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18日,苏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课程项目正式启动,这标志着我市正式将培养好父母纳入了政府公共服务体系。此创新举措将深入、惠及全市100万学生家庭,为全国首创。为何要由政府牵头花大力气构建家庭教育课程?苏城的家庭教育现状如何?这个受众庞大的家庭教育工程又将如何推进实施?
A
三成家长在教育方式上有明显偏差
可能每个父母都遭遇过家庭教育中的“无力感”。不过,由政府牵头且“买单”来构建家庭教育课程项目,全国范围内,苏州是第一个。成为这“第一个”,也是缘于多种因素,“从实施条件来看,我们相对比较成熟:首先苏州教育基本实现优质均衡,已进入到了以学有优教、善教乐学为特色的发展新阶段。同时我们开展家庭教育项目也有比较好的基础,比如我们的网上家长学校,已良好运行了10年,在家长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就是旺盛的需求。这又与苏州的人口结构有直接关系。”苏州中小学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执行主任邢华介绍说,苏州目前已经是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来自外来随迁家庭的有39.69万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49.19%,“这些家庭中,家长素养参差不齐,因为各种原因,家庭教育水平高低不一,他们在这方面的需求尤其突出。”
项目组此前曾有一项针对性的苏城家庭教育现状问卷调查,共6039位1-9年级学生的家长、3804位孩子参与了本次问卷调查。这个调查的数据显示:有33.09%的家长说自己会经常骂孩子,12.99%的家长说自己会经常打孩子。“可见,在家庭教育方面有明显偏差的仍有不少。”邢华分析说,事实上,有68.71%的家长期待“家庭教育课程”这样的家庭教育服务形式。
这次调查还发现了苏州不少家庭在教育方面的典型缺陷和代表性的特征:参与问卷调查的妈妈人数约是爸爸人数的1.8倍,也就是说妈妈比爸爸更关注孩子的家庭教育具有普遍性;小学阶段,家长们认为家庭教育最大的难题是孩子的品行和兴趣特长问题;中学阶段最大的难题是学习成绩和上网问题。此外,调查还显示,家长很可能高估了自己对孩子的了解。比如:家长的自我报告和实际行动都表明,他们特别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且对孩子的成绩寄予了超过孩子已有学习水平的期望。而孩子对家长的期待最多的则是:渴望爸爸妈妈支持自己喜欢做的事。几乎所有的孩子均表示都最讨厌父母说“你看人家×××……,你呢?”
B
一批学校先行探索家长课程
不少教育教学难题迎刃而解
本月初,田家炳实验初级中学的家长把一面印有“感恩老师无私教授”锦旗送到了学校的家长服务中心。原来,本学期的“5+30”家长课程结束了,参与课程的家长们真心觉得受益良多。“我是第二次参与这个课程了。”初二学生邹娥艳爸爸说,“一次次的授课,好像擦亮了我们的眼睛一样,给我们太多正能量,让我们收获了做父母的快乐和成就感。”好几位妈妈更是动情地说:最后的亲子分享课上,和孩子情不自禁地搂到了一块儿,“好像第一次和孩子的心贴得那么近。”
田家炳实验初中现有学生约1100名,其中78%来自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学校的专题调查发现,有七成左右的家长与学生沟通很少,约九成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内容以学习为主,还有三成家庭对孩子的未来没有规划。“亲子沟通内容单一,家庭教育方法简单,显然缺乏指导。”田家炳实验初级中学心理发展中心主任陈学芳老师分析说,“正是基于这样的学情,我们觉得针对家长引入家庭教育课程非常迫切。”早在七八年前,田家炳实验初中几位充满热情的老师开始尝试把家长课程引入校园。
所谓“5+30”家长课程,是指每周六全天(或半天)为家长们授课,每期持续5-8周,5名导师负责,辐射30-45个家庭。“每期持续近两个月,目的是保障家长的学习和互动时间,保障教学的延续性和实效性。”学校副校长孙文玲介绍说。家长课程的内容涵盖家庭教育难点问题:亲子关系、家教观念、沟通技巧、情绪管理、动力激发、青春交往、升学就业和生涯规划等。“我们的授课形式是体验式的,全程以技巧训练为主、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故事分享、反思提升、亲子互动等方式,让家长学习到专业的亲子沟通和情绪管理技巧。”
