的关系。
澎湃新闻了解到,“上海市第十届书法篆刻大展”首次将征稿尺幅调整为八尺整张以内。尽管江南和北方有各自的地域特色和书风,但随着社会发展,地域差异正在逐渐减小。上海市书协秘书长潘善助在展览开幕式之际对“澎湃新闻”说,“大尺幅和小尺幅的作品各有难度,在书法史上,大尺幅的作品多盛行于明、清、民国时期,而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时期就是以小尺幅为主。”此外,展览要求的大尺幅作品也于中华艺术宫展厅的空间、层高有着密切的关系。
然而,展览依旧存在缺憾与不足。例如,虽然大尺幅作品很多,但以字数奇多的小行书、小楷、小隶书为主,通过字数增加来把尺幅变大,而并没有创作出与大尺幅相应的大字作品;而在展陈设计上,展览作品较大,但展厅空间有限,作品排列较密,对于作品与展陈空间的关系,依旧值得探讨。
澎湃新闻特此整理了此次书法论坛“大尺幅书法作品的艺术表达”中就大尺幅作品书写实践与展陈空间关系的部分内容,参与此次论坛的均是上海书法界人士。
上海市第十届书法篆刻大展展览现场
大尺幅书法作品与效果
白鹤:关于大尺幅作品展是比较早的,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可以了,但不一定这么大,他们展览作品,最小一般情况下,不小于2米。而像我们今天在中华艺术宫这样的展厅,我们必须要考虑展示的视效,“大”占了很大的优势。任何一个作品,任何一个实体效果都值得探讨,即这个作品适合放置在什么地方?在中华艺术宫这样的展厅中,有些作品不能挂,因为作品都会淹没掉。
我们可以说这还是在起步当中,这个课题不仅仅是值得讨论的,而且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而且还牵扯到很多科学性问题。
上海市第十届书法篆刻大展参展作品
王玺:首先,从明清以来,大部分书法创作是区别于以小字创作的为主的时代风气。古代书法家利用他们的智慧,进行了思考,并且进行了改造。在整个历史书法流变过程中,始终以创新,以个人面貌作为追求的主基调。在针对“大”为创造点上,王铎和赵之谦代表了这类主题下的书法传播。王铎注重打破传统和对于创新的建立,40岁时,他整体的作品比较平整,在45岁时出现了一批作品,表现形态比较突出,而到了50岁以后,他的作品更呈现出了浑圆、饱满、厚实。不论是他在哪个时期,有几个元素是不变的,第一,对自己的创作和古人结合上,是更多吸收古人的结构规律,笔法的基本特点。但是他在这个基础上做了夸张,这种夸张正是符合于大字需要的,从视觉直观上来看,即如何去充实,所以在书写时加强了提按。在结构上,我们发现王铎的书法是由结构再到章法的,结构的变化带来章法的变化,以及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不禁让我发问,假如王羲之活在王铎那个年代,会不会也这样写。
再讲赵之谦,他首先也是在传统范畴里面出来的,他强调对书法的融入,其中包括行书、篆书、隶书。在以往那样的书法创作里面,更多是强调“白”,这样也使得书法的线条越来越弱。而赵之谦开始强调“黑”,他强化了黑的效果,这个黑的效果也与大字创作密切相关,并且从黑里面提炼出来的字形结构,又带来一种很强烈的拙趣,这点上与王铎在书法上进行的强化是异曲同工的,效果都是为了满足大字书法家结构的奇趣性。而其章法上也相对比较饱满,我看到当代赵之谦研究创造的作者,他就把这些观点进一步深入下去,越写越黑,越写越多,这都是通过古代书家创造和当代书法结合怎么进行创作。
王铎草书
余仁杰:大字书法应该怎么写,首先提到一个观点就是要以浑厚、稳重、雄健。作品大,字要大,写得要浑厚,写得要熟健,要写出一个正大气象,第二,提到了快慢、虚实,中国传统书法是有书法语言的,书法有整体语言,它的语言在哪里,就是这些速度、断连、章法、笔次问题,这些标题要制造矛盾,通过不同的虚实、矛盾,来化解矛盾。
