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朱存明
汉画像石的内容极其丰富,表现了汉代人对宇宙、社会、人生的看法。我把其内容概括成宇宙象征主义,也就是说汉画像整体上刻画了汉代人对生活世界与信仰世界的全面理解与认识。在艺术形式上,汉画像石风格高古,技法绝妙,多种技法结合运用,有鲜明的时代与民族特征,很好地适应了表现其内容的需要。
我想用古人“三才”的思想来解读汉画像石表现的内容。三才指天、地、人。汉画像石上描绘天、下描绘地、中间描绘的是人,人的生活、人的生命、人的信仰。所以汉画像石是由“天地人神”的思维结构构成的。秦汉的思想最重要的时代特色是“宇宙论”,汉代人十分重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所以汉代的艺术风格显得格外气势恢弘。
中国古人认为“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所以崇天敬祖就成了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楚国的大诗人屈原,曾经写过一首楚辞,叫《天问》,《天问》就是问天,对于古人来讲,天是神秘的,故要向天咨询。天是不可知的,天总是以其呈现的形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汉代崇拜《易经》,易经上记载,易经的卦象就是伏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划出来的。在汉画像中,往往描绘天文的图像。如日月同辉,日月相衔,日中三足鸟、月中玉兔捣药,天上的风雨雷电都人格化成了神人。
如徐州汉画像馆中的一幅画,1957年出土于铜山县洪楼,就刻有拟人化的天象图,其中有熊样的雷神在擂鼓、龙拉的雷车、鱼拉的云车在天上行驶,其左边有风师、雨伯,风师正在吹起大风,雨师双手提着水罐在从天而下倒着雨水,雷公拉着轰隆隆的雷在天上奔跑,真是充满浪漫主义的奇思妙想。
再说汉画像石中的地理。《易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宇宙不停运转,人应效法天地,永远不断地前进。又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对于人来讲,如果你是君子,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包容。大地以其能吐育万物而得到人们的崇拜,古代称之为“皇天后土”。
大地上有山川河流,土地桑田,又有动物植物孕育出来,所以汉画像中有昆仑山、蓬莱三神山,那都是人类向往的仙山琼阁。汉画像石中又有地产万物的描绘。汉代重视农业,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汉画像石中,对生产劳动进行了描绘,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我们深入了解汉代农业的重要实物资料。
汉画像石中又有许多人间诸景。这些场景演绎着众多的故事,其中有远古的英雄传说,如三皇五帝、大禹治水,有孝子故事与列女故事,还有由人事生发出来的神仙信仰。
如睢宁双沟地区出土的《伏羲女娲图》,刻伏羲女娲人首鳞身,作交尾状,下面刻两仙人,象征代表阴阳两种力量,可以化育万物。在徐州汉文化景区陈列的一对伏羲女娲图,刻他们在青龙白虎之间手持日月,旁边有九尾狐与三足鸟,还有羽人饲羊,羊,吉祥也。
在历史故事方面,徐州画像石有《孔子见老子》《泗水捞鼎》等。《大禹治水》这幅汉画像石现存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画面刻有尧、舜、禹三位先皇,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其禹妻怀抱幼子来寻夫。大禹在汉画像石中的造型是身穿汉襦袍、头戴斗笠、双手持锸,表现出身体力行的精神品质。
汉画像虽然是用于墓葬的艺术形式,却也刻画了汉人的现实生活。大凡汉代人的车马出行、居家宴乐、庖厨饮食、打猎射箭、市井街市、乐舞百戏、胡汉战争等等,都可找到具体画卷。
在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中,收藏展出有一块睢宁双沟地区曾发现的 《牛耕图》。此牛耕图是目前已经发现的26幅牛耕图的典型代表。此石被国家收藏,还有一个故事。1922年,徐州书法家、金石鉴赏家张伯英在徐州睢宁发现了此石遂收藏,1952年由其后人捐给了政府,后被征调到国家博物馆。
此图分为三格,上一格虽然漫漶不清,但是依稀可见仙人骑鹿、羽人异兽,表现的显然是天上世界;中格并列刻画8个人物,画面有榜无题,描绘的应该是一个历史故事;最下面的是牛耕画面,以五株禾苗表示田间,有二牛并驾齐驱,两牛的肩上有犁衡架在上面,以保持牛的距离,一农夫右手扶犁柄,左手扬鞭呵牛,另有一农夫耕地,其后有一儿童紧随其后随墒播种,另一人为劳作的家人送饭送水,十分生动地反映了汉代生产、生活的场景。
铜山洪楼出土的《拜谒宾宴图》是一幅祠堂画像,刻画了下级谒见上级,或晚辈拜见长辈的过程,反映了汉代封建贵族阶层礼尚往来、待人接物的礼节,可以看到当时的建筑水平与建筑风格,直观到贵族的社交生活,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同一地点还出土了《庄园乐舞·纺织图》,表现的是主宾在宴饮后观看乐舞表演的场景,展现了汉代一般豪强庄园主的生活。两幅汉画是同一个祠堂的后壁画像,祠堂是礼教的宣传场所,两幅图联系起来看,表现了祠堂作为礼制性建筑的文化意义,含有乐舞娱神的功能和“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伦理功能。
汉画艺术,描画天地,人生其中,自强不息。
(作者系江苏师范大学汉文化研究院院长、《汉学大系》主编、文学院教授)
探求中华文化起源 保护民族传统基因
关注前沿学术研究 分享人文思想光芒
《汉风周刊》每周五出版 邮箱:1740449948@qq.com
总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