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报融媒记者 张瑾
1月3日,从事过30余年媒体工作的我市知名记者、作家任愚颖在儿子的陪同下来到云龙山,在清幽的古刹前接受了徐报融媒记者的专访。上月,他用10年写成的《巨匠之门——画坛名家寻访录》获得了华东地区优秀社科图书一等奖。
年近八旬的任先生谈起自己与书中10位中国近现代画坛名家及后人的交往历程,表示终生难忘。他用资深记者的笔力展示了巨匠们求学、从艺、教书、育人的艺术人生,也通过诸多生动细节让读者从中体悟到大师何以成为大师的原因所在。
巨匠之门 徐徐打开
由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巨匠之门——画坛名家寻访录》煌煌70万字,记述了黄宾虹、吕凤子、陈之佛、潘天寿、丰子恺、李苦禅、林风眠、傅抱石、李可染、黄胄10位近现代画坛名家的生平故事、成长历程。书中除了有徐州籍名家李可染的专篇,还在黄宾虹、傅抱石等篇章中插叙了李可染与众艺术家的往来佳话。
这本书的写作初衷,与任愚颖的文化修养和常年从事文化记者工作的经历不无关系。任愚颖自言从小热爱传统书画、古典文学,一直以学者的标准从事新闻记者工作。1988年,任愚颖到北京拜访李可染先生后,拜在可染门下,使他的人生发生了重要转折。
“2003年4月,邹佩珠师母说打算要我写本传记《我与可染》。我去北京与她见面,不想却赶上‘非典’,困在北京回不来,于是干脆住了下来。之后的两个月,我和邹师母就传记内容进行了深入交谈,录制了60多盒磁带。”任愚颖说。
2007年春天,《中国书画报》编辑辗转找到任愚颖,请他撰写李可染的逸闻轶事。任愚颖征得邹佩珠的同意后,在《中国书画报》发表了《快哉亭拜师记》等数篇文章,文中鲜为人知的人文轶事、采访中获得的生动细节受到读者欢迎。许多读者将每期报纸连载剪下来专门收藏。
《中国书画报》读者的反馈给了任愚颖巨大的写作动力。之后,他又先后完成了潘天寿、黄宾虹、黄胄等9位名家的写作,都在《中国书画报》上连载。
就这样,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10位“巨匠之门”,在任愚颖的笔下徐徐打开,前后历时10年。“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任愚颖说:“我和诗人贾岛不同,十年之间,我边磨边试,我做任何事情的思维,都是从坏处着想,往好处努力。基于此,我才能于十年之内把剑磨出来。从目前反馈的信息看,这把剑还不算钝。”
面对沉甸甸的《巨匠之门》新著,任愚颖感慨道:“写的10位先生都是书画大家,所作有的出于本意,有的出于无心,有的出于随意。采访这些大家及后人,搜集资料,花了不少功夫,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本书的写作得到了先生们的夫人和后人的大力支持,为我提供了大量鲜为人知的一手资料,诚挚地感谢他们。”
以艺弘德 启迪后人
“和名家们宽广的胸怀、高尚的人格和追求真善美的人生价值观相比,我只是一个小学生,为画界名家‘着色’是我作为记者的使命。”任愚颖说,“这本书可以从三个方面回答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欲知、须知和要知的问题:为什么要成为一个大家?一个人可不可以成为大家?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家?”
“书画的本质是什么?可染先生曾说,他是一个画家,但更是一个爱国者。书画家首先就要爱国,“拳拳报国心”体现在书画家身上就是要弘扬时代精神,描述当代人的情感。”任愚颖介绍,“《巨匠之门》所记书画家,都是中国百年历史上的文艺先锋。他们用书画表达、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不管在多么复杂的环境之中,先生们没有忘记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把最高超、最经典的艺术呈现在祖国和人民面前,在浩瀚的史册和世界艺术之林留下了灿烂的一页。”
“《巨匠之门》的写作,是一场追寻名家心路的过程。”任愚颖说,“名家为什么会成为名家?首先要师造化,黄宾虹曾说‘师古人不若师造化,造化无穷,取之不尽’。其次是传达时代精神,李可染有两方印章‘可贵者胆’‘所要者魂’,胆是胆量和勇气,敢于冲破前人的窠臼;魂是时代的精神、当代人的情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有家国情怀。品德不高、言行虚伪的人,其人、其作品,与真善美的要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三点是我写作的初衷,也是我希望给今人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