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徐报融媒记者 张瑾
在20世纪的中国书画发展过程中,有大批的书画家深入生活,把握时代精神脉搏,在汲取传统精髓的同时勇于创新,为中国书画走向世界作出了卓越贡献。近日,我市作家任愚颖应江苏省国画院之邀编著的《江苏省国画院名家系列·王琴舫卷》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向读者介绍了这位徐州籍书画名家的风采。
“官宦门第富甲商,中堂都挂王琴舫”。王琴舫作品在上世纪20年代的徐州有多火?坊间的这句民谣可见一斑。王琴舫1889年生于徐州,1957年被江苏省国画院聘为副画师,是当时省国画院5位画师、10位副画师中唯一的徐州人。
与王琴舫有过一面之缘的任愚颖,多方采访了王琴舫的家人和入室子弟,查找史料,完成了为画家立传的重任。全书包括王琴舫先生艺事录、画艺简论、友人回忆,记录了王琴舫参与徐州艺专筹办、推动书画创作等鲜为人知的画坛轶事。
在徐州“彭城画派”文献档案中,有一张摄于1905年的铜山书画研究会25人合影,被公认是彭城画派早期的“嘉年华”,合影中有袁大化、王学渊、韩志正、李兰、张伯英等地方名人,位于照片三排左四的王琴舫时年16岁。当时他受从事彩绘生计的父亲影响,爱上了绘画,时常临摹《芥子园画谱》。加入铜山书画研究会后,王琴舫得到了众乡贤耆宿的指点,打下了良好的绘画基础,25岁时又与徐州画家钱食芝、李兰阶等人成立东方画社,朝夕切磋画技,得益颇多。
“1914年,王琴舫的花鸟画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得了金奖,这对当时的徐州书画界是一个不小的震动。”任愚颖介绍,1924年,王琴舫和王继述、萧龙士、王子云等人创办徐州艺术专科学校,让徐州书画艺术薪火相传。1938年徐州沦陷,艺专停办,日伪机构欲高薪聘任王琴舫,被他以“只会作画,不谙世事”为由拒绝。
“作为彭城画派的名家,王琴舫与张伯英、李可染多有接触。1917年,王琴舫在徐州吴氏小学教图画课,见有一个叫李永顺的学生颇有绘画天赋,认为是个可造之才,经常鼓励李永顺多下功夫,并征得同意改其名为‘可染’,典出《墨子·所染》中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故染不可不慎也’。”任愚颖说,“可染先生只要谈起自己的名字,总会想起琴舫老师的教诲和启迪。”
王琴舫教过的学生日后成为著名画家的还有李可染胞妹李畹、版画家王寄舟等。徐州艺专校长王继述的五弟王祥甫生前回忆,琴舫先生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上课时几乎没有什么废话,一句是一句,教课认真,不敷衍,不搞假的虚套,学生都喜欢听他的课。
上世纪50年代,任愚颖在徐州八中读书时,与王琴舫的孙女王来斯是同学,王先生与太太到学校找孙女时的情景,任愚颖至今清晰如昨:“先生身材颇高,上身黑色棉袱,下巴飘着胡须,颇为儒雅。”
《江苏省国画院名家系列·王琴舫卷》中收录的110幅王琴舫作品大部分来自省国画院馆藏,另有部分来自于徐州博物馆和徐州亲属、画廊所藏。“汲古纳新,传承有序。”翻看一张张画作,任愚颖评价,“王琴舫尽量不受时代和各种条件的限制,在恪守前贤技法的基础上,不管是吟诗、作画,都力求有所创新、突破。”
江苏省国画院名誉院长周京新评价名家系列丛书“以个案研究形式,为已故和离退休书画家结集出版,生动展现老艺术家勤勉耕耘、努力进取、添砖加瓦、无私奉献的精神,可使艺术创作、学术研究得到进一步促进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