第三,用笔用墨。书法主要是靠用笔法、结构、章法、用墨,用墨就是要有变化。第四,要寻求气势磅礴、一气呵成的整体效果,而笔力也十分重要,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最后,眼界要大,写书法的人不是天天在写就可以了,必须要多学习,学古人的,学现代人的。
池颖华:小字距离应多看细节,以精美、精巧为主,大字作品要挂起来来看,所以我觉得大字作品是以气势胜,就是应该以“气”和“势”为主,是通过气的带动浑然天成。
此外,在大字创造上要大眼光,对空间上不能局限于小面积,书写时要注意到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赵之谦书法四言联
大尺幅书法开启中国书法现代化
徐铁君:我曾在日本留学。实际上大尺幅书法,里面必须是大字。
我在日本生活时,发现日本的二十人展览每两年展一次,都是二十个民间载体的会头组织的,都是老师传下去的,都是在社会上展出有影响力的人的作品。这些展览都不是在美术馆、博物馆展出,而是在大百货公司展出,放在那里面向大众,面向许多大企业老总。我们的作品以前都是给自己圈内人看,大家在展厅内相互握手、谈谈就结束了,作品并没有到大众眼中去。
我们以前的书法都是为文字铺路的,就是内容制定形式,而现在是倒过来,文字为书法的技法服务,因为需要取得视觉冲击力,以及书法的阅读力。我们现在所谓的创新派,传统派,几十年不变。
井上有一书法
视像时代语境下大尺幅书法作品的艺术表达
金恺承:首先,先关注艺术表达,究竟艺术表达需要关注的点在哪里?从根本上而言,表达就是一组信息通过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我们在艺术表达过程当中,我们应该考虑的所要传递的信息是否是作者的单向表达。
作品的内容,章法的经营,字法的安排,线条的质量,都是由作品本身来承载的。但是作者的创作意图,艺术趋向,这些信息是需要由观者将自己已有的信息产生对比,产生自己的观点。创造主要观点只是作为作品的一小部分。成功的艺术表达是通作品来对信息的调动,为观众所形成观点留出足够的空间,某一个不同的观点,都是这件作品出现了全新的,可供观察的维度。
随着手机的普及,从早期的文字阅读,再到图像解读,再到视像,大众所接受的传递方式越来越多元,而书法表达目的无疑于包含在大众当中。在当代情况下,我们可以观察到,书法作品创作越来越重视寻找视觉冲击力的突破。其中,大作品的尺幅,与日常生活中常见文字载体,在物理空间上形成反差,成为书法艺术探索的方向,这也是我们书法大尺幅作品发展的动力来源。
书法篆刻大展参展作品
从书法艺术创作动机来说,追求在物理空间上的尺寸差距。在当代大尺幅书法作品的艺术表达所表现出来的一些意义及其问题中,我们发现书法艺术如何适应大众信息的阅读习惯,是将书法艺术从千年以来的图像发表文字,动态发表文字,转变成视像的空间定格,动感强势的留存,这可能是我们其中探索的一种方向。而作品尺幅的增大,无疑是作品中的显著手段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尺幅作品艺术表达,是追求艺术对观者的冲击力,将动态瞬间激发,达到运动和力量的在线,最终达到静态空间中,动态抽象的一种表达。
中华艺术宫,展厅现场
在我看来,简单将小幅作品书写内容来填满大尺幅作品,与大尺幅作品原理是背道而驰的,简单将小作品填满,非但达不到冲击力,更会影响整体表达,形成错位。第二,大字不见其大。大尺幅书法不等于放大的书法作品,书法的大与小,是一个对比过程当中产生的概念,大尺幅作品不能追求物理空间,而忽视作品的宏大。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