依托学校强大的心理教育基础和默默奉献的优秀师资团队,近年来课程慢慢丰富完善。目前,课程已经开展9期,辐射300多户家庭,授课近4000人次,接待家长咨询280人次,积累学生个案近100个。“得到了家长的正向支持,家校、师生、亲子间更多的是信任和主动合作,我们会发现班级管理、课堂教学中的不少难题都迎刃而解了。”学校优秀班主任姚红梅老师说,“在家长的QQ群和微信群里,一些上过课的家长还会把收获分享出来,从而影响更多的家长。”
2011年,学校成立家长服务中心,建立了包括家长学校、法律咨询、心理咨询、学习辅导、社工服务、家访研究等在内的多功能、立体化的家长服务体系,为了方便家长,中心就设在校门口教学楼的第一间办公室。
C
全市合力构建家庭教育课程
面广量大如何下好“一盘棋”
像田家炳实验初中这样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中小学校苏州还有许多,如今不少学校以讲座、校园开放日、家长沙龙、亲子活动、家长义工、家访、家庭教育小报等形式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家长学校。“虽然起步早、有基础,但在实际运行中也发现了诸多不足。”邢华说,“从大市范围来看,中小学家庭教育的系统化、均衡化、科学化还相对不足。行政推进、学校参与、社会支持的格局尚未形成。”去年下半年,苏州开始着手构建纳入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家庭教育课程项目。“与各个学校散开的点不同,这是一个立体的、系统化的工程。”
为了保障实施,我市专门建立了中小学家庭教育课程项目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分管领导任组长。成立了苏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聘请了12位国内顶尖的教育专家对课程项目进行全程专业指导。课程项目有政府专项经费保障,预计总投入达到千万元。
从载体来说,线上线下联动。线下来说,首先是师资保障,为此我市启动实施苏州市中小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师岗位培训与认证机制,到本月已经完成了两期182名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培训,“这些指导师来自各校的心理名师、德育骨干,他们完成培训后都会获颁‘上岗证’。”按照计划,项目力争三年内要培养千名家庭教育指导师,实现每校拥有至少一名指导师。作为项目的实施单位,全市也已成立了50所首批项目实验学校、20所拓展学校。这些学校将从教材修订、平台建设、师资培养等五方面进行探索,为其他学校提供示范引领。明年,课程项目将覆盖200所学校。在课程完善方面,教材《苏州家庭教育家长读本》(1-9册)在编制过程中,目前一年级、七年级读本已经完成。“但仍需不断地调整修订。”邢华还表示,虽有读本,但课程实施过程中会弱化纸质教材,“如以讲座、大讲堂、分享会、系列报告等多途径来实现家长参与学习的需求。”
线上平台的开发也在紧张地进行中。除了现有的网上家长学校等平台,一款名为“苏州父母”的移动端APP应用正在开发中,通过手机学习平台,家长还可获得学习积分。包括各种讲座录像、教材音频信息、家庭教育”微课”、家长经验分享等等在内的线上资源库也将越来越丰富。“3—5年内,家庭教育课程项目要让全市百万学生家庭都受益。”
D
“老爸老妈”其实也有惯性和惰性
让“沉默的大多数”跨进这个门
一个由点到面,层层铺开,同时线上线下、交叉联结起来的庞大的家庭教育工程正在悄然形成。但实施的过程中,除了人力、物力和智力的资源之外,课程学习的主体——家长仍是最关键的一环。
采访中,老师们告诉记者,从现状来看,参与家庭教育课程最热心、最投入的是两部分人群:一是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高度自觉的家长们,他们通常学历较高,学习主动意识强,甚至在教育方面往往还有自己独到的理念;二是孩子在学校、课堂或家庭中行为习惯等方面出现了明显问题的家长们,他们往往焦虑、困惑、走投无路。在这“两极”中间,还有大量的“沉默的大多数”,“有部分家长是还没有意识到或者有意识但理解上有偏差。”陈学芳说,“他们可能只是希望学些‘绝招’,回家对付一下‘熊孩子’,可是家庭教育的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陪伴和学习都是个漫长的过程,家长们也需要克服惯性和惰性。”
“从我们积累的经验来看,家长们一旦‘跨进这个门’,都会有收获。因而,相比‘不想学’,最先要解决的还是‘不知道’的难题。”孙文玲说,“这方面,除了政府、学校、老师的努力之外,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营造一种良性的、以做学习型家长为荣的社会氛围。当家长愿意学习、愿意改变、愿意花时间陪伴了,那么这个课程项目实施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沈渊)