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记者 张瑾
两千年前,事死如生的汉代人将当时的物质与精神世界镌刻在墓葬的石板上,被史学家们称作是汉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有趣的绣像汉代史”。
继《汉画像石里的生活》《汉画像石里的神话世界》出版后,今年3月,徐州青年漫画家周凡舒的第三部绘本《汉画像石里的历史故事》画稿也已完成。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三部“国宝有画说”系列书,创新性地赋予了原本冰冷的石头以色彩和温度。
“石头说自己的话,唱自己的歌,讲自己的故事。它们用特殊的方式表达自己,缅怀往事,也期待未来。”过去三年,埋头创作的周凡舒沉浸在石上的汉代世界,为石头代言,亦借石言志。
重现汉代日常 有声有色
汉代工匠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性石刻壁画,被后世称为汉画像石或汉画。
作为全国三大汉画像石专题馆之一的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在非节假日期间访客稀疏。2020年的一天,独自来参观的周凡舒,在泛着寒气的汉画像石棺前仔细端详,驻足良久。
这一年的周凡舒,刚从南京一家上市公司的设计岗位辞职,因为“不喜欢商业性质的设计,也不适应公司复杂的人际关系”。
年轻人的“任性”,难逃亲友们的责备。迷茫中,汉画像石中奔放热烈的生命律动,让周凡舒倾刻间有了“画说”的欲望。
“在家埋头画画,我可以一个月不下楼,什么烦恼也没有。”台湾漫画家蔡志忠曾说,做自己喜欢的事,可以“不累、不困、不病、不饿、不死”,周凡舒也是如此。
从凌晨4点的红日初升,到除夕一个人的画室守夜,时间在周凡舒笔下无声流淌。
在汉阙下拱手迎客、在厨房中洗切烧烤、在仙境中与神同游,周凡舒将汉画像石中的迎宾图、宴饮图、车马出行图等画面进行二次创作,在构图不变、人物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增加细节、对话以及知识链接。
长袖折腰的舞女、瞪眼举鼎的力士、铆足劲拉硬功的箭手……第一本彩色汉画书《汉画像石里的生活》自2021年末出版后,五彩斑斓的50个生活片断,惊艳了读者。
跪坐着分餐的汉代人这样吃饭、手舞足蹈的汉代人玩嗨了……绘本不仅画面生动,周凡舒编写俏皮而富有知识性的配图文字,更增加了全书内容的丰富性。
“绘本把黑白的拓片转化成彩绘的动漫图像,提高了汉画的艺术性与感染力,形成了充满儿童趣味的新形象。”中国汉画学会副会长朱存明在序中说。
“通过它,小读者可以穿越历史时空,真切地感受汉代社会的生活万象。”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徐州籍画家徐沛君评价道。
扑面而来的好评,让先前在职场和生活中屡受打击的周凡舒找回了自信,也坚信了“自己的路是对的”。
探索神话世界 奇幻浪漫
远古时期,人们对事物的主要认识来源于自然,面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和期待。当人们解决温饱问题之后,便开始仰望星空,寻找衣食住行以外的意义。
自小爱幻想的周凡舒,惊叹于汉代人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又通过汉画像石这一载体,被永恒地记录下来。
为什么会有白天黑夜的交替?为什么空中会出现风雨雷电?天上住着一群有着超能力的神仙吗?每当电闪雷鸣时,是神仙在发怒吗?又是谁惹他生气呢?
这些无法用科学解释的自然现象,汉画像石给了我们“答案”:女娲孕育万物,西王母掌握着不死之药,仙人们在空中自由飞翔。现实中的人们祈祷自己或者先人的灵魂,也可以成为仙界中的一员,从而进入到生命永恒的世界中去。
古人的浪漫主义精神和观察力、认知力,让周凡舒脑洞大开。
在啃读了成摞的汉画像石研究著作和《山海经》等中国古代神话的基础上,周凡舒继续以汉画像石为参照,历时半年创作,于2022年完成《汉画像石里的神话世界》画稿,让万物诸神在她的笔端有了一次集体的亮相——
红霞缭绕的天界,代言太阳的三足乌扑棱着翅膀,骄傲地昂首。画面的下半部,蓝色夜空的月亮中,胖胖的蟾蜍与笑眯眯的玉兔相伴相安。两个画面,分别参照了山东出土的日轮图和江苏师范大学博物馆馆藏的月轮图。
日月星辰的来历、风雨雷电的起因、雨过天晴的彩虹,还有昆仑仙山上由不同动物牵引的仙界交通工具,在画家的笔下,拟人化地向现代人传达古人的思想。
“这些神话看似天马行空,却是现代科学的母胎,也是人类最初的智慧,为后人的创造提供了灵感。”周凡舒越来越多地发现,汉代人的神话传说在穿越千年后的今天,有的真的成为了现实。
她以日神与月神羽化成仙为例:“近年,我国成功发射‘嫦娥号’绕月探测器和‘羲和号’太阳探测卫星,以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和‘羲和’来命名,彰显了中国文化的自信。由此可见,在时光的斗转星移中,人们对于宇宙奥秘的探索从没有间断。”
讲好历史故事 守正创新
拂去岁月的尘埃,汉画像石被无数文化学者研读、艺术家膜拜,又经周凡舒的生花妙笔,回到现实。
在第三本漫画书《汉画像石里的历史故事》里,周凡舒将季札挂剑、孔子见老子、荆轲刺秦王、刘邦斩蛇等汉画像石上的27个历史故事,分为“圣贤与帝王”“善以示后”“恶以诫世”“以史为镜”四个章节展现出来。
“与前两部书不同的是,讲好故事需要思考怎样分解画面,将情节延续。”汲取古人的绘画营养,周凡舒一次次地删繁就简,提炼概括,再次用半年时间,一气呵成完成“国宝有画说”这一系列的终结本。
历史故事蕴含着前人的经验与智慧,为人们呈现一场场人生大戏。在周凡舒的眼中,汉画像石中的故事,惩恶扬善、敬贤让能,就像是一位可亲的长者,对人们谆谆教诲:
“好饿,可否给我碗羹汤?”在“义浆羊公”故事中,羊公三年为路人免费提供粥水,一位路过的青年喝完羹汤后,取出一包石子告诉羊公种下去可以长出玉石。从此,做善事的羊公过上了美好生活。
“没有一匹好马,能逃得过我这个伯乐的法眼。”在“伯乐相马”故事中,周凡舒总结,“这世上人才很多,善于发现别人优点,并且可以合理使用人才的人,才是真正的能者。”
“文化是文明的标尺,每个时代的文化标志着这个时代的文明。它属于思想的体系,是不能用武力去铲除,去消灭的。汉代的皇帝们逐渐懂得了这个道理,由轻视文化转变为重视文化、保护文化,并引导和发展自己的文化,才有了后来的辉煌。”
三年前,工艺美术史论家张道一教授在《徐州画像石》书中的这段话,引领着周凡舒找到自己喜爱的事业,在逐梦的孤独道路上,坚持本心,静待花开。
三部书的创作,让自认为很“社恐”的周凡舒,在与汉代人的“神交”中不断壮大自己。从去年开始,她大胆地走进学校、走进书院,用观众易于接受的通俗形式讲解汉画像石,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让更多人领略国宝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