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讯 (记者/曾妮 实习生/杨小梅)“现在中国精英大学的博士后的最高理想是考公务员。”原哈佛大学教授、新儒家代表学者杜维明在8月31日举行的2012广州论坛上的一番话引发热议。有学者指出,这体现了当代中国人普遍的“工具理性”思维,也有学者认为精英当公务员未必不是好事。
杜维明在谈到新型城市化时指出,城市化或现代化有多重维度的内涵,其中一个重要内涵是人的发展。杜维明直言:“我感到,文史哲在整个中国文化包括香港、台湾、新加坡是破产了,破产到了一个可笑的情况。现在中国精英大学的博士后的最高理想是考公务员,考不上就觉得非常丢面子。”
在昨天论坛的集体采访环节,有记者引用杜维明的这番话向其他学者询问引发讨论。澳门城市大学校长颜泽贤教授认为,中国的人文精神不是丧失而是“遮蔽”。中国改革开放30年,在治国理念、国民心态上“工具理性”占主导地位,这种情况也体现在大学中。学校教导学生好好学习,毕业以后找一个好工作,这是注重功能主义、实用主义,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阶段,但这个阶段也不能太长,中国现在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会逐渐地找回人文精神。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金元浦教授指出,大学精英考公务员主要是体制性问题,很多人认为“做官”有许多潜在的好处,这是由于制度上的不完善,带来大家的某种期许。但总体上说,精英分子进入政府没什么不好,大家也希望更好的人来治理国家。
颜泽贤也认为,人文学者等到行政管理部门任职是好事。“国家在刚刚起步的时候,官员往往是学工科理科的比较多,之后是学经济的,接着是法律,最后是人文。按照这样的规律,人文学者到行政部门,有利于影响各级政府的决策,以越来越注重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